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南昌的风土人情(2)

南昌的风土人情(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04 13:15 编辑: 网络 查看:

    “赣江晓渡”在膝王阁北面,现今的八一大桥桥头边。赣江渡口自晋朝便有,这里江水清碧,风光宜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 年)正式辟为官渡。是当时沟通南昌、新建的主要渡口。“龙沙夕照”在南昌西北面赣江之滨,现下沙窝以远地段。据《寰宇记》载:昔时该地“洲北七里一带,江沙甚白而高峻,左右居人均见龙迹。”故称之为龙沙。《水经注》载:“赣水,又北迳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时有龙形。连亘五里中,旧俗九月九日升高处也。”唐代,此处易名“龙沙亭”。每当夕阳西下,落霞辉映洲沙,光彩夺目,宛为一条游龙,其境变幻莫测,稀世少有。

 

    “徐亭烟树”、“东湖夜月”、“苏圃春蔬”都在南昌市区内的湖光粼粼之处。“徐亭烟树”在南昌市内的西湖南岸,此处傍湖垂柳如带,绿枝掩映中有一座八角亭,每当春雾蒙蒙、秋雨绵绵之际,亭间湖畔,柳重烟深。徐亭,又名高士亭,也名孺子亭,是为纪念后认高士徐稚所建。徐稚,字孺子,豫章北沥村人。生于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 年)。他广采博学、天文、地理、历算、占卜无一不通,宁帝建宁六年(公元168 年)去世。孺子自幼家境贫寒,苦读不辍,年轻时便闻名海内。他清贫自乐、淡泊自守,曾四次察举孝廉方正,五次辟召为宰府,三次举为茂才,均未赴任。

    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中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著之榻”,说的就是豫章太守陈著厚待徐孺子的故事。陈蕾仰慕孺子才学,专备一榻留于孺子,孺子去则将榻悬起。孺子终身不仕,后人为纪念这位布衣平民,特建“高士祠”。据陈弘绪《江城名迹记》所载:“高士祠在东湖南小洲上,即旧孺子台,一云孺子亭。南唐时重建。范士为像,俨然汉代衣冠。”孺子亭于三国吴永安年间(公元258~264 年)始建。明初,太宗许方在此立高士词。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 年),徐孺子后裔徐樟立亭于祠北。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 年),南昌知府卢廷选,在此垒石为基,植柳为环。尔后直至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 年)重修。抗战时期,“徐亭烟树”惨遭日军破坏。1982 年,南昌市政府拨专款重修“徐亭烟树”,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3 倍。辟为“孺子事公园”,如今,其亭角翼然水绿树之间,是南昌人民游览休憩的好场所。

 

    “东湖夜月”和“苏圃春蔬”在南昌市八一公园内的东湖之中,它们似一块天然巧成的翡翠,嵌在珠光宝气的闹市区之间。满湖碧水,映衬着百花洲的奇花异草;而“苏圃春蔬”就位于“东湖夜月”的东小洲上,更为其平添几分田园风韵。每当夜幕低垂,星月交辉之际,“东湖夜月”的清姿秀色,更是撩人心魄。历代无数名人高士,曾为它的清姿秀色所倾倒,就连词风豪放的辛弃疾,也常在此留连小憩,寻觅诗情,每每柳外寻春、花边得句,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词章。

    东湖波间,百花洲畔,浓柳疏竹掩映的小洲便是“苏圃春蔬”。此处亭台巧致,曲径通幽。朝辉夕晕之时,波光倒影,迷离潋滟,疏风淡月之中,轻歌互答,笑语融融。凡来南昌游历之人,都以先游“苏公圃”为快事。“苏公圃”是宋代名士苏云卿隐居之所。苏云卿于南宋绍兴年间到南昌,在东湖小洲上结庐独居,白天挑水浇菜,夜晚秉烛织履,常将盈余接济乡邻,人们尊之为“苏翁”。苏云卿少年好友张浚在朝为相,遣人前来请其入朝为官,苏半夜悄然离去,从此一去不返,后人慕其高洁,曾立“苏公祠”以祀。“苏圃春蔬”也就成为豫章十大盛景之一。

 

