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王小锡教授(2)

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王小锡教授(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0 16:55 编辑: 网络 查看:

    认识王小锡教授的人几乎都知道他有“祖传”的家族性头疼毛病。每遇休息不好或工作劳累,就会剧烈疼痛。周围的人常能听见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天底下最头疼的事就是头疼。”然而,一搞起学术研究来,他就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头疼了就抓头发,有时甚至用指甲扎头。同时,他为了学术,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于学习和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学术成果是用休闲和睡眠时间换来的。”难怪朋友说他是“(打牌)三缺一都不能顶上的‘呆子’”。就连难得的赴美国、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参观访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他都要自我规定读书任务,并不怕增加自己的体力负担,总是要带上一些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读书做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勤奋辛劳使得他成就卓著,被学界公认为是我国很有成就的伦理学家。我国著名哲学家孙伯揆教授生前曾在90年代中期为王小锡著作所作的序中说:“我与王小锡同志过去一直未曾谋面,但却很早便知道他是专治伦理学的。许久以来,我不断地从朋友的口中得知他是目前国内年轻学者中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颇有成就的一位,同时,也有幸读到过他的一些文章和著作。因而,对于他我是素怀敬意的。”有一些专家称王小锡教授是真正有学术特色和学术创新的学者。如果说经济伦理学研究已成为王小锡教授的重要学术特色的话,那么,2007年1月6日《光明日报》以题为《探寻“道德”和“生活”的支点——访经济伦理学家王小锡》的访谈录中所指出的,“他,崇尚与追求‘道德’,赋予‘道德’以社会和谐的内涵;他,坚信‘道德’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探寻着‘道德’与生活的支点”是他的重要学术特色的具体诠释。

    在王小锡教授看来,为学和为人是一体的,成才和成人是统一的。他尤其强调做人要讲诚信。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以诚待人的人生一定是顺畅的人生、不败的人生”。当然,不能说王小锡教授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也不能说他没有经历过挫折和人生艰险。他遭过人嫉妒和暗算,他受到过不公的对待,他曾多次被人曲解或误解等等。然而他总能以诚待人,以德律己,并以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来笑对人生,且能笑到最后。目前,名利对于他来说已无足轻重,他也从来没有以此为人生目标。王小锡教授坦言,他尤感人生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自己的学术成就以及他所培养的众多爱徒。在他的学术著作里,在他的学生身上,他总能体会到自己的学术生命在延续,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价值在传承。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一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此为喻,恰适王小锡教授之人生学术之路。

    王小锡教授离开溧阳已有三十个年头,但家乡情有增无减,用他自己的话说,“岁月流逝,流不走乡情”。深深的乡情使他一生眷恋有趣的乡村生活和纯真的亲情友情;深深的乡情使他一生感恩于就读过的南村小学、眠杨树小学、溧城镇初级中学和溧阳中学的老师们;深深的乡情使他一生没有忘怀曾经信任、支持和培养过他的南村大队、城西公社、溧阳县的领导和同事们;深深的乡情使他一生都把为家乡和家乡父老乡亲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感到无比的荣光。也正由于此,王小锡教授每次回家乡、每次与家乡老师、老领导、老朋友会面、每次为家乡人办事都感到是一次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