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天南海北 > 包容天南海北“舌尖上的重慶”這樣煉成(組圖)(2)

包容天南海北“舌尖上的重慶”這樣煉成(組圖)(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4-17 20:49 编辑: 网络 查看:

  上世紀40年代末,余瑛的父母余國驊夫婦從杭州輾轉來到重慶,為了維持生計,一家人在當時的保安路(現渝中區八一路)賣起了浙江風味的大湯圓。取重慶吊漿湯圓面滋潤柔滑之長,芝麻茸心餡香甜爽口之優,結合浙江湯圓小巧精細的風格,龍眼般大小的包心小湯圓,一時在老山城風靡。

  移民美食

  早已打上重慶印記

  脫胎于江浙的山城小湯圓,至今仍保持著不少江南的風味。

  “余記湯圓不僅是形狀小,在食材上注重細磨打造。”余瑛說,小湯圓的做法有著十足的講究。芝麻,要選用江西的油芝麻,其油脂度和香度,是山城小湯圓的精髓。糯米,則採用無錫太湖邊上的優質大糯米,這是山城小湯圓軟、糯、滑、嫩的必備主料。

  “素以粗獷口味著稱的重慶人,對這種小巧精致的食物‘視如己出’。”余瑛說,正是重慶人對這種甜食的廣泛接納,經過70年發展,余記湯圓逐步變成的“山城湯圓”,成為重慶人餐桌上的甜點。也讓眾多和“余記”類似的異鄉人在這個第二故鄉扎下了根。

  類似山城小湯圓的“移民”美食並非個例。在洪崖洞世界風味美食集聚區、北濱路休閒餐飲街、龍湖時代天街等遍布重慶的特色美食街中,眾多被“本土化”的美食,其真正的來源已經鮮有人知,它們將不同的風味調和、交融,打上重慶美食的標簽。無一例外的,每一道“移民美食”都貫穿著千百年來,輾轉來到重慶的異鄉人對故鄉味道的傳承,以及重慶本地人對不同風味美食的接納與享受。

  尾聲

  不管怎樣的開放融合、吐故納新,“麻辣”的口味始終是重慶人的堅持。就像張幫健,行走在外多年,那一罐鲊海椒都是他廚房裏必備的調料。

  這是母親的手藝給予他離家的慰藉。每年7月,地裏辣椒收頭時,母親採摘下最新鮮的紅辣椒。把辣椒去蒂剁碎,放入鹽、生姜、少許大蒜等作料,再將石磨碾碎的玉米粉、大米粉放進辣椒裏攪拌均勻。穩妥地將前者與後者的比例控制在大約在1.4:1,放入陶瓷的壇子腌一周左右。直至一股酸味溢出時就算大功告成。

  此後的一年,直到下一季鮮椒成熟,這一壇鹹香辣俱全的鲊海椒,將裝進用過的罐頭瓶子裏,伴隨張幫健走過離家的日子。

  一日三餐中,他把辣椒與花椒融入各種菜式,鮮香四溢的口感從舌尖滑向喉頭,對他而言,這就是家的味道。

 
    商報記者 鄭旭鵬 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