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王小锡教授

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王小锡教授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0 16:55 编辑: 网络 查看:

    由于他的勤奋,他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后,他在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情况下,硬是靠自己的努力在二十二岁时担任了当时的公社团委书记、团县委委员,并接着兼任公社党委秘书、公安特派员等职,而后又是靠自身过硬的综合素质和条件,在1976年底通过地方考试的基础上被(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上大学。同样是靠勤奋取得了今天让人羡慕的成就,并以惊人的毅力于五十五周岁时考取为博士研究生,成为学界的佳话。由于他的诚恳和豁达,王小锡教授始终有着很好的口碑,以至于在学界、政界、商界等有许多真诚的朋友,大家都乐意与他交往,甚至有的朋友感言与他交往是一种享受。由于他的感恩品质,他始终坚持以自己的努力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来表达对有助于过他的人的报恩之情,同时,他从没忘怀有助于过他的师长、领导和朋友们,每每提及他们,他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他对妻子郭建新更有别样谢意。为了丈夫的事业,现任南京审计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系主任的郭建新教授,不仅拼搏在自己的讲坛和学术领地上,而且主动承担更多的培养孩子等家务,使得王小锡教授得以全身心从事自己的事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夫妻俩因为有着共同的职业、共同的专业和学术志趣,他们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郭建新教授对王小锡教授的学术观点有支持有商榷,有时为了学术观点的不同会展开激烈的争辩,这为王小锡教授的学术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他说,要说有成就的话,妻子郭建新功不可没。

    王小锡教授说,读书和学术研究是他人生最大的乐趣,平时只要静下心来读书和研究,心里就踏实。这不仅是他想获得更多的知识、更深刻的人生哲理,更是想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并力图有所开拓、有所创新。为此,他在生活中只要有时间就在读书或研究,也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他的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被书包围着。也就是读书和研究,丰富了他的人生,充实了他的学术生涯。

    20世纪80年代初,教育部为了伦理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伦理学专业的高校教师进修班。当时刚留南京师范学院工作不久的王小锡获得了难得的前往学习深造的机会。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那一刻开始起,伦理学就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奠定了他今后的研究旨趣和学术生涯。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的经历,是王小锡教授最为难忘的一段流金岁月。他痴迷于伦理学的学术研究,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伦理学专业著作,积累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资料。从中国人民大学进修返校后,当时我国正值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变革,社会道德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在全社会出现的一度的经商热冲淡了人们的道德理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生活在时代变革进程中的王小锡教授,通过对现实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切思考,他开始不断地反思:究竟道德和经济发展能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道德能否在经济生活领域发挥它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实,这一富含经济伦理思想的潜学科意识在那时就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中。正如王小锡教授自己所言:“学术生命力在于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只有关注现实,力求创新,才能体现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有成就的学术创新,其白纸黑字最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长。”正是这种关注现实和力求创新的学术志向,为王小锡教授在日后成为国内伦理学界经济伦理学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多年来是王小锡教授系统地潜心研究伦理学、尤其是经济伦理学的黄金时期,同时这也是他学术里程里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志。在这一个阶段中,他系统地对伦理学原理、经济伦理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涉猎。前期,他先后著作、主编了《伦理学》(合著1986)、《当代西方人生哲学》(主编1989)、《伦理学通论》(主编1990)、《伦理学研究纲要》(1992)等。后来他逐步形成了对经济伦理学学科构建的总体设想,并根据自身对伦理学学科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他明确了自己对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学术方向,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学术路数,设定了一条自己的学术道路。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之路,他在经济伦理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先后主持了“经济伦理与现代企业发展研究”、“经济伦理与经济运行制度现代化研究”、“当代中国经济伦理学体系研究”等三项有关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他著作、主编了《中国经济伦理学》(1994)、《经济伦理与企业发展》(主编1998)、《现代经济伦理学》(主编2000)、《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主编2001)、《经济的德性》(2002)、《道德资本论》(合著2005)、《中国经济伦理20年》(主编2005)等。二十年来发表了《经济伦理学论纲》、《道德与精神生产力》、《六论道德资本》等八十多篇学术论文。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被相关权威学术刊物转载或介绍,其学术观点的被引用率逐年攀升。尤其是在学科建设层面上,他发表了研究经济伦理学体系的我国第一本学术著作《中国经济伦理学》和第一篇学术论文《经济伦理学论纲》,创造性地提出并以系列学术研究成果论证了“道德生产力”、“道德资本”等范畴,并在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形成了王小锡教授的学术特色,为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泽应教授在他的《道莫盛于趋时——新中国伦理学研究50年的回溯与前瞻》一书中说:“王小锡1994年出版的《中国经济伦理学》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诸方面探讨经济伦理问题,初步建立了一个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框架……王小锡的《中国经济伦理学——历史与现实的理论初探》不仅对中国历史上德性主义、功利主义、理想主义、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科学的评析,而且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伦理问题,对企业伦理及其应用作了重点阐述。该书是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进程中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标志着中国经济伦理学学科的正式形成。”上海社会科学院陆晓禾研究员在《走出“丛林”——当代经济伦理学漫话》一书中说:“在西方经济伦理学的影响进来之前,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者已试图将经济与伦理关系的研究朝学科方向发展。如1994年王小锡的《经济伦理学论纲》一文可说是这方面最早努力。这种学科努力在全面改革的强劲推动和外来经济伦理学的影响下,迅速地发展起来了。”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高惠珠两位教授在《经济伦理学》一书中说:“1994年王小锡在《经济伦理学论纲》中明确提出了‘经济伦理学’的概念,并勾画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他认为,‘经济伦理学研究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善恶取向及其应该不应该的经济行为规定’,‘应该从实践──精神的视角上把握经济运行过程与伦理道德的关联,以及经济伦理的内涵、作用、规则等’,经济伦理学研究‘劳动伦理、企业管理伦理、经营伦理、分配伦理、消费伦理’。尽管当时王小锡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但他的观点具有开拓性的意义。”王小锡教授带领下的南京师范大学经济伦理学研究成绩斐然,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项目的中期和终期评估中被评估专家评价为“在全国处领先水平”。每每聊及有不少国内的学者称王小锡教授是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学科开拓者和创始人时,他总是含着笑说:“‘开拓者’、‘创始人’之类的评价太高,我只不过是较早地提出了问题罢了。只要是所做出的一点努力能够有利于伦理学或经济伦理学学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能被学界的同仁们关注,我就很欣慰了。”王小锡教授在潜心科学研究的同时,对教学、学科建设、行政等工作也是兢兢业业,他曾是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一等奖和优秀教材一等奖的获得者;他作为伦理学学科带头人,申报并获得了伦理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组织该学科成功申报为江苏省政府“十五”重点学科、“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和国家重点学科;他作为现任院长,组织申报并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由于他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成就和影响,王小锡教授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成为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并被聘为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授和兼职研究员;他还历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副院长、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等职。《新华日报》、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电视台等媒体和学术刊物都曾经对他的业绩进行过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