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自驾游 > 紫阳真人和《悟真篇》

紫阳真人和《悟真篇》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21 16:5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道家尊奉老子为鼻祖,而老子向以长寿著称。汉·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说:“若彭祖,老子止人中数百岁”,“老子以长生久视为业”。后世道家修炼遂以长寿为其主旨,继汲取秦汉神仙家言,进而追求“长生不死”以至“变化飞升”。道家因求长生,乃重养生,为此目的而立有吐纳导引、丹药服食等种种法门,其中又以铅、汞、丹砂、“五金八石”等药物,运用特殊方法,经炉火烹炼而成之“外丹”为主。据传此丹成后,外用可以“点石成金”,内服可以“长生不死、变化飞升”。晋代葛洪曾力主其说。古所谓炼丹(金)术即指此。此实为化学制药之滥觞。由汉迄唐,外丹之说颇为盛行。然自唐以后,若干皇帝因服外丹丧生,此术遂备遭世人指责而一蹶不振,内丹之学乃代之而起。

         所谓内丹,乃相对于外丹而言。内丹以人身精气神为“三品上药”,用功法锻炼,经若干变化,凝结而成。此丹之用亦在于延年益寿,以至“长生不死,了道成真”。

        内丹之学,自汉·魏伯阳揭其端,唐·钟离权、吕洞宾等弘于后。唐宋以降流衍日繁,蔚为大观。宋·张伯端承钟、吕之学,祖述黄老,仿效《参同》,著为《惜真篇》,内丹之学遂大显于世。《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

        按汉·魏伯阳著《参同契》,仿外丹以言内丹,乃以黄老、大易为其理论根据。张伯端则兼采儒、佛之理,倡三教归一之说,于《参同》之学续有发展,其于后世内丹学之影响,至深且巨。

 

 

