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瓦殿,雄踞于大经堂、弥勒殿、依怙金刚殿、释迦佛殿等的中心,位于全寺正中。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于1560年,后于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套兽和铜铃。底层为硫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匾额题字为“梵教法幢”。
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名为“银壳神变大灵塔”。藏历六饶回火鸡年(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在而今塔尔寺的大金瓦殿处坠地而生,后来成为雪域高原的一代宗师。相传,宗喀巴在诞生时剪脐带处滴血而生出一棵菩提树,树上的十万零八千片叶子中每片上都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宗喀巴16岁徒步去西藏求学,六年后他母亲很想念他,捎信叫回家看望,可宗喀巴因学业未成而未回来,则用鼻血绘一幅自己的画像和一幅狮子吼佛像寄给他的母亲和姐姐,并在信中说:“倘若在我的出生地方建立一佛塔,就如同亲我一样。”藏历土羊年(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宗师的母亲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资助下,以树为核心建成莲聚塔。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玛瑙、翡翠、象牙等各种珍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并各种佛像、佛塔、佛经多得数不清,成为艺术珍品荟萃的地方。许多高僧的灵骨塔和舍利塔都是用优质木材,或纯银以及合金作材料建造的,还陈设着康熙、乾隆皇帝御赐的金银灯和各种法器和用朱砂、金银、玛瑙等各种珠宝延成的色汁书写的大藏经101函,和100多种藏文经典。乾隆亲提的“梵教法幢”的匾额高悬于大银塔前的横枋上。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阳光之下,金光灿烂,光彩夺目。藏历金猴年(1560年)高僧仁钦宗哲坚赞在莲聚塔左侧建成弥勒佛殿,先有塔,后成寺,始称“塔尔寺”。1986年,对大银塔又作了维修,共耗白银1万8千余两,黄金22.6两。可见它的规模之大了。
弥勒殿—佛法无边
弥勒佛殿位于大金瓦殿南边,这是塔尔寺最早的一个佛殿。弥勒殿,藏名“贤康”。始建于藏历火牛年(明万历五年1577)。由大禅师仁钦宗哲主持修建,为塔尔寺最早的正式佛殿,该殿是座两层歇山顶汉宫殿式建筑,高13米左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5间,进深5间,面积为196平方米。15根藏式八椤柱承飞檐,起斗拱,精雕细刻,着彩饰花,粉金绣文,形成回廊殿,间竖嘛呢经轮8对,随信徒转动,吱吱作响。
大殿门楣上原挂有“佛日重旭”匾额,殿内正中为弥勒佛12岁等身坐像,内装有如来舍利子、宗喀巴大师的头发等。弥勒佛像泥塑镀金,高近5米,双手交叉,有长生持久之意,具浓厚的犍陀罗艺术遗风。弥勒佛盘膝而坐,体态庄重自然,表情慈祥而庄重,充满神韵。背光光圈宏大,镀金箔,光焰远射,表现了佛法宏扬,并寓意五谷丰登、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以及光明灿烂的太平盛景。佛像左首为塔尔寺创建者仁钦宗哲的灵骨塔,右侧为塔尔寺第一任法台根本上师沃赛嘉措的灵骨塔。右侧柱上端挂有三世达赖赠给塔尔寺的文殊菩萨像、胄等物;柱下供有一尊双手合十、食指微翘的金刚佛像,手背上铸有“明嘉靖二十三年吉月”字样,据说是得于建殿之初整理地基时的文物。殿门两侧的两块藏文石碑清晰地记载了九世班禅在1935-1936年驻锡塔尔寺的活动及清宣统元年班禅大师、章嘉国师、巴周活佛捐银修葺佛堂之史事等内容,为研究近代塔尔寺的重要资料。
