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末,余瑛的父母余国骅夫妇从杭州辗转来到重庆,为了维持生计,一家人在当时的保安路(现渝中区八一路)卖起了浙江风味的大汤圆。取重庆吊浆汤圆面滋润柔滑之长,芝麻茸心馅香甜爽口之优,结合浙江汤圆小巧精细的风格,龙眼般大小的包心小汤圆,一时在老山城风靡。
移民美食
早已打上重庆印记
脱胎于江浙的山城小汤圆,至今仍保持着不少江南的风味。
“余记汤圆不仅是形状小,在食材上注重细磨打造。”余瑛说,小汤圆的做法有着十足的讲究。芝麻,要选用江西的油芝麻,其油脂度和香度,是山城小汤圆的精髓。糯米,则采用无锡太湖边上的优质大糯米,这是山城小汤圆软、糯、滑、嫩的必备主料。
“素以粗犷口味著称的重庆人,对这种小巧精致的食物‘视如己出’。”余瑛说,正是重庆人对这种甜食的广泛接纳,经过70年发展,余记汤圆逐步变成的“山城汤圆”,成为重庆人餐桌上的甜点。也让众多和“余记”类似的异乡人在这个第二故乡扎下了根。
类似山城小汤圆的“移民”美食并非个例。在洪崖洞世界风味美食集聚区、北滨路休闲餐饮街、龙湖时代天街等遍布重庆的特色美食街中,众多被“本土化”的美食,其真正的来源已经鲜有人知,它们将不同的风味调和、交融,打上重庆美食的标签。无一例外的,每一道“移民美食”都贯穿着千百年来,辗转来到重庆的异乡人对故乡味道的传承,以及重庆本地人对不同风味美食的接纳与享受。
尾声
不管怎样的开放融合、吐故纳新,“麻辣”的口味始终是重庆人的坚持。就像张帮健,行走在外多年,那一罐鲊海椒都是他厨房里必备的调料。
这是母亲的手艺给予他离家的慰藉。每年7月,地里辣椒收头时,母亲采摘下最新鲜的红辣椒。把辣椒去蒂剁碎,放入盐、生姜、少许大蒜等作料,再将石磨碾碎的玉米粉、大米粉放进辣椒里搅拌均匀。稳妥地将前者与后者的比例控制在大约在1.4∶1,放入陶瓷的坛子腌一周左右。直至一股酸味溢出时就算大功告成。
此后的一年,直到下一季鲜椒成熟,这一坛咸香辣俱全的鲊海椒,将装进用过的罐头瓶子里,伴随张帮健走过离家的日子。
一日三餐中,他把辣椒与花椒融入各种菜式,鲜香四溢的口感从舌尖滑向喉头,对他而言,这就是家的味道。
返回看看重庆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