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吃“团年”饭,我家那三尺不到的方桌上都会摆上母亲烹饪的美味佳肴,全家人和客人围坐在一起,碰杯之后,津津乐道地谈谈心,述述旧,唠唠家常,畅谈情亲和友情、还有父辈们曾经的过往。父亲很健谈,天南海北、历史、文学和诗词歌赋,国内外形势,无所不及。他吃完饭,喝完酒总觉得意犹未尽。
我出生在武汉,从小就一直未到过湖南老家,但我从那时的春节“团年”的餐桌旁,感知到了湖南老家有池塘、有拱桥,有弯弯的小河,还有热闹的集市,更有令人神往的九嶷山;在餐桌旁,听到了许多我不曾知道的父辈们过往的故事,以及他们的那些淋漓至尽的情感流露,也许这就是那时我感受到的餐桌文化——更像一种精神聚餐。
我家大年初二后就要外出拜年,外出时,总要带上春节时令的金果杂糖,花生和水果罐头一类,走亲访友。大家通过互访拜年,也是述述旧,唠唠家常,以增进与友人和亲友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无论世事如何风云变换,岁月沧桑,有父母在的春节都是那样的喜庆而又简朴、那样的浓郁而又温馨、那样的激情而又纯真,那一幕幕都已成为我心目中永恒的历史画卷,历历在目,历久弥新。所以,和那时过春节比起来,似乎现在过春节的精神氛围远不及哪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时的年味似乎更浓郁、更本色,那时人们的情感比现在似乎要纯真而温暖得许多。
当今,社会大分工代替了许多繁杂的家庭劳动,短信代替了电话,电话代替用钢笔书写的书信,酒店的大圆桌代替了家里的小餐桌,一切随着社会发展变得简单而便捷,随之,以往的温情和情怀似乎渐渐地也变得淡然无味。
现在的邻里之间,近在咫尺,却终年相见不相识,彼此之间似乎都被水泥墙分隔开来;现在虽然通讯发达,信息畅通,人们更愿意通过互联网来联络,现代社会人人手机一部,人们的兴趣都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似乎每个人都成为了这个信息化时代彼此独立的存储单元,而人们的心灵似乎又被这个互联网时代拉开了无形的距离,在真实的世界里,似乎渐渐少了面对面的心灵沟通,渐渐少了彼此之间应有的真实和本色。
随着改革开放,人与人的关系随生产关系的改变也在自然变化,随之,春节的年味也在变化。但是,欣喜的是人们对过“年”的情怀依然没变,“年”依然是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象征,其最核心的部分——勤劳与勤俭,现实与理想、亲情与友情、激情与欢乐、憧憬美好未来等等,都能在春节或多或少地表现和释放出来,过年依然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变的情怀。随时代的变迁,人们将更期待春节的年味能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以延续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血脉。
QQ:1822944506, EMAIL:CITWH_TONY0701@163.COM
版权作品,未经《短文学》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短文学微信号:duanwenxu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