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红杏出墙”
作者:雨海 字号 底色 行距 自动翻页
编者按:这一篇趣谈“红杏出墙”写的非常精彩,文章厚重,论述精辟,立意鲜明,见解独到,别有洞天,受益匪浅。问好作者!感谢支持风起,期待更多精彩,问好,祝节日快乐。推荐欣赏。
题解:“红杏出墙”原意指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可是为什么会喻意妻子有外遇呢?说来话长,请听我慢慢道来。
最早是由于宋代的话本《西山一窟鬼》的“污蔑”。其中形容女子有“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这个话本说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顾礼教的恋爱情事。
元代白朴根据此话本,写成了著名杂剧《墙头马上》。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笔者将《墙头马上》的内容简介如下:洛阳皇族之女李千金来后花园赏春。恰巧被骑马游玩的尚书之子裴少俊看见,二人一见钟情。约定月上柳梢之时在后花园相见。夜晚,裴少俊跳墙进入后,与李千金私会,被家中管事嬷嬷发现,吓得裴少俊与李千金给嬷嬷下跪求情。嬷嬷就放了她。转眼李千金在裴家后院躲藏七年,生了一男一女,但终于被裴尚书发现。便叫裴少俊给李千金写了一道休书,撵李千金离去;同时他让裴少俊,上朝应举求官。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被视为“淫奔”的李千金不得不回家,但她绝没有屈服。当裴少俊考中状元,裴尚书知道了她是官宦之女,前去向她赔礼道歉,要求她认亲重聚时,她坚决不肯,并且对裴氏父子毫不留情地谴责。即使裴尚书捧酒谢罪,她还是斩钉截铁:“你休了我,我断然不肯。”只是后来看到啼哭的一双儿女,才不禁心软下来,与裴家重归于好。
后来“红杏出墙”的用法就愈加明显起来,例如
元代贯云石的《【中吕】醉高歌过喜春来题情》:
自然体态温柔,可意庞儿奈羞。看时节偷眼将人溜,送与人些风流证候。
蜂媒蝶使空迤逗,燕子莺儿不自由。恰便似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
空教人风雨替花羞。
这里的,“一枝红杏出墙头”,写得很露骨,把风流与红杏挂起钩来了,并且说“不能够折入手”“空教人替花羞”。
到了近代,“红杏出墙”的用法就固定了下来。鸳鸯蝴蝶派的刘若云,写的名作《红杏出墙记》很有关系。
笔者将小说《红杏出墙记》的内容简介如下:
小说讲的是一个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江南的故事。报社工作的林白萍一日回家,发现妻子林芷华红杏出墙与好友边仲膺同床共枕,气愤之余他仍相信妻子绝非有意背叛,只是情结而已。他成全了他们,自己辞去工作,离家出走。林白萍来到了另一座城市,被聘为柳家小姐柳如烟的家庭教师。情窦初开的如烟,整日困于家中,感到郁闷无聊,如今见了男人,欣喜若狂,不久就以身相许。
一段时间以后,林白萍还是放不下他的妻子,如烟也觉得他们毕竟是夫妻。于是当他回家看望妻子林芷华时,她怀着他的孩子当了尼姑。谁料此时林的白萍又不愿拆散边仲膺和林芷华了,他又爱上了芷华的朋友张疏敏。话分两头,柳如烟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死了,她栖身的庙也被一伙士兵搞毁。逃难途中,她被张疏敏的哥哥救起。疏敏怕如烟抢走白萍,就把柳如烟嫁给了一个糟老头。由于如烟感到白萍对她不感兴趣了。爱恨交加的如烟下手杀林白萍,结果却误杀了张疏敏。如烟接受了死刑......最后,故事终以白萍和芷华的复合告终。
巧合的是,1953年法国的电影《红杏出墙》,意思也是指妻子有外遇。
这是根据大作家左拉的小说改编而成,剧情是:桃乐丝因服侍体弱多病且性格古怪的丈夫,以及过分溺爱的儿子和凶悍的婆婆,显得十分疲惫。她偶然认识了丈夫一个开卡车的朋友罗朗,二人坠入爱河。为了长相厮守,罗朗要求桃丽丝和他私奔。桃丽丝因此和丈夫闹翻,丈夫准备将她软禁到亲戚家。美国朋友罗朗追上了他们乘坐的火车,并杀死了桃丽丝的丈夫。这一幕刚好被一个水兵看到,并向他们勒索五十万法朗。罗朗答应了他的要求,然而水兵在拿钱的途中,被车子撞死了。水兵在死之前曾向酒店的服务员,交了一封密函,吩咐要是他没有回来,就把这封信寄给警察局。就在罗朗他们暗自高兴时,警察破门而入将他逮捕了。
有些读者会问:为什么是用杏花表示这个意思,而不是用桃花呢?这是不是太不公平了呢?杏花是不是忍辱负重了呢?笔者在这里探索,试作回答一下,这是很有趣的:
在古诗词中,“杏花”和”桃花”一直都是春色的代名词,相关的诗词,不胜枚举,可以用车载斗量了。前者例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后者例如元稹的《桃花》:“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然而杏花与桃花相比,更得文人骚客的赏识。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一位诗人有意无意地说出了其中的原因。这位诗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杨万里,请看:
杨万里的《杏花》诗:
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
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笔者把它翻译成现代诗:
说白不是真白,
说红不像真红。
请朋友们在红与白之外,
别具慧眼,看巧夺天工。
笔者认为,白里透红的杏花,婀娜多姿。活脱脱是一股娇滴滴美女的羞涩样子,自然容易引人入胜,引人注目,容易引出文人墨客的诸多遐想来。虽然桃花有《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么,泼辣辣的一片艳红,比“白里透红”的杏花少了很多的含蓄。此外又因“桃”与“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杏”与“幸”同音,是“幸福”的象征。这就是杏花与桃花相比,更得文人骚客的赏识的原因。
到了清代,**家李渔,就更加胡说八道了:“种杏不实者,以处子(笔者按:即“**”)常系之裙系树上,便结子累累。余初不信,而试之果然。是树之喜淫者,莫过于杏,予尝名为风流树。”他说“种杏树,如果没有结果实,可以用**经常穿的裙子裹在杏树上,便会硕果累累了。”他接着说“杏树喜欢淫欲,我叫它风流树”。笔者认为,李渔是说谎,或者他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搞笑的,读者千万不要当真。
笔者认为:杏花光是指代春色,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让它指代风流美女、而且是“拉郎配”的美女,恐怕是不行的;关键问题是,这个杏花,需要和“墙头”搭起钩来。“墙”是什么?墙意味着“隔”。墙两边便是怨男怨女;墙两边的男女相隔,就是一对痴恋了。所以,“墙”是个很暧昧的东西。必须看古人的作品,看看前贤是怎样使杏花和墙搭配起来的:
请看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