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808年《沅江县志》载:“元宵剪彩为灯,有龙灯、狮灯、马灯之别,或扮傀儡于庭前鼓吹歌舞以庆至。”竹马用竹篾编制成马头、马身,用纱布缝在马头、马身上内可点蜡烛。马身中间留空穴,可立扮演者。马头挂着一朵鲜艳的红花,马颈吊响铃,将竹马用绳巧妙的挂在舞马者身上,马身四周用彩布围着悬地,舞马者一手拉缰,一手拿其它道具,行跑马步,很像骑士。
竹马灯大多由民间职业剧团扮演成戏剧人物故事,有赵子龙长板坡救主、一男一女的杨中保与穆桂英、刘关张三兄弟,以及八虎抢幽州等。其表演动作有:探路、驯马、引路双引路、虎啸马惊、骏马飞腾等。伴奏以鼓、锣、钞三大件,气氛热烈,大都在春节时表演,尤以与宁乡接界处为盛。
船系用竹木扎成,外蒙彩布或彩纸,船上置四柱,用彩绸或彩纸扎成五彩缤纷的船仓,船中留空间,可站立扮演者。将彩船系在扮演者腰间,如坐船状。昔时多由英俊的少年男扮女妆,近代多由美丽的少女扮演成花枝招展的船姑娘,表演时老艄公拿桨作划船状,船有时轻快前进,有时颠簸而行。两人合舞,如行船于水面上。有时边歌边舞,一般为表现劳动爱情生活,有的还增加伴唱者,如拿大芭蕉扇的“胖婆娘”,手持浪鼓的花鼻子“卖货郎”他们或左或右的伴舞,互相插歌打诨,调情卖俏,惹人发笑。并在锣鼓乐器的伴奏下,即兴唱“花鼓子”。
昔时多在春节或庙会上表演,今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参加节日的游行演出,并被搬上舞台。
舞 蚌
亦称“蚌舞”、“蚌壳灯”。蚌舞源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创作,成为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演出形式有由蚌女、渔翁、鹬婆三人扮演的,称三人舞,有蚌女、渔翁表演的二人舞。但也有将渔翁改成渔童,其主题源于《渔童与蚌女的传说》,其情节更加新颖。舞前用竹丝做成两扇蚌壳框架,竹丝上缠着鱼齿形彩丝和泡珠。现代还装有手电灯泡和电池,蚌边用红绸框边,蚌女由秀丽的少女扮演、渔翁多为男青年扮演。舞蹈动作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蚌女美丽而精灵,渔翁诙谐而活跃,鹬婆泼辣而耿直。
音乐节奏也围绕着他们的性格而变化,尤以蚌女起舞时,加上响铃、云锣和笛子的伴奏,使人进入到一个秀丽的天然环境,格外轻松。舞蹈动作有“开蚌”、“扇蚌”、“跑步开蚌”、“摇装步”、“悄悄步”、“甩手步”、“踏步整容”、“清耳”、“洗脸”、“开蚌亮相”、“戏蚌”、“夹脚”、“夹头”等,鹬婆和渔翁均有各自的舞蹈动作,刻划细腻,令人寻味,舞蚌大大多在春节和大型庆祝活动中随龙灯花鼓一同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