关于殿中的弥勒佛像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当年塑造佛像的时候,请来了尼泊尔的工匠师徒二人,上半身分给徒弟塑下半身分给师傅塑。那师傅觉得上半身比较重要却分给徒弟去塑,于是心存不满,故意放小了尺寸,以边在合拢时刁难徒弟。但没料到,在佛像建成开光时,上下身竟然自然合为一体。师徒二人深感佛力无边,于是虔心膜拜,后世代居住于此。
释迦佛殿—重檐回廊
释迦佛殿位于大金瓦殿北侧,与弥勒殿相对称,因该殿主供释迦牟尼而得名,系塔尔寺早期建筑之一。藏历木龙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根本大师沃赛嘉措初建。平面呈矩形,殿堂面阔5间、进深5间,为二层重檐歇山顶汉宫殿式建筑,高13米,面积150平方米。青砖蓝瓦,重檐回廊与弥勒殿有异曲同工之美。殿内正中供奉着高4米的释迦牟尼佛祖的泥塑镀金坐像,佛冠上镶有珠宝。旁供泥塑镀金的弥勒佛7岁等身像,与上“贤康”弥勒殿相对,有下“贤康”之称。并供有宗喀巴成佛前讲经像,带尖顶僧帽。
文殊院—光明圣地
文殊院与弥勒殿一墙之阔,又称三世佛殿,大殿面阔九间,故俗称九间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修建。汉式硬山顶式建筑,高台基。殿内供奉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宗喀巴等塑像。殿前为一广阔的院落,左(南)设有达赖三世灵骨塔亭和转经轮亭。右(北)为廊房式指挥廊。这里即是日常全寺讲经场所,也是节日跳神(藏语跳欠)之地。文殊殿,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塔尔寺的五族昂货及农牧民群众为施主,在今九间殿的基础上,建成一座三世佛殿即过去佛(迦叶佛)、现在佛(释迦佛)、未来佛(弥勒佛)。明天启六年(1626年)又扩建一次。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第二十四任法台参卓根顿敦珠遵七世达赖之命,维修了以前的三世佛殿,并改为现在的文殊殿(九间殿)。面积595平方米,殿脊置有大小三个镏金宝瓶,是一座汉藏艺术合壁的宫殿式建置,坐落在讲经院(也称跳欠院)的北面。分上下两层,藏语称“尖骄公叟”。
九间殿上层,由北向南分为三部分。北三间,左边中央供狮子吼佛像,其周围是金刚尊胜母、白伞盖佛母。其他塑像有财源仙女,面容和霭,双目有神,是塔尔寺内著名彩塑之一;妙音仙女,手抱瑟琶,体态自然,婀娜刚健,也是寺内著名彩塑之一。还有扩法仙女等彩塑。当中三间,正中莲台上是著名的塑匠却西·洛桑喜宁塑造的文殊菩萨像、金钢手菩萨等三尊“丈六金身”的大佛像。这三尊菩萨称作“密宗事部三怙主”,标志着智、仁、勇三德,藏语称为“柔松贡保”。这三尊佛像,是塔尔寺塑像中的珍品。还有密宗的金刚力士等塑像。殿内陈列着一块巨石,高约三尺的圆柱状大石,上面满涂酥油。上有一个脚印深窝,据说是宗喀巴的老师端珠仁钦大师当年背水时所留脚迹和手掌印。又传是宗喀巴小时候留的脚印和手指印。虽是传说,但蒙藏人民崇敬宗喀巴,却视为圣物。殿中悬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的“雨花金界”匾。南三间,正中为宗喀巴塑像,其周围是二圣(古印度的两大戒律师)、六庄严(龙树、无著、圣天、世亲、陈那、法称等古印度六大佛学家)和宗喀巴的两大弟子嘉曹杰、克珠杰,以及一世班禅、四世达赖塑像等,两侧塑护法神曲佳、公保像,还有一组是宗喀巴为代表的格鲁派(黄教)与宁玛派(红教)辨经会场的情景图。殿内上悬有明天启六年(1626年)的“普济群生”匾。现大殿外门上悬有清宣统元年(1909年)马福祥所题“慈云远被”和民国三十年(1941)于右仁所题“光明圣地”匾。
酥油花馆—人间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