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青海景点及风土人情介绍(3)

青海景点及风土人情介绍(3)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6 19:45 编辑: 网络 查看:

酥油花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它是在各种雕塑艺术中独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艺术,就是以酥油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艺术品。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它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俗称打酥油)后提出黄白色的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腻,色泽纯洁,清香扑鼻,可塑性极强。其油脂所塑造的工艺艺术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绚丽,精巧玲珑等特点。后来,佛教将它视为礼佛珍品,作为正月祈愿大法会的重要内容和寺院宗教艺术。随着佛教的发展,酥油花的塑造方式、花色品种、内容、工艺技巧都有了大的改进和发展。其表现的艺术形式、题材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属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佛像和人物形象等。

酥油花最初只是用以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发展到大型故事人物立体群像的塑造及其搬上艺术舞台供人们观赏的礼俗,是从1409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时开始的。关于酥油花,有很多传说,一说宗喀巴曾做了一个梦,梦见芳草野花都变成了一盏盏的酥油灯,在无边的灯光中幻化出了仙楼玉阁,周围祥云缭绕,珍禽异兽和乐起舞。为了再现梦境,宗喀巴组织僧人,用酥油塑成花卉树木和各种野兽,供奉在佛前;一说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的等身佛像,供奉在新修的大昭寺里,当时已是天寒地冷,没有鲜花,人们就用酥油塑成了一束花供奉佛前,从此相沿成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艺术门类。此后一直延续了下来,并传于民间,形成藏传佛教及藏族民间节目,名称为“觉阿却巴”(意即“正月十五供奉”),俗称灯节。油塑艺术和十五花灯节传到塔尔寺已有几百年历史。起初,酥油花的内容单调。后来,相继建立了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一个叫“杰宗曾扎”、一个叫“贡茫曾扎”,俗称上、下酥油花院,专门培养油塑艺僧。两个花院相互竞争,每年夏历十月十五开始筹划,翌年正月十五之前才告竣。此间,艺僧们遵守规矩,既不偷,也不泄密,直到展出时才得见“庐山真面目”。酥油花的塑造工艺极为复杂而独特。多在冬季三个月间制造。为了使酥油更加光滑细腻,取掉其中杂质,塑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先将酥油浸泡于冰凉的水中长时间揉搓成膏状备用。在塑造之前,油塑艺僧先要沐浴,进行宗教仪式。仪式毕,掌尺(带班高级艺僧)和其他艺僧一起选议酥油花的题材,然后设计腹稿,精心构思、策划、布局之后,便分配给擅长人物、动物、花卉、建筑的师傅带领各自的徒弟,在气温零度以下的阴凉房间开始分头工作。酥油花的制作分为四道工序。首先是“扎骨架”,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用加工的柔软草束、麻绳、竹竿、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其次是“做胚胎”,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上草木灰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但准确的一个个大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再次是“敷塑”,塑造的第二道原料是在加工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的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要是用塑造红花绿叶,或是玲珑剔透的玉石宝玩,则直接用彩色油料一次塑成。为了防止塑制中因手温而使酥油胚料融化变形,艺僧们在室温控制在零度的作坊里,每人身边还放置一个盛有冰块的水盆。不时浸浸冰水,抓抓冰块,从而用几乎冻的麻木的手去塑制。所以据说大多数的艺僧都会患上风湿性的关节炎。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将塑好的酥油花按设计的总图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高低低,件件悬空,使观赏者处于一个最佳的仰视角度,布局成单一的花卉图案或整幅的故事画面,俗称“酥油花架”。这样,一件艺术品就创作完成了。一座大的花架上,往往要塑造几十个、甚至一二百个人物组成的故事画面,大至一两米的菩萨金刚,小至三五厘米的花鸟虫鱼,无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塔尔寺专门建有酥油花馆,供游人观赏。青藏高原上,五月的天气虽然还不是很热,但是早已超过能让酥油花融化的六度。所以我们看到的酥油花是陈列在玻璃柜中的,两边开着空调不停地吹着。正中间正反各陈列着一幅大型的作品,分别是去年的亚军和今年的冠军作品。

 

大拉让宫(看塔尔寺全景)

清顺治七年,由额鲁特蒙古族头人才旺丹增作施主,为达赖、班禅两大法王,以及为历任塔尔寺总法台,建造了“吉祥行宫”(即法台府邸),俗称大拉让宫,藏语叫“拉让钦莫扎喜康赛”,意为“大拉让吉祥新宫”。建筑在塔尔寺西山半腰高处。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首次来塔尔寺,即驻锡于此。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按照第十六任法台阿嘉·喜饶桑布的规划,将此寝宫改建成一所四柱三进院落的藏式精美建筑。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皇帝派员为此宫修建了宫墙、华门、牌坊等,并赐名“永慧宫”。嘉庆十四年(1809年),大拉让宫失火被毁。至嘉庆十八年(1813),由香萨·格桑达结嘉措负责重建,内塑十六罗汉等二十三尊佛像及吉祥护法神和其他许多佛像。建造山门、牌坊、经堂、公署等建筑。自此,成为塔尔寺行政事务负责人总法台的住处,上书蒙藏文“吉祥行宫”门额。嗣后,又成为西藏历世达赖、班禅去京朝觐清帝,途经塔尔寺时的临时行宫。如五世、七世、十三世、十四世达赖喇嘛,六世、九世、十世班禅大师,来塔尔寺期间,均驻锡于“吉祥行宫”。对拉让吉祥行宫,历代不断扩建维修。1992年国家拨巨款,又对拉让吉祥行宫进行了全面维修,始成今日之规模。

 

 

 

 

 

 

 

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