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香港6家面向内地入境团的主要珠宝商代表召开会议,筹备成立旅游促进会。 视觉中国 资料图香港向内地开放旅游已有30余年,从每天几千人的限额,到一年超过15万个内地团涌入,香港入境团旅游业却越来越像一座“围城”。
城里的旅行商想出去,城外的旅行商想进来。
市场“看不见的手”催生数家地跨内地、香港的“一条龙”服务商,包揽内地组团社、香港地接社及多种类购物店,将“零负团费”式杀价进行到底,令香港旅游业议会监管的“有形之手”相形见绌。
然而,背负“劏客”、“黑店”之名,“一条龙”服务商亦有苦难言。
周峰(化名)在香港和深圳各经营一家旅行社,两者分别是国家旅游局认证的香港入境团地接社和内地组团社。几年前,他在旅行社的生存压力下,与人合资创办了一家香港珠宝店。
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面对恶性竞争,他身心俱疲。眼看着组团方收取的“人头费”水涨船高,旅行社佣金比例上涨,购物店利润被摊薄,低价团模式陷入导游与游客的“零和博弈”……他无比希望能改变业态,回归健康的旅游市场。
澎湃新闻记者获悉,10月23日,内地游客在香港被旅行社人员殴打致死事件发生3天后,香港6家主要面向内地旅行团的珠宝商代表坐下来,商量成立香港旅游促进会,全盘谋划行业团费、佣金及导游薪酬制度改革。
周峰称,此前他曾参加过多次同业者联盟,试图提高团费,但终因“不齐心”而无果。
“发生了这么极端的事件,现在最重要的是团结解决问题,而不是进一步制造矛盾。”周峰说。
行规:游客人均购物三千元,旅行社才能保本
1984年,香港旅游市场对内地开放。进入21世纪,每天到港游客数仍有限额,全国只有4家旅行社可以经办香港入境游,游客必须跟团进入香港,有的则是出国旅游在香港中转。
周峰对那个时代记忆犹新,“那时做港澳游,每个游客团费是1700到1800元,也有购物,但客人都很开心。”
2003年,在SARS影响下,香港经济低迷,向内地部分城市开放“自由行”,直到2013年,共有49个内地城市的居民被允许赴港自由行。除此之外,其他地区游客仍要报团才能游香港。
不过,2003年以来,香港旅行社的业态却发生了极大改变。全国有经营香港入境游资质的组团社从个位数放开到如今的2882家,再加上成千上万的无资质旅行社和组团拉客的“个体户”,恶性竞争不断,目前港澳游报价两三百元甚至打着“免费游”旗号,已成为业界常态。
周峰说,港澳游门槛太低,香港做内地入境团的地接社,早期不超过十家,到现在真正做的也不超过五六十家,但恶性竞争也十分严重,“以前一个月接待400个游客就很好了,到现在随便一家旅行社都要接待千人以上,我们要做到一万人以上,从向内地组团社收接待费变成从内地‘买人头’,每个游客要倒贴1200到1800多元,每年还以20%的幅度上涨。”
他坦言,自己从经营深圳组团社起步,到几年前成立独立的香港地接社,也是“被逼无奈”。
“我们习惯叫自己批发商,组团社把游客交给我们深圳旅行社,我们再交给香港地接社,只能赚中间的一点差价,早期每个游客利润在400元左右,现在可能只有二三十元。”周峰说,到了出现“人头费”的时候,很多香港地接社拖着没钱给,深圳的组团社垫付人头费无法收回,日子就很难过。
对于香港地接社而言,一趟常规的3天2晚港澳游,除了人头费外,旅行社还要垫付酒店和景点门票等成本,每个游客最低1500元。这也意味着,一个游客至少购物消费满3000元左右,旅行社才能勉强回本。
按照这一逻辑,根据购买力大小,游客也被分作三六九等,明码标价。据多位香港旅游业内人士介绍,一般旅行社只接待30-55岁的游客,江浙人最受欢迎,人头费最高可达2000元,其他省份游客最低在500元左右,每年加价幅度约20%。广西、广东、福建三省游客则不在欢迎之列。对于农村或少数民族游客,旅行社还会要求组团方退一笔200元左右的附加费。
“潘多拉魔盒”也由此打开。
周峰称,几个月前,他发现自家旅行社接待的一个160多人的旅行团里,竟有70多人用了假身份证,调查后得知,是拉客者为了掩盖游客的农村身份、避交附加费,伪造了证件。
香港(内地入境团)导游总工会主席谢北拱也指出,近年来内地还出现了赚“假人头”的现象,有人专门聘请无业人士到香港“骗吃骗喝”,香港旅行社则“赔到吐血”。
有时候,周峰会“取笑”那些做香港旅行社老板的朋友:“你们辛辛苦苦接客,钱都被深圳那些拉客的人赚了。”
“我们这行业太残酷了,如果产业链没有其他配套,比如珠宝、车行、酒店,你就很难生存下去。”周峰称,他认识很多香港旅行社老板经营不下去,跑路的跑路。
“我一直很反对‘一条龙’,觉得会搞乱市场。我自己也是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才做出反击,我再不开珠宝店,我们员工都生存不下去了。”他说。
僵局:300块钱包吃住行游香港,可能吗
当年10月,香港旅议会理事会通过关于旅游业中长期改善举措建议的报告,重点关注如何改善“零负团费”问题。“零负团费”之下,购物回佣是旅行社唯一的收入来源,导游也是如此。
珠宝店仰赖旅行社的客源,近年来支付佣金比例从五成上涨到七成。这正是与旅行社合作的珠宝店饰品普遍高于市价的原因,最终佣金相当于转嫁到了游客身上。
2007年4月,央视暗访曝光,香港一代“金王”林世荣持有的“博览环球”珠宝店疑似卖假货,引起轩然大波,但店方随后予以否认。
