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990年版族谱《文史资料》转述,光绪三十二年版族谱载有丽寰祖支十四世尔昌公的一篇记述,说他孩童时代看到过“桂渠(衢)祖支九世廪膳生讳元,字在文公所集,族伯讳丰满,字问持公藏钞本”《家世志》。“昌于成童时曾见之”。顾名思义,家世志应该是写氏族源流的吧?可惜,这篇《家世志》没有传下来。不知此文献还在人间否?
2013年夏天,把1990年版族谱输入电脑,然后打印采集信息稿下发进行信息采集之后,我和族长升勤兄开始奔跑寻访古族谱。找到后我开始阅读西湖堂陈氏古谱,其他堂号的陈姓谱牒,方志,谱牒专家氏族研究著作,以及上网搜索查找的陈氏资料。在研究了大量平媒网媒谱牒资料之后,编者发现,《中华陈氏大族谱·卷六·泗阳陈氏》断言,居泗阳陈氏均为江州陈宋嘉祐七年(1062)奉旨分庄到宝应庄的“陈泰迁”的后裔的论断比较靠谱。
……
惭愧!愧对祖先!辜负了勋之公殷殷数百年的期待——本次修谱仍然未能理清琏公血缘亲祖及其世系传承,仍然未能解决吾族历史悬案。只能寄望于后世贤能继续努力了!
其实,从宋末到有元一朝,氏族世系断续失考,非我西湖堂陈氏一族。拿江州义门陈氏那样举世罕见的豪门望族来说,他们的大成谱利用其后裔时任九江市委书记后任江西省人大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陈安众的便利,调集了许多位江西省和九江市的谱牒专家进行研究、编撰,也只修到宋朝奉旨分庄而止。分庄之后,散居全国各地,加上元朝乃北方生产力、文化、文明落后的蒙古游牧民族统治中原生产力、文化、文明先进的农耕民族,中原文化饱受摧残,文明惨遭破坏,社会不稳,谱牒散失,难以修继。直到朱明王朝建立并统一全国,休养生息之后,社会恢复稳定,生产得到发展,经济、文化复苏繁荣,修谱复又蔚然成风。不少氏族的谱牒都在元朝断裂,宋明之间难以衔接。我族亦是如此。
所幸的是琏公六世孙即开始创修族谱。创谱之时琏公后裔虽然繁衍到了九世,但男丁也仅百余,又都聚居桃源一地(那时桃源县版图当然比现在的泗阳县大得多),族谱相对易修,因此,自琏公以下记述历历。宗支图早在明熹宗壬戌年(1622)到明思宗甲戌年(1634)就制作到了九世,清康熙甲子年(1684)宗支图制作到了十四世。以后没有重大历史变故,每隔十年到二十年不等,即使有连绵战乱等重大历史变故,一般也就四十余年便会修谱。最长因朝代更迭、外族入侵、内战、动乱,八十余年后仍然继续修谱。康熙二十九年(1690)又创建了宗祠。每岁必在祠堂祭祖,每祭宗亲必定齐聚。平时分房续增族谱,祭祖时各房相互交换补抄,谱牒详实。自始祖琏公以下世代名讳配氏子嗣功名等等,一一记录在谱,代代相传。祠堂越建越大,祭田越捐越多,家族越来越盛,族谱也越修越完善。自明至今,兵燹、饥荒、战乱、瘟疫、匪患、洪灾、动乱……无论遇到什么灾难,我西湖堂陈氏前贤,总是前赴后继,竭尽心智,把族谱修好。引以为豪的是,直至清朝末年族谱一直是合谱、是总谱,没有分支谱和分支序言。自古至清,都是二十二支合谱,二十二支合序。没有断代,没有断续。
琏公一本千枝,枝繁叶茂。如今西湖堂陈氏后裔已遍布中华大地,海外各洲。
日寇入侵,整个中华民族蒙难,吾族祠堂毁于战火;随着时代的巨大变迁,祭田成为国有;随着社会的广泛开放,人口流动加剧,族人遍布海内外;但是,即使到了当代,尽管“文革”曾经横扫过包括族谱在内的“四旧”,尽管“改革开放”后“拜金主义”十分猖獗,尽管“族有不肖”代不绝书,今亦不乏其人,尽管市场经济的铜臭渗进了个别族人的头脑、家族血脉亲缘被严重稀释,然而,我西湖堂陈氏总是代有其人,保护好始祖墓碑,捐资立碑。收藏好古族谱,捐资赞助修谱。回顾家族发展史,从创谱到给始祖墓树碑,从历次续谱到给始祖重建碑亭到第十一次修谱,纵使千难万难,总有人不畏其难。纵使有族之不肖发非议之声,行苟且之事,总有人视若朝菌蟪蛄而毅然前行!
具有如此传统的家族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具有如此精神的家族是会永远屹立于氏族之林的!
2014.01——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