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江涛注: 一个多月以前,收到宜阳老家政协的张云凌女士来函,说县里出版《天南海北宜阳人》一书,主要介绍世界各地的宜阳人的情况。希望我也能准备一个2000字左右的自传性文章。我写的题目是《习江涛博士》下面是该文章的草稿。
1962年6月2日宜阳县盐镇乡张村西头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出生了一个男孩,就是习江涛博士。
江涛的父母当时都在宜阳县城教书,是所谓的“公办教师”。照理说江涛应该出生在县城的医院的,但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城里粮食缺乏,江涛的奶奶担心妈妈挨饿,极力劝说妈妈回老家张村生产。于是,江涛就成了他们家唯一在张村老家出生的孩子。
那时候在农村生孩子,不要说正规的医生和护士,连个农村郎中都没有。只有农村的接生婆、一把裁衣服的剪刀和一些破旧的棉花和布。无论如何,妈妈总算顺利地生下了江涛。但谁知道到了20天头上,江涛开始一阵一阵地抽风,农村的医生说是“脐风”没有救了。就在眼看不行的时候,江涛的一个粗通一些中医的堂伯从家里拿出了据说是牛黄的东西,说“本来娃子太小是不能用这种药的,我看着娃子反正是不行了,喝一点儿看看怎么样吧。”用小刀刮了一些碎末就着一些水给江涛灌了进去,谁知道这一下子竟然救了江涛一命。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江涛不仅闯过了那一关,还长成了大人。十几年后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改革开放时代的大潮,不但走出宜阳,来到北京求学,还走出了国门,成为了一个电子科学技术方面颇有成就的专家和学者。
虽然出生在那样的年月,和同龄人相比,江涛的童年还是很幸福的,尤其是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他的父亲习天奇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从童年的时候起就注意从性格和爱好方面对江涛进行培养,尤其是培养他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为他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涛到了上学的年龄时,正值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妈妈是学校老师,经常调来调去,他和姐妹几个也跟着在不同的地方上学。1968年江涛在城关乡的河下村入小学,半年以后回到盐镇张村,在村头的麦场里读了半年书。又随着妈妈来到盐镇乡大寨村在大寨水库边上的小学上完了二到四年级,然后又到盐镇街的小学读了小学五年级和两年初中。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时候,江涛的父母被调回了县城,他也进入县城的高中(当时叫城关高中),两年以后高中毕业。
江涛就这样在宜阳家乡上完了小学和中学。“十年动乱”期间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大学停止考试招生,中小学也大都处于半停顿状态,老师不敢教,学生不愿学。和当时的同龄人一样,高中快要毕业的时候,江涛的文化知识可能还没有正规小学的水平。但就在这个时候的1977年11月,国家宣布恢复高考了。
多亏了江涛父亲在性格方面的培养和引导,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江涛就像一台开足了马力的机器一样,开始发疯似地补习功课。由于时间紧迫,他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晚上十来点睡觉,用了6个月的时间,把“文革”前初高中六年的数理化课本自学了一遍,完成了所有的练习和习题。终于在1978年7月份的高考中取得了五门课372分的好成绩,被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录取。在当年宜阳县数千名考生中,江涛的名数名列前茅,是十二个考中全国重点大学者之一。
离开家乡来到令人向往的首都北京上大学,江涛才十六岁,但他并没有被大城市的繁华所诱惑,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高考的时候江涛报的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没有考上清华大学,他一直不甘心,暗下决心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到清华这样的第一学府去深造。他的大学生活每天几乎是一个模式,宿舍-食堂-教室-操场-宿舍,除了睡觉吃饭和锻炼身体,就是学习。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几乎没有看过一场电影。为了锻炼自己的毅力和体魄,江涛还坚持了三年的冬泳。
功夫不负有心人,江涛从入大学时成绩平平,但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他已经是同班同学和任课老师公认的学习尖子。例如英语,由于没有任何基础,江涛入学时连音标都不会读,但两年以后就可以阅读专业书籍了。1982年大学毕业的时候,理工大学的老师建议江涛考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说根据他的平时成绩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研究生毕业以后就留校当老师。但江涛谢绝了,由于上清华一直是他的梦想,大学没有考上,那就考清华的研究生。
江涛考的是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竞争对手首先清华大学本校的毕业生。且不说清华的学生都是些高考的佼佼者,就大学学习时间来说他们也比其他学校多一年(清华本科学制是五年),加上他们近水楼台对考题的类型肯定要了解的多一些。 1982年清华无线电系一共才招收20名硕士研究生,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但是江涛大学四年的苦读终于的到了回报,在六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江涛考出了425分的成绩,考过了分数线60多分。江涛被录取了!
接下来的江涛在美丽的清华园里度过了三年难忘的时光。在他的导师,著名的电子技术专家茅于海教授的指导下,江涛在科研方面得到了严格系统的训练。1982年7月江涛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了硕士学位。
这时江涛经历了他一生中事业的的第一次选择。由于经历了“文革”,各行各业包括清华这样的一流学府的师资都严重短缺,因此在毕业前夕,茅于海教授找江涛谈话,说系里意见是让他留校任教,并且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对于许多外地来京的学子来说,能够留在北京就是天大的运气了,能留在清华教书,更是极其光彩的事情。听到了这样的消息,江涛的父亲也高兴极了,极力支持江涛留在清华工作。
但是江涛几乎没有犹豫就谢绝了茅老师的建议,他决定回河南工作。作出这个选择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江涛感觉到和北京尤其是清华这样的地方相比,外地更缺乏人才,更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都急需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河南省包括省长在内的几个主要领导都利用在北京开会的机会到几个名牌大学和河南籍的研究生座谈,希望他们回河南工作。在此期间,江涛有机会见到了何竹康省长,并且认识了秦科才副省长等几个省领导,他们都鼓励江涛回河南工作。其次是江涛已经和高中时代的同班女同学苗爱东,也就是后来的夫人恋爱了三年的时间。爱东学校毕业后在洛阳的一个工厂做会计,江涛如果留在清华的话,仍然要过牛郎织女的生活,团聚可以说是遥遥无期。而回河南的话就可以趁分配的机会要求单位同时把爱东调过来。 “我要回河南老家工作,到比较艰苦的地方去”江涛向组织上表示。清华大学一向倡导学生“又红又专”,鼓励学生到偏远或基层去,无线电系负责研究生分配的副书记见江涛这样表态,当然非常高兴了,于是江涛就被分到了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