时任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田北俊也帮林世荣解围称,博览环球并没有售卖假货,只是标价高,否则无法回佣这么多给旅行社。
澎湃新闻记者接触的许多内地游客都强调,并非不想在香港购物,只是购物店价格虚高,买来不值。
如此恶性循环下,导游成了整个扭曲的产业链中最后的承压者和“出气孔”,因“强迫购物”与游客发生矛盾的案例层出不穷。
2006年,青海一旅行团因购物额未达导游要求,全团遭导游遗弃在码头数个小时。
2010年,香港旅游业形象再受重创。先是3月曝出“阿珍事件”,香港地接社导游李巧珍强迫购物辱骂游客的视频传至网上,引发全国哗然;2个月后,前乒乓球国手陈佑铭因拒绝购物与导游争执,致心脏病发不治身亡。
其实很早以前,香港旅议会就制定了登记店铺、旅行社和导游各自的违规处分制度,不允许强迫购物。在2010年的系列风波后,更推出“挽回内地旅客信心之十项措施”。其中包括:购物退款保障期由14天延长至180天,且退货不要求有完整包装;收紧店铺记分制度,扣满三十分即不准旅行社带往购物等。
当年10月,香港旅议会理事会通过关于旅游业中长期改善举措建议的报告,重点关注如何改善“零负团费”问题。
建议包括,对严重违规的旅行社和导游实施“扣分制”;接待内地入境团的香港旅行社必须与内地组团社签订合约,清楚列明收费项目;香港导游要与旅行社签订聘用合约,列明薪金和佣金金额,保障导游基本收入。
然而,“扣分制”约束效力有限,根本的导游薪酬制度改革却未能兑现。导游收入至今仍直接与购物佣金挂钩,没有底薪和其他社会保障。
香港导游潘小姐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香港旅议会规定“一团一导游”,但是导游要全天候跟团,不仅体力吃不消,效率也太低。大多数导游都会雇一位助理帮忙接团,自己则主要负责购物部分行程。“不同类型珠宝佣金不一样,1%-5%不等,一个团助理费现在是1200元,如果这个团购物太差,导游还要亏钱。”
“以后这行是越来越难做了。”2015年10月内地游客死亡事件发生后,不出几天,潘小姐就看到了后续影响:好姐妹带的一个30人内地团,有10人要求退出;她自己也没好到哪去,以前还可以和内地游客说说笑笑,现在他们看她的眼神里全是戒备,站在一边爱理不理,“好像我随时会逼他们购物、打他们一样。”
“游客也要反思,300块钱包吃住行游香港,可能吗?”潘小姐说,其实作为导游也想接高端“纯玩团”,有底薪和出差费,能展现导游的业务素养,但内地很多游客的消费习惯很难立马改变,现在一年到头也做不了几单“纯玩团”。
错位:香港旅议会“自己人管自己人”
伴随着香港旅议会对导游监管的收紧,香港各导游工会也出现过抗议和罢工行动。
香港导游总工会原会长黄嘉凯曾批评旅游业议会监管不力,遇有舆论压力就惩罚导游向公众交代。他曾公开指出:“议会不少理事自己都开旅行社。”
2007年,香港媒体证实此言不虚。报道披露,香港旅议会辖下的入境团旅行社协会主席吴光伟,自己开设信成(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多次被投诉误导游客购物,使用无牌导游,带团去自己伙伴经营的购物点购物。
此外,黄嘉凯还爆料称,“甚至有议会理事炒房赚大钱,自己一年赚二千万”,故有份炒房的人,实际上都不会真心希望“零团费”绝迹香港。
香港旅游业内人士都把包房看作“零负团费”的根源。由于香港酒店房费波动很大,许多旅行社选择与酒店签约长期包房,压低均价,节省成本,也避免临时订酒店“踏空”的局面。两年前,世通假期旅行社就因为被曝让游客睡大巴,而遭到钉牌。
但反过来,一旦包房,就有了“填客”的压力,只能用更高的价格争取收买游客。虚高的“人头费”就成为整个行业的现实。
香港旅议会作为行业协会,承担了行业监管的职能,“自己人管自己人”的错位,受到越来越多批评。而旅议会大部分精力在处理内地入境团纠纷,但议会理事中几乎没有内地入境团业界代表,也被视为“外行管内行”。
目前香港旅游业界正督促香港政府加快成立旅游业监管局,加强监管力度。但由于修改草拟相关法例较为复杂,旅监局最快也得等到下个立法年度才能落实。
连日来,澎湃新闻记者接触的多数香港旅游业内人士认为,香港内地入境团“零团费”问题,内地旅行社市场乱象也是重要因素。
在香港旅游界立法会议员姚思荣看来,不能把“强迫购物”单单扣在香港导游头上。
据其了解,近年来有很多香港旅行社无法承担日益增长的“人头费”,内地组团社开始介入香港旅游入境团市场,直接和购物店合作获取佣金。香港旅行社方面收取少部分费用,仅负责登记、派车、订酒店、派导游等业务,但香港导游不负责带团,由内地旅行社委派人员随团,在购物店指挥、监督游客购物。“涉及这部分投诉,香港旅议会无法监管。”
此外,姚思荣希望内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能彻查、打击没有资质的组团社或个人。正是这些非法收客渠道,“什么都敢承诺,欺骗消费者”,才将游客与香港地接社的矛盾激化。
类似例子也很多。比如,内地有的旅行社收了游客高价团费,承诺不包括购物,却按低价购物团交给香港地接社;有的和企业合作,以购物“免费赠”港澳游形式拉客,丝毫不提购物行程。
自救:香港考虑每季度推出一次地接指标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