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考

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考

来源:网络转载 2013-07-07 06:45 编辑: 网络 查看:

 

纵观中国古代生活中的用香,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祛病除邪。中国香道祛病除邪是传统医药养生的秘诀。古人很早就意识到“香气养性”这一养身观念,并将其广泛应用,故香料亦称香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焚香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利用燃烧发出的气味,可以免疫辟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养生保健。由于所用的原料药物四气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有品行各异的功能,或解毒杀虫、或润肺止咳、或防腐除霉、或健脾镇痛。《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同意辩证的哲学思想是促进中国香道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为基本观点的传统养生之道,其中《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更进一步论述人的机体与自认的密切关系,辩证地说明了阴阳相消相长互相转化的关系。认识一个封闭的整体,因为人能自成系统,如唾液中担任保卫任务的细菌具有排他性,机体滋生具有免疫功能等。但同时又是一个开放体。说他开放,是他能与自我协调、融合,能与自身周围的气场发生作用,西欧受自然界省、光、电灯,并使之对人体的气血和五脏的功能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五色:青黄红绿蓝=对人体同样有影响等等。不同药性的香料对人体的作用不同。《神农本草经疏》记有“木香,味辛湿无毒,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安息香,芬香通神明而辟诸邪”该经谈及沉香时说:“凡邪恶气之中,人必从口鼻而入。口鼻为阳明窍,阳明虚则恶气易入。得芬芳清阳之气,则恶气除而脾胃安。”诸多香药对人体产生作用的原理又是依据什么,《黄帝内经》中即使未“其有邪者,浸形以为汗”,即药物蒸汽,熏蒸肌表汗孔开汇,邪从汗解。奇妙的是近几十年来,神经免疫系统中间的饿紧密关系。人通过呼吸、涂抹等途径摄入的芳香成分,其质量虽小,却能影响整个“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并被“放大”、“延伸”而引起人体内的一系列变化,当一种香气使人产生舒缓、放松、美好的体验时,它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而是伴有脑电波、激素、血压等众多生理指标的改变,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养生功效。

祭天敬圣。中国香道祭天敬圣是中华民族礼仪的表述,在我国,香用于祭祀的历史也可追述至远古时期,当时的先祖们在祭祀中燔木升烟,告祭天地,正是后世祭祀用香的先声。国人焚香祭祀天地、神灵、祖宗、圣人的习惯从商周延续至今,不同的民族、地区和敬奉的对象的不同,具体的仪式规程也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地强调人内心所要保持的正确、良好、纯净的心态,即诚心、恭敬心、清净心、信任之心、感恩之心、慈悲之心、忏悔之心、知足之心等等,只是敬香和所有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此外,良好的心态必须贯穿到神情、仪态、举止动作之中,达到外在的端庄和虔敬。心中默念(或声念)所敬奉的神明和祈愿的内容,祈愿他人获得幸福,并回报神明的恩典等,同时,用相应的姿势和动作强化自己的信念,如低头、合掌、躬揖、跪拜、匍匐等等,籍着缭绕的烟雾,传达心中那份敬意与追思,以达到感应神灵、敬奉神灵、敬奉先圣、祈福免灾的目的。

颐养性情。中国香道颐养性情是文人雅士才思的源泉。中国香道的沿袭发展能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历代文人雅士功不可没,并且最能代表中国香文化整体特色的也正是文人的香。文人士大夫不仅视用香为雅事,更是将香与香气视为濡养性灵之物,虽不可口食,却可颐养身心。因为古代文人用香,不只是享受芬芳,更是用香正心养神,故文人的香文化也是一种讲究心性的文化,文人的香也是一种启迪心灵、激发才思的催化剂。唐宋以来,整个文人阶层普遍用香,焚香、制香、赠香、写香、咏香,以香会友,种种香事成为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咏香的佳作,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或写熏香的情致,或写香具,或写香品,托物言志,寄予情思。欧阳修有“愁肠恰似沈香篆,千回万转萦还断”;杜甫有“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王维有“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李商隐《烧香曲》有:“八蚕茧绵小分炷,兽焰微红隔云母”;李清照《醉花阴》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瑞脑”指龙脑香,“金兽”指兽型铜香炉)。陆游有“一寸丹心幸无愧,庭空月白夜烧香”宋诗人黄庭坚还曾直言:“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其所作《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更是对香诸多美好品质的概括。

焚香礼拜。凡有佛寺之处必有香烟萦绕,居士之家也必设香案宝鼎。佛教认为香与人的智能、德性有着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同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散发特殊的香气。佛教还把香引为修的法门,借香来讲述心法和佛理。佛教以为“香味佛使”,“香为信心之使”,上香是佛事中必有得内容。并且香也是佛殊胜的供养,如《法华经·法师品》列“十种供养”:花、香、璎珞、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其中四种都是香品。佛家认为香对人身心有直接的影响。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空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正定,证得自性如来。而且好香的气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培扶人的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如香薷正气,若能亲近多闻,则大为受益。所以,佛家把香看做是修道的助缘。香在道教仪式中也被普遍使用。道教经典对于用香也有明确的阐述,认为香可辅助修道,有“通感”、“达言”、“开窍”、辟邪、治病等多种功用。

拈香供佛,是藉香熏染自性清净,贴近佛菩萨本怀。在清爽芬芳的氛围中,尘世的纷扰、纠葛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身心的轻逸、持稳;凝神静观袅袅香烟,藉此,人天的距离被拉近了,诸佛菩萨如现眼前,怀慰着众生的疾苦。香,可谓是凡界与圣者间的信使。

  像隐身的精灵,你摸不着它、看不到它,可它却能自鼻根直达身心的根底,激活最真实的感受。像徜开的双臂,它能超越语言的隔阂,弭平种族文明的差距,在它之中,所有人都能恣意畅怀,任心灵的悸动自在奔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