·八大山人故居·

阡陌纵横之隅,穑稼青翠之间的青云谱自古便是游人瞩目的名胜之地,

位于南昌市南郊,距市区约7.5 公里。现已辟为“八大山人”故居,更为游

者所慕。

青云谱历史悠久,相传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字子齐)

在此创建道院“炼丹成仙”。汉代梅福也曾在此隐居过(西汉末年南昌县县

尉)。至东晋,许逊治水至此,首创道家“净明派”,建太极观。唐大和五

年(公元831 年)刺史周逊奏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 年)敕赐天

宁观。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 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世孙朱耷(号八大山

人)来此隐居,与其弟二人将朱字分开,一名“八大山人”,一名“牛石慧”,

并取“吕纯阳驾青云来降”之意,改名道观为“青云圃”,后又寓义为“青

云传朱明家谱”,便改“圃”为“谱”。从此,八大山人便成为青云圃的开

山祖师。后人还建立了“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的功德

堂牌位。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又名道朗,号良月,八大山人是他较晚的文号,生

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 年),死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 年)。明

亡后,他隐姓埋名在青云谱道院,几十年苦心孤诣,广蓄并存,独辟蹊径,

开创了一代中国写意画派的新风。

八大山人四字连写起来,寓有“哭之笑之”的意思,大有“朱邸繁华成

昔梦”的感慨。他自始至终坚持反清立场,从不为清朝权贵画一山一石,是

一位有民族气节的画家。

清初画坛曾有“四大画僧”(即八大山人、石涛、石治、谢江)。而八

大山人独以精练放纵的笔墨,表现他那倔强做岸的性格,抒发了对统治阶级

的不满和愤慨。其风格大气磅礴,感人心脾。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的画时称

赞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可见当时八大山人的画已“名

满天下”。

现今的八大山人故居建筑群,规格和风格与清光绪年间重建的道院大抵

相同。屋字布局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为主体,殿宇中部为方丈堂,三

殿依次递进,曲廊相接,十分幽雅。

青云谱旧大门在西端,是一座气势雄伟的石碑坊,“青云谱”石匾高悬

其上。二门前额刻有“净明真境”四字。后额刻有“众炫之门”四字,是为

八大山人所书。方丈堂左名“黍居”、右名“鹤巢”,壁悬他的手书对联“谈

吐趣中皆合道,文词妙处不离禅”。

在八间陈列室内,现展有八大山人和其弟牛石慧的字画。牛石慧是和其

兄一起隐居在此的一位画家。“牛石慧”三字草写起来可成“生不拜君”四

字,他的作品留传极少,现存的画“猫”是他的代表作。画笔粗犷泼辣,形

象生动有力。

八大山人以大笔水墨作画,尤以花鸟著称于世。他作画主张“省”,以

少胜多,强调立意。他取法自然、大胆创新,以简练的笔墨表达复杂的形体,

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八大山人故居内还有一口重600 多斤的古钟,前庭天井中的罗汉松为明

朝时期所植。它老枝如虬,雄伟挺拔,至今生机盎然。游人倘佯于故居内,

不仅可尽情欣赏精湛的绘画艺术,还可领略中华民族在有限的空间里以小衬

大、欲显先藏、欲扬先抑、迂曲多姿的高超的建筑艺术,玲珑小巧之中呈示

出道家清净恬淡的特色。

步出南耳门,便是著名的“内十景”和“外十景”。这里亭台巧致,因

形设景,水榭、假山、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相得益彰,一直被视为人间隔

世仙境。

·西山万寿宫·

万寿宫在南昌市西郊30 公里的逍遥山,是著名的江南胜迹,为奉祀道家

人物许逊所建。

许逊,字敬之,道号真君。赤乌二年(公元239 年)生于南昌,他性聪

容秀,5 岁入学,10 岁便知经书大意。此后励志为学,精通经、史,天文、

地理和阴阳五行学说。42 岁时,曾为四川旌阳县令,故又称为许旌阳。许逊

在旌阳十年,为官清正。后因政局紊乱,挂冠东归。旌阳人为其立生词、塑

画像。还有的人跋涉千里到许逊宅东搭茅定居,并改姓许,这便是后来四川

旌阳的许家营。

东归后的许逊,见南昌久有洪水之灾,决心为民治水,常年奔走于南昌、

进贤、浔阳、鄱阳、都昌、湖口、余干甚至长沙一带,前后共有什载,根绝

水患,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相传许逊于宁康二年(公元374 年)逝世,享年136 岁。东晋朝廷为表

