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西部风土人情资料(16)

西部风土人情资料(16)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6-04 12:4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婴儿降生,父母首先记下生辰(俗称生日),遂即向娘家报喜。无论何时,娘家只备稀饭招待,返回时带一桶底形“锅盔①”,用见方红布包裹,俗称“给婴儿带奶要粮”。第三天为探望日,娘家带上干饼、水果、红糖等营养品看望“月婆”。第七日,再带自做的衣服,偕同近门亲友看望婴儿颐养状况。此间,邻舍外人禁登其室,本家大小忌晚归来。过去,由于旧式接生,婴儿常得四、六风(破伤风病)。月内夭殇的,要裸体深埋,而衣物则妥善保存。现时采用新法接生,妇幼健康确有保证。有关迷信旧俗,已渐消除。

做二十天

婴儿出生七天后,亲朋四友,纷至沓来。为集中招待和庄重起见,乡村中有为孩子做二十天的习惯。葭莩之亲,带“油旋小馍②”及二尺花布。近门好友,除蒸“老虎馍③”外,还带衣物,并给婴儿赠带“长命富贵”银锁、银钱。现时,是以纸币代替,用红线绳系在颈上。主人设早面午席款待。

做满月

旧俗,月内婴儿不剃头,母子不出家门,月满即可解除。此时做满月,亦称“做百岁”,较做二十天更为盛重。乡友搭干礼(钱币),亲属带“老虎馍”、衣料、帽袜,主人设腥(荤)席、备美酒共同庆贺。有的还请“自乐班④”、放映电影助兴。此后,便给婴儿起名、留影、理发。第一次理下的头发还妥加保存,作为“母子之情”的象征性纪念。母子走娘家,留宿数日方回。

送灯

从农历正月初五至十二日俗称送灯时节。小孩舅家将花灯、蜡烛、“鸡娃馍⑤”按时送给孩子,直送到13岁为止。有的也因某种原因,中断数年,俗称“空灯”。若遇头年,讲究送“大宫灯”,意为光明与吉祥。其次,带小孩玩具、泥塑挂娃、鞭炮杆火及各种年画。有些家境条件较好者,还给孩子拜干亲。选年龄相当、门当户对,兴趣相投的人为自己的子女送灯,孩子叫做“干大”⑥。个别自命“时运不顺”的,为了弭患,特拜当地“全命人⑦”为干亲。有在黎明时抱孩子出门,将在村道口遇到的第一个成人认做干亲,谓之“碰干亲”。

完灯

小孩长至13岁,标志着从童年进入少年,送灯、点灯从此终止,称为“完灯”。旧时,医疗条件很差,小孩成活很不容易,常常夭折。大人为了孩子的成长,只好祈求神灵保佑。有些还把孩子指为是那个神娘娘撒下的,并购一银锁用银项圈系在脖子上,以避各种邪气。家境贫困者,在红线绳上打一结代替。有的每岁给绳上加一钱银钱,一直加至一两二钱,完灯时开锁取之,并要到“娘娘”那里磕头报谢,因而也将“完灯”称为“卸绳取链”,或者“赎身”。现时,完灯已废过去敬神开锁之俗,亲友一般赠送皮带、衣帽。舅家莅临,除蒸一对“老虎馍”外,又送“玻璃灯”或“手电筒”;有的送文具、书籍、年画。主人待客先用糕点、糖果,再悉心置办酒席,隆重招待,有的上菜花样达24种之多。 祝寿

小孩大人,每遇生日,都要穿新衣,改善饮食。年复一年,岁岁不辍。50岁后,每遇整十数,做一次大寿,其规模因家境不同而各异。旧时,官绅、豪富多下“请柬”,前三天派人遍走亲朋家,亲朋在名下画号为知。贺者光临,或献寿幛、或赠寿联、或送酒肉、或馈果品,主人设宴庆贺。坐次则主宾为上,陪客以左为正、右为副,按年庚大小入席。宴前举行祝寿礼。菜饭上后,从主宾起,以顺时针方向互相酬酢,额手称庆。主宾招呼“做起”,才拿筷而食。不高谈阔论,不撞别人筷子。如有人正在就餐,已吃毕者则放正碗筷,静坐而待,都吃完后,始各自离位。建国后民间给老人做寿,称做生日。亲朋好友贺寿,多送糕点及其所嗜好器具。德高望重者,也有送书画、对联的,彼此亲友团聚,吃顿好饭。

