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汕头文化】汕头历史文化 汕头风土人情(4)

【汕头文化】汕头历史文化 汕头风土人情(4)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2-05 00:51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潮州香包作为闺阁手工、馈赠之物,最初只在民间流传,到了清末才发展成小商品并出口东南亚一带。这出自闺阁之手、散发着浓郁的乡土艺术芬芳的手工艺品,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近年来远销西欧、东南亚和港澳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外人士所喜爱,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的一颗明珠”!

潮州木雕是流传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著名民间工艺美术品,它与浙江东阳木雕并列为中国两大民间木雕体系,以多层镂空,金碧辉煌,装饰夸张的风格和细腻精致的工艺特色著称于世...

潮州木雕始于唐、宋,明代迅速发展,清代达到了高峰,特别是清末民初年间,海内华侨回乡建造祠堂、豪宅成风,大量采用潮州木雕,使之达到登峰造极发展阶段,现存大量的潮州木雕多数为这个时期的作品。潮州木雕用途广泛,一般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案头摆设。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有全贴金的金漆木雕,五彩描金的彩雕,清一色髹红(或黑)的漆雕和保持原木纹理的素雕等,其中以金漆木雕最为出名。就其雕刻技法分类,有沉(凹)雕,浮(凸)雕,圆(立体)雕,通雕(多层)和锯通雕(单层)五种,其中通雕最为卓越,它吸取了浮雕、圆雕等技法而融汇成一钟玲珑剔透的技法,它的出现,在木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潮州木雕的应用,大至建筑物构件,小至案头摆设,随处可见,上世纪五十年代广州美院有位教授在考察潮汕民居后,著文说:"在一些木雕比较集中的地方,令我感到村村都象木雕艺术博物馆,家家都象雕刻陈列室"。

花岗岩石雕,潮汕主要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与金漆木雕并用于古建筑的艺术形式。主要品种有楼台亭阁、塔、桥、碑、幢,以及园林的石板、石柱、石门斗、石台阶、石栏杆等建筑构件,适当部位饰以装饰纹样。还有花篮、屏、人物、动物等工艺石雕,供城市环境、庭院居室及生活空间美化观赏之用。花岗岩石质坚硬,雕刻用铁锤、凿子从大而小,从外及里,从粗到细,层层遍遍,精雕细琢,通过各种艺术处理,作出立体雕、浮雕、线雕、影雕等。潮汕石雕以形神生动、剔透玲珑、气质浑厚、古朴庄严为特点而名闻于世,产品畅销东南亚、欧、美、日各地。

剪纸是潮汕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其艺术风格特点以纤巧见长。潮汕剪纸突出和充分发挥剪的艺术效果,有多层次和通的特色,内容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和花鸟虫鱼。潮汕历代出过李木林、杨雪友、江根和和李知非等剪纸著名艺人。

泥塑同是潮汕优秀民间艺术之一,造型简练、夸张、概括,色彩对比明朗、淳朴,作品主要是泥玩具,有喜童、脸谱、人物肖像、戏曲故事的文身、武身等。来自潮州大吴的泥塑能手吴光让、吴闻鑫、吴宏城父子三人,去年曾应邀来到首届汕头民俗文化节表演,这次他们又带来一批新作品与汕头观众见面。到时市民又能近身目睹他们的精彩表演。

潮汕的风俗习惯

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俗称腊八节)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俗称灶王节),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两天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拜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正月初一到初四,是最讲究传统礼仪的节日。正月初一,男女老幼都穿新衣,放鞭炮。这一天,汕头人最注重祭祀祖先,互相拜年,说吉祥话,舞瑞狮。汕头人喜欢用柑桔、橄榄作为迎春吉祥物,家家户户在厅堂桌几上摆上一盘青枝绿叶的柑和橄榄迎客。柑和桔同科,柑比桔大,节日里,人们雅称柑为“大桔”,寄意“新年大吉”,橄榄是槟榔的代用品,“槟榔”,潮汕话的谐音为“宾临”。桌几摆上柑和橄榄,寓意“宾临大吉”。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在潮汕,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主要活动有游神赛会,赏花灯,猜谜等,活动时间长,项目多,所体现的民俗文化色彩最为浓烈。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一般都倡导在元宵节前后开展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动和对内对外的联谊活动。

清明节

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这天要禁火寒食(20世纪90年代已无此俗),清明节是炎黄子孙世代相沿袭的民间传统节日,饶平人过清明节,更有充满风趣的民俗。例如插戴柳枝、做鼠壳粿、白桃粿、用大蒸笼蒸菜头(萝卜)粿、食“麦熟”(薄饼)、蒸朴枳粿、扫墓、郊游踏青。其中上山扫墓,祭奠祖先是清明节的主题,古诗曰:“春暖莺飞待雨晴,漫山挂纸染陵茔”,“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昔时,清明上山扫墓,由于寒食禁火,故不焚化纸钱而挂在坟墓和墓碑之上,以不让纸钱漫天飞扬,故俗称“挂纸”。饶俗有“挂春纸”和“挂冬纸”之分。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日)和冬至节扫墓祭祖,称“挂冬纸”;清明节前三天至节后三天扫墓叫“挂春纸”。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称端午节,也称“端阳节”,俗称“五月节”。端午节,各地皆有赛龙舟的习俗,而所城四周没有溪河水域,怎样举行龙舟赛呢?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不甘寂寞,他们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用竹片和竹篾作骨架,外面用厚纸板扎制和彩色纸粘糊成有头有尾的大龙舟,船里插着五彩旗帜和装载着绣球。旱龙(舟)由于去年端午节后今年端午节前出丁(生男孩)人家的青年人抬着巡游,前面是锣鼓班,后面有化装游行队伍,浩浩荡荡,穿街过巷,热闹非凡。旱龙(舟)在城里的街道中“游”动着,虽没有水域赛龙舟那样的激烈场面,但却很有地方特色。城里有七个社,每个社巡游一天,所以游旱龙(舟)的活动就需七天时间,最热闹的是五月初五。旱龙舟游遍了“三街六巷”之后,彩旗盒绣球作为吉祥物被居民抢夺一空,意味着将吉祥带回家。各家各户的长辈妇女用钱纸卷香枝成一束,再用黑色的纱线捆紧,在小孩背脊自上而下拂拭完毕,便将纸钱香枝束放进旱龙舟里,托旱龙舟载到城外烧掉,意涵送走邪气,祈求合家平安。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名曰:中秋。饶平有中秋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的习俗。中秋之夜,妇女们沐浴更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亮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扎上绣满祥禽瑞兽、富贵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净的水果、月饼、云片糕、芋头摆上去,并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摆放妥当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亮升上中天。未婚少女焚香拜月,祈求配上如意郎君;新婚妇女祈求早得贵子、丈夫宠爱;中老年妇女祈求家庭和睦,大少安康;丈夫在外谋生的家妇更为情切,托月寄思。月光普照,一排红烛高燃,香火旺盛,灯光辉映,火树银花的景象。“拜月娘”拜到月上中天才结束。天真无邪的孩童,自从讶讶学语,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篾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在这“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下凡间,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