彰其功德,将施阳改为德阳。许逊是道教“尽明忠孝”派创始人,宋朝敕封

为“神功妙济真君”。

西山万寿宫始建于东晋大乙元年(公元376 年),初名“许仙祠”,南

北朝改“游帷观”。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 年)升观为宫,并有皇

帝亲书的“玉隆万寿宫”赐额。政和六年,徽宗下诏,以西京崇福宫为范,

重建万寿宫,兴建了正殿、三清殿、老祖殿、湛母殿、蓝公殿、玄帝殿,还

有玉皇、紫徽、三官、敕书、玉明五阁,以及十二小殿、七楼、三廊、七门、

三十六堂,规模之大,“埒于王者之居”,成为中国最大的道教圣地之一。

每年八月初一,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熏沐斋戒前往朝拜。农历十五以后,盛

况更为空前。邻具各村的乡民,自动组织“万寿进香会”,纷纷来至西山万

寿宫朝香祀奉。

西山万寿宫被道家奉为第四十洞天福地。近几年来,南昌市邻县乡民自

发捐款,重修此宫。每年八月伊始,宫前车水马龙,宫内香烟氲氤,男女香

客摩肩接踵,一派太平盛世、名观重辉的景象。

·绳金古塔·

绳金塔位于绳金塔路东侧,始建唐天佑间(公元904~907 年),距今约

一千余年。此塔峥嵘凌空,金光四射,是南昌市内著名的古迹之一。

绳金塔有许多优美动人、神秘莫测的民间故事。

相传在此建塔之时,挖掘地基获铁函1 只,内有古剑3 把,金绳4 匝,

舍利子300 粒,故此取名为“绳金塔”。塔顶为铜制镇火鼎,

内壁刻有众水族水兽和阴阳八卦,据说能“驱风镇火、降妖伏魔”,所

以《绳金塔铭》有“水火既济,坐镇江城”之说。

绳金塔下有一塔院寺,原称千佛院,旧名百福寺,又因寺在塔下,故又

称塔下寺。寺内有法华殿、罗汉殿、宿觉堂等,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是历代

佛教重地。它与南昌的佑民寺、普贤寺、大安寺等并称为“豫章四大寺院”。

绳金塔和塔下寺历史悠久,环境幽僻。寺前的半月池相传是放生池。池

畔石桥围栏。鱼戏他中,悠然自在。院内罗汉松高耸云天,《赵松雪碑》向

称为“墨宝”。寺院墙壁之上有祥月大师绘制的《罗汉像》和历代名人的题

词,都是十分珍贵的艺术珍品。

1988 年,国家文物局和江西省、市政府拨专款修复古塔,1988 年国庆竣

工剪彩。新修复的绳金古塔,为江南典型砖木结构楼阁式,塔身明七暗八,

塔高58 米,墨角净墙,既有江南建筑之灵巧,又具北国营造之厚重。塔顶现

为镏金葫芦顶,飞檐之下挂有铜铃,微风过处,钉铛作响,真有“百铃声彻

大江寒”之感。历经沧桑的绳金古塔,经新时期的洗礼后,重新焕发了青春。

·佑民寺·

佑民寺在南昌市区东湖东岸,八一公园对面。这座殿宇雄伟的古代寺院,

在江南颇有影响。

佑民寺建于南北朝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3—519 年),先后曾修复、重

建7 次,易名9 次。始建时称上兰寺,太清初年称大佛寺,唐开元年间称开

元寺,大中年间又改为上兰院,宋真宗时改名为承天寺,政和年间易名能仁

寺,明景泰年间称永宁寺,清顺治年间又称佑清寺,从1929 年起,到今名佑

民寺。

佑民寺正殿有巨大铜佛,重36000 斤。旧时有首民谣曰:“南昌穷是穷,

还有三万六千斤铜。”便是指佑民寺的这尊大铜佛。前殿有千佛缸,缸外装

饰有90 尊佛像。右侧钟楼有一口宋代铜钟,高7 尺,围1146 丈,重10064

斤,是“南昌三宝”(普贤寺铁像,佑民寺铜佛,宋朝铜钟)之中仅存的一

件原物(铜佛于文革期间被毁,现重塑)。

关于佑民寺,南昌民间有过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后进入南昌,微服私访至寺内,

有僧人问其姓名,朱不予答理。僧人再三询问,朱便提笔在大殿的壁上题诗

一首:“杀尽江西百万兵,腰间宝剑留血腥,野僧不识山河主,只管叨叨问

