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陇南风土人情(4)

陇南风土人情(4)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5-24 11:0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2.电力   随着碧口至成县220KV轴变电工程的建成,结束了陇南电网由末端网分片供电的局面,形成了以碧成220KV输变电工程为中心的陇南骨干电网,并实现了全省南电北调的夙愿。陇南电力局现管辖35KV输电线路551.7公里,变电容量达47.53万KVA。已跨人高电压、大容量电网的行列。除建成碧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外,共架设110千伏输电线路150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951公里,10千伏及0.4千伏输电线路2042公里,乡(镇)、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90.1%、72%、70%。尤其是近两年来,争取国家投资7亿多元,建成了成县至武都、宕昌至岷县两条110输电线路,农网一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二期农网改造和成县、武都城网改造工程正在积极实施。同时,通过招商引资,依托甘肃南部小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文县安昌河等一批小水电站,特别是投资4.5亿元的文县汉坪咀电站已于2001年正式开工建设。日前正在争取立项建设天水一成县330输变电线路和碧成二回线工程。3.通讯   通信建设完成了光缆工程,建成丁本地电话网,开通了数字移动通讯,市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0部,手机每百人2.5部,移动通讯正在普及,邮政网络遍布城乡。邮政、电信、移动、联通两年来完成投资2.6亿元,进行了电子汇兑、绿卡联网、光缆建设、宽带接入、电话扩容、通讯基站建设,全区共架设通讯光缆385公里,兴建通讯基地327个。各类电话用户达到15万户,通电话、电视的行政村达到1453个。全区9县全部开通有线电视,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79.45%和84.11%。  

4.农田水利   该区人均占有耕地少,山地占90%以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干旱频繁发生,泥石流滑坡严重。近年来,我区田地制宜,兴水改土,集中人财物力,千方百计加快农出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大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长治”四期工程高质量、高标准通过了国家验收,完成治理面积690平方公里,“五期"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大示范区建设起步良好,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20.37万亩,荒山造林14.33万亩,营造经济林53万亩,种草44万亩,封山育林10.9万亩。  至2001年底,全区梯田面积累计达到258万亩,基本实现了人均一亩梯田,建成梯田化乡25个,梯田化村277个,涌现出一批规模治理、综合开发的优质工程和示范流域,礼县等县初步建成万亩梯田示范区。  在水利建设上,以建设灌溉、防汛、供水三大工程体系为目标,“三水并用,六水齐抓”,从1998年开始,连续开展大办水利,蓄、引、提多式并举,促进了水利建设的大发展:“九五”期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9万亩,集雨节灌从无到有,发展节灌面积22.35万亩。到“九五”末,全区有效灌溉、集雨节灌、节水灌溉面积分别达到67.41万亩、29.95万亩、24.73万亩,建成一批规模化的提灌群、井灌群、集丽节灌群(带)和水利化乡村。2001年,全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97万亩,发展集雨节灌5.04万亩,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解决了6.8万人和1.8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总投资1.9亿元的武都城防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列项实施。  

5.城镇建设   “九五”以来,陇南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区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5.2亿元,新建城市道路53公里,新增道路面积99万平方米,硬化道路88万平方米,新建桥梁八座,新增路灯1985盏;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完成拆迁4433户,拆迁面积达49万平方米;供水能力不断扩大,新增日供水能力1.3万吨,自来水普及率88.7%;环卫条件不断改善,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厕52座,新建垃圾填埋场7个,新建城市排水管渠41公里;新增绿化覆盖面积29公顷,绿化覆盖宰达3.9%,建设公园16个,开发名胜古迹14处。  “十五”以来,陇南的宕昌、武都率先开展城市排水和街道拓宽、延长为主要工程的城市建设开发,陇南行署所在地武都城区顺利完成城区排水工程,使城区排洪功能提升到百年一遇的抗洪防涝水平,结束了城区人民千百年来恐惧洪水的历史,同时加宽抬升了城区主要街道北山路、人民路、新市街、南桥路,贯通了人民路与北山路,拆掉了民国时期修建的北城门楼,维修了明代修建的西城门楼。  2004年6月,陇南地区撤地建市。以武都为中心,以宕昌、文县等八县城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加快步伐。2007年武都城区沿着白龙江建成宽阔的长江大道,南北长江大道在浩浩荡荡的白龙江两岸向东、向西分头延伸,形成武都城区的崭新规模。揭开了陇南城市建设开发的新篇章。  进入“十一五”,随着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公路的建设,国家交通大通道即将穿行于武都城区,2009年7月,市委提出,按照科学化规划、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的总体要求,以武都为中心,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纽带,以八县县城为重点,以建制镇为依托,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大幅度提升城市化水平,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  将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加强管理,使城镇建设每年都有新变化,三到五年有大变化。高度重视城镇规划,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城镇建设规划修编和控制性、修建性详规的编制,陇南市总体规划要争取尽快完成修改并通过省政府的批准。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相结合,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加强城区道路、电网、供水、供汽、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加快以廉租房、经济实用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通过认真反思,科学论证中心问题和方向问题,陇南市委、市政府于2009年7月提出,以武都为中心,依托未来交通枢纽,陇南市区东江新区、钟楼滩小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要继续抓紧抓好,正在实施的项目要抓紧实施,已经成熟的新上项目要尽快开工建设,其他8个县的城镇建设要根据各自特点,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市政管理,力争使县城面貌有新变化。

矿产资源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前曾断言:“陇南是一个宝贝的复杂地带”。勘探表明,陇南矿产资源富集,工业开发优势突出。全市现已探明金属和非金属矿产34种,矿产地445处。其中,资源清、储量大、品位高、有开采价值的金属矿有铅、锌、锑、汞、铜、金、锰、铁等,非金属矿有硅、大理石、重晶石、石灰石、石膏等。其中西成铅锌矿带绵延300千米,金属储量近期为1200多万吨,远期为2000万吨,平均品位4.5—12%,为我国第二大矿体。现年产铅锌矿含铅3.08万吨,含锌12.95万吨;锑金属储量为14.9万吨,为我国第三大矿体;黄金储量已探明190吨,远景储量为300吨以上,已探明储量400公斤以上的大中型矿床20多处。其中文县阳山金矿探明储量100吨,远景储量200吨以上;礼县的岩金,近期储量27.8吨,远期储量50吨;文县的砂金,年产量占全省40%以上。  目前正在开发的有三大成矿带:一是横亘西和、成县、徽县等县、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7-22公里,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西成铅锌矿带,铅锌金属储量达1200万吨,远景储量2000万吨,储量居全国第二,属超大型铅锌矿带;二是西和崖湾锑矿带,金属储量14.9万吨,占全国8%,储量居全国第三;三是白龙江、白水江流域的黄金矿带,黄金储量70吨以上,是甘陕川“金三角”矿带的核心地区,为甘肃省重要的采金基地。    关于武都郡   西周以前设立,早期治所在西域杏林国以南的洛峪,即今西和。秦移治下辨道,在今甘肃成县以西,汉代开始向西南推进,进驻白龙江畔。当时,占据在白龙江畔的西番民族,主要有氐族、羌族、藏族,党项族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中央政权不断向西推进的过程中,多次拉锯战的结果,就是武都郡进驻到石门,接着把大本营建立在今天的武都区旧城山,在这里扎稳脚跟。唐宋以后,武都就在现在的白龙江畔发展起来了。已经有1500多年的发展史。处在藏区通往天府之国的咽喉要道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武都郡的主要范围是岷县、舟曲、宕昌、武都、文县、康县,现在,兰渝铁路、成兰铁路、兰海高速公路、天武高速、汉中到武都铁路都在这里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