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途中趣谈 > 汉语语序和虚词运用(转载)(2)

汉语语序和虚词运用(转载)(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04 18:53 编辑: 网络 查看:

    有一则笑话说:有个饭店,一个跑堂的看外面进来了一位阔人,问这里有什么吃的。堂倌就很客气地讲:“您吃什么有什么。”过了一会.一个穷酸的贫民走进来,也问有什么吃的,堂倌看看他说:“你嘛,你有什么吃什么。”这个堂倌的回答,用词一个未换,只是语序颠倒了一下,那种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却暴露无遗。一个是“吃什么有什么”,一个是“有什么吃什么”, 这里条件复句语序颠倒,充分条件的内容发生变化,语意大不相同。

    云南解放前夕,蒋介石命令军统特务头子沈醉带领大批特务到昆明逮捕了90多名民主爱国人士,正在准备起义的国民党云南主席卢汉将军连忙打电报给蒋,为这些民主人士说情,蒋的回电只有八个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huàn)。卢汉接到电报,当即将电文给当过朱德老师的李根源先生看,征询办法。李先生看后,提笔改成:罪无可逭(huàn),情有可原。这样一调换,由情有可原但罪不能宽恕,变成了罪虽然不能宽恕,但于情却可以原谅。90多名民主人士得救了。①情有可原,罪无可逭(huàn)。②罪无可逭(huàn),情有可原。这两个复句由于没有用关联词语,全靠语序来显示分句的偏正关系,因此人们都习惯按前偏后正的常规顺序来理解语义重点。李根源先生正是巧妙利用这一句式特点打了个漂亮的政治战。

    偏正复句的偏句后置在语文课本中常常能见到。如:《藤野先生》中的句子: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个转折复句偏句后置,使上下文语气连贯,同时对比鲜明地强调了藤野先生虽然普通、平凡、默默无闻,但在作者眼里心里是伟大的。巧用语序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还有很多,如:①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 , 他已经死了。②老马对许三多说:你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了你。③名声总是躲避追求它的人 ,却追求躲避它的人。④他是伟大人民的儿子,从不愿作人民的伟大儿子。⑤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巧妙运用序换能改变语义,转移表达重点 ,使因果互换 ,对比鲜明;能使语言平中见奇、鲜明有力;还能给人以更广阔丰富的思考空间……但语序选择的最高原则是得体。换句话说,选择哪种语序一定要根据表达需要和交际目的来定,不可随意。有份晚报曾刊登过一则新闻,标题是“女儿亡命日本母亲获赔六百万”,说的是女儿在日本遇车祸死亡,获得赔偿。显然,“亡命”是“命亡”之误。一个合成词,词序颠倒,词义迥然不同。应当慎用!

再来比较:

A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        A中国最后一个黑暗王朝的统治终于过去了。

B终于诞生了,你这个东方的巨人!      B终于过去了,中国最后一个黑暗王朝的统治。

    A句是常规句式,B句是变式句。诗人何其芳在《我们最伟大的日子》一诗中第二节中用了“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这个常规句式;第三节却用“终于过去了,中国最后一个黑暗王朝的统治。”这一变式句。因为该诗第二节是以对“你”——新中国的渴望、追求为重点的,如果用变式句,就割裂了上下文的语义,而该诗第三节是以“终于过去了”为重点的,用倒装句强烈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黑暗王朝的诅咒和对胜利的欢呼。

 

    如果说语序是汉语的骨骼,那么,虚词就像人体的经络,在汉语中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虚词包括介词、助词、连词、副词、语气词等。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后两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两句诗从眼前巴山夜雨的凄凉萧瑟之境,转出一个异日重逢、西窗剪烛、回忆今宵巴山夜雨情景的遥想,创造了一个美妙的诗境,这里,“何当”和“却”两个虚词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

    有些虚词容易混淆,如:从而  进而  反而   三个都是连词,从而,相当于“从此就……”,它的作用是引出前文所述行动的结果。如: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从而取得了伟大成就。进而,相当于“进一步”,作用在于在前文所述行动基础上引出下一步行动。如:我们一定能控制“流感”蔓延,进而彻底战胜它。反而,表该怎样未怎样,再突出相反发展方向。如:大家叫他早点来,他不仅没有早来,反而迟到了二十分钟。我们在学习时,可将它们简化成:“从而”起步,“进而”进步,“反而”错步进行巧记。

    汉语的语气词非常丰富。它们放在一句的末尾,所表示的语气可以分为确定语气、揣测语气、假设语气、商量语气、说服语气、当然语气、答辩语气、夸张语气、疑问语气、反问语气等等。

    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说的是明末大臣洪承畴,素以忠节自诩,故在厅堂的正中央亲书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他在松山一战中败于清军,自己被俘后投降了清朝。这时,有人看他变节如此突然,便在这副对联的联尾各添一字,改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矣”“乎”二字的增添,产生了妙不可言的讽刺效果。
    清朝有个李知县,常依官仗势,欺压百姓,本来贪心很重却硬充清廉,某年春节,他在正房门贴出一副春联标榜自己,联曰:“爱民若子;执法如山。”这春联一贴出,即遭到众人的非议和指责。有人暗为这副春联加了个长尾巴,变为:“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

    通过语气词来表情达意.也是许多大作家的语言技巧。在老舍作品中,就非常讲究语气词的运用,例如:怎么着,我撞不了别人,还撞不了你吗?二德子,你威风啊!喝!马五爷,你在这儿哪?我可眼巧,没看见您!这是《茶馆》中的一小段对话。几个语气词便使人物的口吻声息活在了读者面前。据说,老舍先生在创作时有个习惯,那就是一边写一边默念。朋友们都说这个习惯不好,他却微笑着说:“我喜欢念给自己听。如果有的语句不顺口,不顺耳,我就立即修改。”写作中,他甚至连“呢”“呀”等叹词也不放过。一次,一位日本文艺界的朋友问他,在他的那篇《宝船》里,“开船喽!”为什么“喽”字不用“啦”字。老舍回答说:“‘开船喽’,是招呼大家快上船的。若说‘开船啦’,那就是对一个人说的了。”日本朋友听了,连连称赞老舍不愧是语言大师。可见,这语气词是有使用范围的,就拿“开船”来说吧,它后面用“喽”用“啦”都表示招呼别人,但却不一样,如果换成其他语气词就又不同了。如说“开船吧!”是表示请求或吩咐别人开船;说“开船呀!”就有催促的意思了,“呀”的程度显然要比“吧”来得强烈;再说“开船哩。”是回答别人船要开的;而“开船吗?”就是在问别人船开不开了。

您瞧,六个语气词表示的意思各不相同,有的还相差很大呢!我们能不认真推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