         据中国道教(第一卷)介绍, 张伯端 (?~1082)为北宋道士,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
   一名用成(或谓得道后改名用成),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亦有称其“号紫阳”,因尊为“紫阳真人”。据翁葆光《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称,他享年九十六岁,由其卒年上推,当生于北宋雍熙四年(987)。而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张伯端传》“住世九十九岁”一语,又当生于太平兴国八年(984)。自谓“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筭、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少业进士后为府吏,因触犯“火烧文书律”而被遣戍岭南。治平(1064~1067)中,在他谪岭南期间,龙图阁学士陆诜镇桂林,取置帐下典机事。陆后移镇他地,伯端皆随行。据张伯端自述,熙宁二年(1069),因随陆诜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其言甚简,其要不繁”,“校之仙经,若合符契”。于是在熙宁八年之前,“罄所得成律诗九九八十一首,号曰《悟真篇》”。熙宁二年,陆诜死,张伯端转徙秦陇,又去河东依随扶风人马默,后转往南方。据《佛祖统纪》《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书记载,马默漕广南,张復从之游。然陆彦孚(陆诜之孙)所撰《悟真篇记》则说,马默被召,临行,张以《悟真篇》授之,曰:“生平所学,尽在是矣,愿公流布,当有因书而会意者。”又似未随其南游。在张伯端元丰元年(1078) 所撰《悟真篇后序》中称,自陆诜死后,“三传非人,三遭祸患,皆不逾两旬。近方追忆师之所戒云:‘异日有为汝解缰脱锁者,当直授之,余皆不许尔。';后欲解名籍而患此道人不之信,遂撰此《悟真篇》,叙丹药之本末,既成而求学者辏集而来”,“乃释而援之”。然所授非人而“罹祸患”,乃三省前过。
   “自今以往,当钳口结舌,虽鼎镬在前,刀剑加项,亦无復敢言矣”。“倘好事者夙有仙骨,睹之则智虑自明,可以寻文解义,岂须仆区区授之矣”。据此序,张伯端似有人所未知的难言之隐。此序所言,与陆记“因书会意”说相合,并可确定授书于马默在元丰元年之后。又据张弟子所编《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称:“张子野人,身披百衲,自成都归于故山,……且夫奔涉山川、逾越险阻者,于兹十年而貌不衰、形不疲者”,可以断定张晚年确返回江南活动。元丰五年卒。
   张伯端以内丹为修仙途径,其丹道思想比较突出的有两大相互关联的方面:
   第一,高倡三教归一,尤推崇禅宗“明性”为最高境界。
   他认为:“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又称:“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没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矣。”《佛祖统纪》卷四十六称其“尝遍参禅门,大有省发。后读雪窦《祖英集》,顿明心地,作歌偈以申其旨;且言独修金丹而不悟佛理者,即同楞严十仙,散入诸趣之报”。他自谓,《悟真篇》成后,感觉“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究,遂玩佛书及《传灯录》,至于祖师有击竹而悟者,乃形于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并且声称“仆得达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第二,与内丹炼精气神相适应,引禅宗心性之说入内丹,其丹法以先修命、后修性为基本特征。他继承钟吕一派观点,认为道自虚无生万物是顺生过程,内丹修炼则反此,当复归虚无,与道合一:“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运兮五行分。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死,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存。”他将道教修炼形气作为修命,又将禅宗“明心见性”同内丹中的“炼神返虚”调和起来而当作修性,主张:“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其著作除《悟真篇》(又名《通玄秘要悟真篇》《金液还丹悟真篇》)外,《正统道藏》还收入署名张伯端撰的《金丹四百字》一卷(可能为白玉蟾托名之作,考白玉蟾乩笔《谢张紫阳书》可知)和《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三卷(其弟子所编)。有马默、张履、陆师闵和刘永年、翁葆光等人传其道,相传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一系得其正宗。清·雍正帝封之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
   张伯端对道家内丹的看法是:因为世间凡夫“恶死悦生”,所以“先以修命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以道”。而且单修金丹,不能“顿超究竟”,故《悟真篇》中“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抄用广其神通。”如《悟真篇·后序》中说:“欲体至道,莫若明乎本心。心者,道之枢也。人能时时观心,则妄想自消,圆明自现,不假施功,顿超彼岸乃无上至真妙觉之道也。此道直截了当,人人具足。只因世间凡夫业根深重,种种迷惑,以致贪著幻身,恶死悦生,卒难了悟。黄老悲其贪著,先以修命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以道。”“其篇末歌颂,专谈见性,即前所谓无上至真妙觉之道也。”由此段文字可知:一、金丹(内丹)仅是修命之“术”,还不是道。二、观心,太上曰:“吾自无始劫来,观心得道。”即明心见性始为最高之道。“不假施功”,即不用有为之法。《西江月》平叔自跋说:“此恐学道之人,独修金丹,不通性地,则运心不普,物我难齐,又焉能究竟圆通?……故《悟真篇》中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斯顿超究竟圆通之彼岸矣。”《悟真篇》兼论性命,本文言修命,篇末歌颂专言见性,而以见性为最高。张伯端虽属道家(张非道士)并为南宗之创始人,但特别推崇佛家(禅宗),自称得达摩之真传。如《悟真篇·后序》说:“根性猛利者,一见此篇,便知仆得达摩西来最上一乘妙法(一本为:“见闻此篇则知某得达摩、六祖最上一乘妙旨,可因一言而然万法也”)。”其篇末歌颂中,对禅宗之雪窦重显禅师尤推崇备至,尊称为师。