①锅盔——即厚烙饼。

②油旋小馍——即花卷馒头。

③老虎馍——老虎状馒头。

④自乐班——民间业余演唱队。

⑤鸡娃馍——形如雏鸡的蒸馒头。

⑥干大——义父。

⑦全命人——有儿有女者。

编辑:秦人

富平县丧葬习俗

民国以前,均为土葬。富豪之家,父母生前便精雕彩绘早备棺木;看“风水”、择茔地、砖石箍墓。棺板以柏木为主,兼用松、桐。多为“八仙板”(8页板做成)、“十根头”(10大块)或“十二圆”(12页板);13页板以称“溜溜子”,用四块板做的“四页瓦”不常见。厚度一般为二五指(2.5寸),3~5寸称墩子,2寸以下为薄盒子。寿衣:男为长袍短褂,女为花裙绣衣,一般4~5身,多至7身;单、夹、棉俱备。穷苦百姓则薄板、布衣,只求入土为安。赤贫者,芦席裹尸,土坑掩埋而已。故乡谚有“穷家埋人,富家埋钱”之说。有少数人,老人在世不孝养,死后却大讲排场,这种假孝子,理所当然受到群众的唾弃!

建国后,提倡移风易俗,礼仪从简。“文化大革命”期间,禁止举行丧葬仪式(哭、祭、戴孝等);有的今天埋冢,明日平坟,周年祭扫,已不知所在;更有甚者,以“莫须有”的罪名,随意挖人祖坟,破其棺木,抛其尸骨,以示“彻底革命”。这种野蛮行径,在群众中影响极坏。1979年以后,批判了极左思潮。但个别人家丧葬却又大操大办,大肆挥霍。

老年丧葬仪程一般为:临终前(弥留),为其理发、净身、着寿衣。咽气后,白纸盖脸,移上灵床,点灯一盏。家人焚化纸人、纸车、纸马、冥钞于门前,谓之“烧倒头纸”。然后子孙戴孝,向亲朋“报丧”。第三日,白纸糊门,贴挽联、挂纸幡、出丧牌(讣告)。待亡人的近亲(外家、娘家等)来齐后“入殓”。继而棺停正中,外围孝帘,立神主、摆献点及童男童女、排花金山等纸扎摆好后,孝子赴祖坟“请灵”。之后,孝子披麻戴孝,分男女两傍“坐草守灵”,亲友吊唁,叩拜答谢,礼送礼迎。按吊丧人的关系,分别服制“散孝”。祭礼有献饭、冥钞、纸扎、鞋袜、条子、挽幛、奠仪(现金)等。

埋葬前一日,孝子“扫墓”;夜晚,邻居送香纸,孝子致哀“奠纸”;然后,孝子依次奠酒“祭灵”。

出殡前,孝子跪拜,供茶献饭,取金箔、冥钞入纸柜,备亡人费用,称“填柜”。事毕,请“相辅”(邻居帮忙的),抬灵柩入兰帷大桥(棺罩),鼓乐齐奏,鞭炮齐鸣“起灵”。然后铭旌、魂幡引路,孝子扯纤、扶杖(丧棍),亲朋随行,长子或长孙头顶纸盆破于村口(也有不破盆而支放坟前为锅的),奏哀乐、恸哭,送入坟茔,称“送灵”。按选定时辰,悬棺“下葬”。先将棺木徐徐落入“明庭”,再稳稳推进“暗庭”(正穴),砌扎墓门,喷酒封闭,实土筑冢。此时,哀乐急奏,孝子叩谢,焚纸哭拜。最后乐鼓手清唱一段,表示从此诀别,以慰亡灵。

为了彻底改革丧葬旧俗,县人民政府1979年在华朱乡建立了县火葬场,大力提倡火葬。此后干部、职工和农民,响应实行火葬殡仪者日渐增多。届时,亲友送花圈、挽联,佩黑纱,向遗体告别,举行追悼会,慰问遗属。遗体火化后,骨灰盒安放纪念堂,或捧奉回家。

民国前,有人根据封建礼制的要求,在父、祖辈墓园结庐守孝,长达三年。民国以后,先祖葬埋第三日,至亲赴坟前,供祭献点,整修墓冢,焚纸致哀,称为“扶

山”(亦称“全山”)。嗣后数七,七七为终。单七墓前献饭,焚纸哀悼。百日、周年,

仪如单七。逢死者生辰为“冥寿”,在神主前献饭拜祭。亲丧之日为“忌日”,焚纸献饭,忌鼓乐。

三周年(或称“过三年”),视为喜事,换贴红对联,设宴席,动鼓乐,脱孝服,墓前立碑等。近年来,此种风俗在某些地方有变本加厉之势。

来源:浏览次数:276发表时间:

2012-4-20 0:00:00

洽川航拍

处女泉游步道

福山景区

黄河魂沙滩踩泥

黄河漂流

黄河漂流

夏阳瀵景区

洽川珍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