姓名。”题完之后掷笔而去,并扬言要对该寺众僧严加问罪。

寺内僧人将此事告知住持,住持读完壁上题诗,沉吟半晌,也命寺僧将

笔拿来,在壁上重题诗一首,题完之后,命众僧好生安歇,待朱元璋来后再

讲。

第二天,朱元璋着装齐整,来到寺内,正待问罪,抬头望见壁上新题诗

一首曰:“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惟恐鬼神愁,好将江水频频洗,犹有毫光

射斗牛。”朱读完诗后,怒意顿消,觉得寺中大有人在,便不予再追究了。

·梅岭·

梅岭,地处南昌市西郊西山山脉的中段,鄱阳湖西南岸,北与庐山对峙。

她以峰峦之崎旋、溪涧之婉蜒、谷壑之幽深、岩石之突兀、云雾之缠绕、风

光之映掩组成了“翠、幽、俊、奇”的特色,素享“钟灵毓秀”的美誉,有

“小庐山”之称。

梅岭原名为飞鸿山,后人为纪念西汉末年隐士梅福,故改飞鸿山为梅岭。

梅福,字子贞,生卒年月不详。西汉末年曾任豫章郡南昌县尉,是灌婴

筑城后南昌的第一位历史名人。他为抵制王莽篡权,退隐西郊飞鸿山。为纪

念他的高风亮节,后人在岭上辟有梅仙坛、岭下建有梅仙观。唐以后,许多

文臣武将慕名来此凭吊,故梅岭又因而留下许多人文景观。

梅岭还是佛、道两教的圣地之一,寺庙观坛多时竟有136 处,道家称此

为“第十二洞天”。自汉至明,有翠岩寺、香城寺、蟠龙寺、云峰寺、奉圣

寺、双岭寺、安贤寺、六通寺等八大名刹。还有玉隆、紫清、天宝、凌云、

栖炎、太虚、太宵等七大宫观。

梅岭有许多古树名木。在太平观的千年银杏,道劲挺拔,树高30 余米,

树围7.5 米,要6 人才可合抱,它和梅岭云堂寺前的“云堂双桂”合称“梅

岭三宝树”。据传这两株古桂在唐时便枝繁叶茂,至今仍香气四溢。除此之

外,还有让游人赞叹的“盆中樟”、“石中栏”、“树生竹”的“梅岭三绝”,

甚为天下奇景。

梅岭的谷壑,四处皆可见灰黑色的花岗岩石垒叠成梯,形成了许多大小

不等的岩洞。如云隐洞、潘仙洞、造钱洞,还有洞中有瀑布的泰人洞。这些

奇洞怪石,伴有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

“素练飘来胜白纱,轻飞玉屑点袈裟。”这是古人描绘梅岭瀑布的诗句。

梅岭的瀑布四季不断,著名的“洪崖瀑布”也是其中之一。

梅岭的古墓葬也十分多,已发现的有:罕王墓、南平王钟传墓、西陵公

主墓等,其中裘皇始墓系江西最大的地表墓。墓前有石翁仲、石马、石狮、

石羊和石牌坊。另还有许多石牌坊与古桥,这些稀世的古建,是中华民族优

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梅岭气候凉爽,夏季平均气温仅摄氏22.6 度,现为南昌市新兴的避暑胜

地。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旧址

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是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

1927 年8 月1 日,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和指挥下,

起义部队在南昌胜利地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南昌

便以“英雄城”而名扬中外。如今,当年革命先辈们英勇战斗的地方,都已

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后人瞻仰革命文物的游览胜地和中国革命

历史传统教育的课堂。

·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当年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坐落在南昌市区最繁华的中山路西