   《悟真篇》一书在《宋史·艺文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清·《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子部》中皆有著录。其篇末歌颂《性功诗》并为清·雍正帝收于《御选语录}及清刊佛家《大藏经》中。收于涵芬楼影印本明·《正统道藏》者有:《悟真篇》一部(李下奈上《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卷26—30)、《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八卷(岁上下《洞真部·玉诀类》)、《悟真篇三注》五卷、《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各一卷、《悟真篇注释》三卷、《悟真篇讲义》七卷(律吕上下《洞真部·玉诀类》),另《太玄部·道枢》卷十八收有节录一篇。此外尚有明·陆西星之《方壶外史丛编·悟真篇注》、清朱元育《悟真篇阐幽》、刘一明《悟真篇直指》、董德宁《悟真篇正义》以及傅金铨辑《悟真第四注》等。与《悟真篇》关系密切者,尚有题名张著或张传之《金丹四百字》(载《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珍上,董著《正义》列于《外篇》中)、《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载《洞真部·方法类》称上。董德宁《正义》删定为二十四章,称《玉清内丹宝篆》)。其法嗣石泰著有《还源篇》,薛道光有《还丹复命篇》、《丹髓歌》,陈楠《翠虚篇》,白玉蟾《白海琼全集》(林有声编),彭鹤林《道德真经集注》、《金华冲碧丹经秘旨》等。其后如肖廷芝《金丹大成》、陈致虚《金丹大要》、李道纯《中和集》等多种,皆著称于世。宋·俞琰认为张伯端《金丹四百字》、石泰《还源篇》、陈楠《翠虚篇》等皆出白玉蟾之手,而托为张、石等著者。《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虽题有王邦叔者,自称得张伯端之传,书首并附有张《序》为已作,后人亦疑为伪托。
   现流传之《悟真篇》基本为张伯端原著,但流传既久,版本非一。其为后人增损、改易之处亦颇有之。如《自序》之文句,不同版本互有出入。《悟真篇》本文编排次序、个别字句等,各本亦不一致:《性功诗》有录有不录,有记为三十二首、三十五首、三十六首等,然就全书而言,此等出入尚无关宏旨。
   《悟真篇》突出强调阴阳二字,如《悟真篇·序》:“要须洞晓阴阳”,“阴阳互用之奥妙”,律诗第七:“调停火候托阴阳”,第八:“阴阳得类归交感”,第十二:“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初开绿叶阳光倡,次发红花阴后随。常道即斯为日用,真源返此有谁知?报言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西江月》第六:“阴阳数足自通神”,第十二:“阴阳否隔却成愆,怎得天长地远”。其它或显言,或隐寓,阴阳之义者可谓通篇皆是。何谓阴阳?阴阳者,即对立统一中矛盾之两方。古人用以状事物之属性,以自然界言,天属阳,地属阴; 日属阳,月属阴。以人身言,男属阳,女属阴。以一身言,气属阳,神属阴(中医则有腑属阳,脏属阴……)。以心性言,则以真知(元性)属阳,灵知(识神)属阴。不仅《悟真篇》,凡内丹之书无不强调阴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字为一哲学概念,至其具体所指,则因功法不同而异。
   按内丹之学约可分为四派:一、阴阳派,二、清静派,三、清静阴阳综合派,四、主性派(以性兼命)。就《悟真篇》各种注本而言,翁葆光、戴起宗等注疏属阴阳派,朱元育,董德宁等注属清静派,陈致虚、陆西星等注属综合派,刘一明注属主性派,即独标性宗,以性兼命,性全命立派。
   阴阳派所用功法称“栽接法”,张三丰《无根树》说:“梅寄柳,桑接梨,留与修真作样儿。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阴阳栽接之法亦称“人元丹法”,由于此法牵涉到两性问题,而多讳言其事。民间流传之某些邪门歪道,则伪冒南宗,诈称人元,危害于人。
   阴阳法门之基本论点在于强调“以人补人”,所谓:“竹破竹补,人破人补”,“篱破还将竹补宜,抱鸡须用卵为之”,“牝鸡自卵,其雏不全”,“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等。明·孙汝忠《金丹真传》说:“安师曰:物无阴阳,安得启孕?牝鸡自卵,其雏不全。我本外阳而内阴,为离为汞,非得彼之真铅,逆来归汞,何以结圣胎而生佛生仙?彼本外阴而内阳,为坎为铅,非得我之真汞,顺老投铅,何以结凡胎而生男生女?故顺则人,逆则丹,有旨哉。丹经中每每言此丹房中得之,非御女采战之术;家家所有,非自身所有”,“铅汞两家,半在彼兮半在我”。按丹经借卦象论阴阳,而有真阴真阳之说。离卦卦象为(上一长横,中两短横,下一长横),外阳而内阴,此阳中之阴谓之真阴,喻为己,为汞,为心中阴神;坎卦卦象为(上两短横,中一长横,下两短横),外阴雨内阳,此阴中之阳谓之真阳,喻为彼,为铅,为肾中阳气。从清静派解释,则坎属肾,中藏真铅 ; 离属心,中藏真汞。修丹下手“取坎填离”,即取自身肾中阳气上补心中阴神。从阴阳派解释,则以男为离,女为坎,所谓“取坎填离”乃指取女方之阳补男方之阴,所以《金丹真传》说:“追他气血过丹田,正是填离取坎”。至于女性修丹是否借用男性之气?文献无征,清·傅金铨已提出此一问题,但未尽其说。
   南宗阴阳派法门,不同于一般所谓“男女双修”或“夫妇双修”,更非所谓“采阴补阳”之邪法。因阴阳派丹法,除对所用女性有严格要求(如年龄、气质等)外,用时身体并不接触。所谓:“男不脱衣,女不解带”,“神交体不交,气交形不交”,而且要“敬之如母,畏之如虎”,不能有丝毫淫念,唯以敬肃端庄之心相对静坐而已。至“男女双修”,“夫妇双修”等则多属房中术与御女采战邪法,皆为肉体接触,非正宗丹法。房中术属夫妇之间性卫生学,于性生活中讲求方法,知所宜忌,固守精气,增进健康,乃彼此受益之法。御女采战者倡“多多益善”之说,所谓“采阴补阳”,其术多端,以损人利己为能事。内丹家对此二者皆深恶痛绝。房中术虽与内丹背道而驰,但就常人而论,尚不失为养生之一法,值得研究。至于御女采战,则纯属邪法,行此者当绳之以法。(正宗阴阳法门,虽用女性,但于已有利,于彼无损)
   阴阳法门由于易滋疏弊,易遭毁谤,故其授受极为秘密,得诀者极少。加以条件难备,多有得诀数十年而不能下手修炼者。故此种法门于今日群众性之习练气功,不具实际意义。至于清静法门,其诀较易得,其理尤具普遍意义,于深研气功足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