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风俗习惯;如果你见到一个上海人在早晨用开水冲泡昨日剩下的米;海人的方言和俗语十分有趣,摘抄一些如下:方言释义;上海婚礼风俗;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上海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请期及迎亲也按足传统办事,一丝不苟,由于旧时年青;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
上海人的风俗习惯
如果你见到一个上海人在早晨用开水冲泡昨日剩下的米饭,并以此为早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请你不要嘲笑,这是上海人最具地方特色的早餐。 在上海,“荡马路”是人们下班后,周末,双休日以及节假日最流行的休闲方式。如果你是个青年小伙子被一个年轻漂亮的上海女孩子相约去荡马路,小心点!她就要爱上你了。 走亲戚你要记住带点礼物。你一到,主人会寒暄一番,然后才就坐,一般有人作陪。宴请时主人未入席,请你不要急着动筷,要等主人到位大家才开始进餐。客人未喝完酒,主人不会先吃饭。宴席散后,主人不让客人收拾碗筷,并且再次上茶,烟,糖果,瓜子等。有客人在,主人不扫地不打骂孩子。客人告辞,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车站或送上车。 在上海人的婚宴中,宴席开始时你一定要记住祝愿新郎新娘“百年和好,白头到老”;宴席过半后,新娘再一次换装(一般在宴席中要换三套服装),在新郎的陪同下向参加婚宴的来宾敬酒点烟。记住你一定要大大方方地接受,不要推让,否则会让人不高兴。
海人的方言和俗语十分有趣,摘抄一些如下: 方 言 释 义 释 义 方 言 释 义 吾 ---- 我 侬 ---- 你 伊---- 他(她) 阿拉 ---- 我们 祐 ---- 你们 伊拉 ---- 他(她)们 侬好 ---- 你好 谢谢侬 ---- 谢谢你 对勿起 ---- 对不起 再会 ---- 再见 钞票 ---- 钱 嗲 ---- 俏美,优异 发嗲 ---- 撒娇 困觉 ---- 睡觉 汰浴 ---- 洗澡 混堂 ---- 浴室 找头 ---- 找零头 *头 ---- 出租车,计程车 汰头 ---- 洗头 白相 ---- 游玩,嬉弄 门槛精 ---- 处事过分精明 坍台 ---- 丢脸 笃定 ---- 有把握 啥 ---- 什么 啥人 ---- 谁 辰光 ---- 时期 轧闹猛 ---- 凑热闹 轧车子 ---- 乘拥挤的公交车 打朋 ---- 开玩笑,不认真 勿搭界---- 没有关系,不必介意 帮帮忙---- 算了吧,不要帮倒忙 开大兴 ---- 吹牛,说大话 拆烂污---- 不负责任 斩(宰)---- 欺骗,敲诈 空心汤团 ---- 不能兑现的许诺 毛毛雨 ---- 小意思,很容易
上海婚礼风俗
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虽然部分有趣味的传统礼仪已因文明发展或简化婚礼而被省略,但这些陈旧有趣的婚礼习俗仍甚具阅读价值。假若你的另一半与你拥有不同籍贯,也可借此机会,一窥他家乡一些特殊、有趣的嫁娶仪式。
上海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请期及迎亲也按足传统办事,一丝不苟,由于旧时年青男女并无自由见面及恋爱的机会,由提亲,订下婚约以至婚礼期间都有赖媒人当中间人,联络男,女两家及协办婚礼仪式,所以迎亲后必定要给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谢其促成姻缘之恩。
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
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
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
送 礼.上海松江民俗风情
逢婚丧喜庆,亲友间例须送礼,称“送人情”。遇红白事,所备礼物的价值,略高于前番对方赠送给自己礼物的价值,称“抬一抬”。一般作客不计较礼物的价值,送与不送,送多送少无所谓,但上门探望病人,或准备在主人家吃饭的一般是要送礼的。礼物分钱、物两类, 50年代前,平时作客送礼盛行“黄篮头”,粗竹篾编成,上覆红纸,内装水果;“包扎”,又称“牛头包”,黄粗纸包成长方梯形,上覆红纸,内装桂圆、蜜枣、胡桃、红、白糖等;“盒头”,厚纸盒装贮的糕饼类。贺寿送面条、寿糕,造屋上梁送馒头、糕,迁新居送面条、定胜糕,探望产妇送胡桃、云片糕、红糖,丧事送缃布、纸绽,年节有清明节送青绿饺,端午粽子,过年送鲜鱼、猪肉、鸡、鸭、年糕等。60-70年代,礼轻。80年代起,贺生育送滋补品和童装等,贺寿多蛋糕,乔迁送蛋糕、工艺品等,丧事送“白人情”,有钱、被面、纸绽等。年节子女孝敬老人送补品,其余亲戚来往多送蛋糕、水果。旧俗送礼的如今大多改为送钱。送钱历来用红封袋,马虎的用红纸包裹。只有逢丧事用白纸。钱额喜事成双数,丧事成单。人情花费以贺婚礼最大。
孵 茶 馆.上海松江民俗风情
“孵茶馆”,即上茶馆喝茶,是松江人最传统的消遣方式。唐、宋时,茶馆称为茶肆、茶坊,明代起始称茶馆。清代,松江的茶馆已遍及城乡。在各种茶馆中,有“盛以壶者,有盛以碗者,有坐而饮者,有卧而啜者”,有“日夕流连,乐而忘返,不以废时失业为可惜者”。民国时期,“全县城乡茶馆不下数百家”,无论城乡,大多喜好上茶馆品茶聊天。
民国时期,松江喝茶消遣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士绅文人借房屋宽敞之家,以诗社、团体为名创办的茶室,供审社团内部成员聚饮,如松江城中的“鼓斋”、“小徘徊”等。这类茶室,生人非经介绍一般不得入内。社团成员多是地方头面人物、富绅财主,故茶室环境宜人,陈设雅致,茶具精细,且都雇有工役,招待服务,一应俱全。
另一类是向公众营业的茶馆。室内列方桌、条凳。喝茶者每人一把茶壶、一只酒盅,自斟自饮。茶房手提紫铜长嘴大水壶,东奔西忙,吆喝招呼,冲水沏茶,极为热络。
老年人喜欢早起,久之,养成喝早茶习惯。有的每天四五点钟就到茶馆沏茶解闷,故茶馆开门营业极早,一般三四点钟就要升火烧水。上午是茶馆的营业高峰时段,午饭后茶客渐稀,下午三四点钟关门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