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太仓的风土人情特产

太仓的风土人情特产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9-21 18:43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原文地址:我的家乡——太仓的风土人情特产作者:阿黛尔

 在中国东部江海交汇处,有一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太仓。据说得名就是因为这里物产丰富,乃是皇帝的粮仓。在这片谷稼殷实的富蔗之地,有响誉海内外的百年太仓肉松、挂“进贡”金子招牌的糟油、唐伯虎食后赞不绝口的双凤爊鸡、名传遐迩的百年美味双凤羊肉面……

 

太仓肉松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太仓有一位大厨师,名叫倪德。一天它在给陆状元烧红烧肉时,由
于火苗过旺,肉被煮烂,肥肉脱离,他焦急万分,把菜烧成这样,陆状元还不把他赶走?
最后他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办法:把焦肉剔除,把剩下已烧干的肉加上进好的作料做炒
肉。做完之后,他自己尝了一口,非常好吃,他为自己的“发明”感到高兴。最后当他把
“红烧肉”端出来时,他的心“怦怦”直跳,可是当陆状元吃第一口时,陆状元竟然拍手
叫好,并给这道菜取了一个名字:肉松。倪德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后来太仓城里
富人开宴会,都请尼德去烧红烧肉,久而久之,肉松就成为了太仓的特产。


                     双凤爊鸡  


   
双凤古镇素以“俗尚儒风,人知礼仪”而著称,明清时,园林庙宇众多,文人墨客,
常爱到双凤踏青观光、雅集小酌。相传明弘治年间,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 称的唐
伯虎与大书法家祝枝山结伴来双凤拜访当地名士芭蕉国主周榆庵,周为尽地主之谊,
特命家人以祖传秘方烧制的双凤爊鸡待客。唐伯虎与祝枝山都是有名的美 食家,口味
极刁,一般食品很难得到他俩的赞誉,没想到两人品尝双凤爊鸡后,被其香嫩鲜酥的
肉质、芳香扑鼻的卤汁、不硬不烂的上口、不浓不淡的口味所征服, 一时食欲大振,
赞不绝口。食罢,依然感到齿留余香,回味无穷,由于对双凤留下的印象太美好了,
唐伯虎遂援笔赋诗,其中有“十景风光似建康,物产丰富名外 扬”之句。
                
                太师饼

 

   据太仓市作家协会主席凌鼎年先生介绍,关于太师饼有一段掌故,十分有意思。

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王锡爵晋升为首辅,即通常所说的宰相,民间则称其为王太师。后因病乞休回太仓后,欲建造东园、南园、西园、北园四个园子。 在征地建南园时,有一鸿发糕饼店,主人执意不肯搬迁,说是祖上留下的风水宝地,即便钱翻番也不卖。面对这样的“钉子户”,王太师是束手无策。此时一门客献 计,派太师府下人每天轮流去购买糕饼,店主见生意蒸蒸日上,糕饼供不应求,便急于扩大生产规模与门市经营。而周围土地已悉数被王太师买去,于是在“热心 人”的介绍下,店主在武陵桥堍觅得数进“空房”,想高价买下。而空房主人则提出与之交换弘发糕饼店的房子。糕饼店老板想想划得来,便交换了房契地契,择日 异地开张,此后生意亦是兴隆。

而王太师由于采纳了门客妙计,每日买回的糕饼即便全府人天天吃也吃不完,怕担暴殄天物,便分送给了他的门生故友,于是有人便戏称这糕饼为“太师 饼”。糕饼店老板知晓后,愈发精选作料,改进工艺,口感也越来越好。明末清初时,“太师饼”已成为社交中的常见馈赠礼盒。到清代,更是成为上流社会的上乘 礼品。

 

麻将起源太仓


麻将起源於护粮仓,麻将牌起源江苏太仓。太仓在古时是皇家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 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 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
    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
“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
    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
    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糊”,“糊”“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

那么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地方方言叫“麻雀”为“麻将”,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

 

牛郎织女降生太仓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一大特色就是故事和祖国著名的名胜古迹、大自然环境相结合。如梁祝故事与宜兴碧鲜庵,孟姜女与万里长城,白蛇传与杭州西湖、镇江金山寺。可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呢?有的只能指看天空说:“银河、鹊桥、牵牛星、织女星”,不知道他们降生在哪里。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普查编纂工作中,担任太仓县卷本主编的陈有觉发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等文献资料上有“牛郎织女降生黄姑”的记载,溯古访老深入调查,查明“六国码头”(今太仓南郊)原来建有黄姑庙(织女庙)的地方,就是牛郎织女的降生地。

南宋时,家住黄姑庙所在地黄姑村(今南郊胜昔村)的龚明之在《中吴纪闻》中记载说: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云:尝有织女牵牛星降 於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今村西有百沸河,乡人异之为立祠。案《荆楚岁时记》牵牛谓之河鼓,后人沩其声为黄姑……祠中列二像,建炎兵火时,士大 夫多避地东冈(今太仓),有范姓者,经从祠下题於壁间云:

商飚初至月埋轮,乌鹊桥边绰约身。

闻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对斯人。

乡人遂去牵牛象,今独织女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