端,原为江西大旅社,建成于1924 年。旅社坐南朝北,主体建筑共四层,内

有96 个房间。旅社外观呈银灰色,风格为中西合壁式,是当时南昌首屈一指

的建筑。

1927 年7 月下旬,起义部队抵达南昌后,贺龙同志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

军第一师司令部的名义包租了整个旅社。7 月27 日,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

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8 月1 日凌晨2 时,在周恩来、

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举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

义的南昌起义,经4 个多小时的激战,起义战斗宣告胜利并即时成立了政权

机构——革命委员会,整编了军队,发布了宣言和纲领。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八一”

从此便也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纪念日。

昔日的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如今是“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院内松柏

挺立,庄严肃穆。一楼古朴典雅的喜庆礼堂,是前敌委员会成立和召开第一

次会议的地方。二楼25 号房间,则是当年周恩来同志工作和休息之所,分为

“历史性的决策”、“起义的前夜”、“伟大的第一枪”和“光辉的征程”

三大部分的《南昌起义》陈列展览,前后有序的在二楼和三楼的展厅展出。

大量的照片、图表、实物等历史文献,向人们介绍了南昌起义的酝酿、准备、

爆发和发展的全过程。另有一个题词陈列室,大型沙盘模型室,沙盘模型全

用电脑遥控,形象地反映了南昌起义的激烈战斗全过程。临街正门高悬的“南

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鎏金横匾,是陈毅同志的手迹。

南昌起义第二十一军指挥部旧址

八一南昌起义第二十一军指挥部在现南昌市第二中学内。第二中学原名

心远中学,南昌起义时,叶挺同志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24 师司令部

即设在这所中学内的一幢坐南朝北,两层砖木结构的“工”字形楼房内。

1927 年7 月30 日下午2 时,叶挺同志在会议室召开了24 师营以上师直

机关的军官会议,传达了党的起义决定并布置了战斗任务。起义中,叶挺指

挥第24 师主攻驻守在天主堂、贡院、新营房一带三个团的敌军,起义部队连

战皆捷,又一次显示了“铁军”的威力。

起义胜利后,叶挺同志任起义军前敌代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这个指

挥部也就成了整编后的第十一军军部。

解放后,政府拨专款修膳了“工”字楼,并于1977 年正式对外开放。

·朱德创办的军官教导团旧址·

朱德军官教导团旧址在现南昌市八一大道58 号内,原为江西省陆军讲武

堂旧址,1927 年春,朱德同志在此创办了军官教导团。当时的军官教导团名

义上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实际上则由我党掌握。朱德在此培养了1500

名学员,其中一部分参加了南昌起义。军官教导团的创办为发展培养我党的

军事干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军官教导团旧址抗战时大部分被毁,解放后经几次修膳;基本保持原貌。

1956 年正式对外开放。

·朱德旧居——花园角2 号·

朱德旧居花园角2 号,位于现在的江西宾馆北侧门斜对面。这是一幢典

型的两层砖木结构的江南民居,坐西朝东。雕花式的飞檐悬于门楣,两扇缕

空雕大门内是一小天井,有浓重的江南地方特色。

1926 年朱德同志受党的指示来到南昌,包租了花园角之号。他利用国共

合作的有利时机,创办了军官教导团,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参议并

兼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和南昌警备司令,南昌公安局局长等要职,为发展

和保存革命力量做了大量的工作。

1927 年7 月下旬,周恩来同志从武汉到南昌后的第一天起就住在这所民

居的厅堂里和朱德同志一起分析起义前夜的敌情,对起义的前期工作做了缜

密的部署计划。现今,花园角2 号的厅堂内,仍按周恩来当时居住的情况复

原陈列。他用过的那只黑色公文包,就放在厅堂内的小圆桌上。靠圆桌放着

两把木制靠椅,当年周恩来同志从武汉至南昌的第一夜,就与朱德同志坐在

这两把木制靠椅上商谈起义的有关重大事项。望着这些珍贵的文物,似乎又

看见当年两位革命先辈在此为革命运筹帷幄的情景。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