通过游憩价值核算及其与其他价值的比较分析,以确定保护区的发展方向也是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显示:很多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经济价值超过其常规利用(如砍伐、放牧)的经济价值;而且通常情况下,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旅游大大提高了环境资源的利用价值,而其他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大规模开发方式将带来巨大的生态价值丧失。皮特·金(Pieter J. H.van Beukering,2002)通过对苏门达腊岛北部的勒塞尔(Leuser)国家公园在“保持”、“森林采伐”以及“选择利用”三种情景下2000—2030年总的经济价值进行核算说明:与“森林采伐”及“选择利用”情景下的利用价值相比,勒塞尔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持”情景下的游憩价值最大。
4.3游憩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研究
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运用的评估方法和价值评估对象自身的特点。不同的评估手段在应用过程中,由于操作过程有很大差别,其影响核算结果的因素也是不同的。如CVM在应用于游憩价值核算的实践中,被调查者的社会经济、人口特征及其对景区环境质量的感知状况都会直接影响价值核算的结果。而森林地区中自然保护区的存在,也可以大大增加游客的支付意愿,从而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游憩价值。瑞查德·丝(Riccardo Scarpa,1999)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在目前还没有自然保护区的爱尔兰森林新增一个自然保护区,每年可以增加游憩收益将近50万英镑油。
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使得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中变动因素比较多。詹尼·帕尔斯金(Julianna Priskin,2001)提出,考虑到变动因素,有必要建立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数据库,以及时更新并提供准确的信息。
5 评价与启示
纵观国外的研究进程可以看出:国外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起步很早,研究成果比较多,其评估方法及过程正向系统化方向发展,而且英美等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通过立法形式将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作为环境决策的重要内容,这大大增强了其成果的可操作性。迄今国外已有很多研究成果被用于指导政府及景区管理部门的决策及政策制定。同时,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被吸收,特别是环境经济学中有关非市场商品价值评估的一些典型方法,如TCM、CVM等被广泛用于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中,这促使国外游憩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但是另一方面,国外对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其研究视野还不够开阔,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核算,研究案例地多是森林游憩地或者一些保护区,而对人文旅游资源价值进行评估的案例基本没有。其次,建立在福利经济学基础上的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还不够完善,值得商榷。
相对而言,国内关于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很少,可操作性不强,与国外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距。迄今,国内仅有少数学者引进国外已有理论和核算方法对九寨沟、敦煌等景区的游憩价值进行了核算,研究成果也仅为学术界所用。而且一些在国外应用于价值评估比较优越的方法,在直接引人我国的旅游资源价值核算实践时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典型的CVM在应用于我国的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时,由于国内通常缺乏对消费者进行市场调查的传统,因此被调查者可能因为难于理解这一方式而不能给出他们真实的支付意愿,并且这一方法的调查结果往往取决于被调查者如何理解某一环境变化可能对其自身的影响,被调查者的环境意识以及政府对环境信息的公开程度等都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另外,还有可能存在因收人过低,被调查者往往支付能力不足,从而出现支付意愿低于实际价值的情况。这些实际因素都会很大地影响CVM的核算结果。
因此,在我国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在引入国外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应用环境状况以及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改进,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旅游业发展的旅游资源价值核算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同时,根据国外实践的启示,我国应尽早通过立法或政策制定的形式将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作为风景区经营权出让的基本环节,以指导政府或景区管理部门的管理实践,提高其价值评估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