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情概况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川、滇、黔、桂四省区结合部,地处长江、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区域。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4个县级行政区和红桥新区、两河新区、水城、盘北、六枝等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9965平方公里,人口320万。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同一天,六盘水撤地建市,成为贵州省第二个省辖市。六盘水市是国家西电东送的主要基地,是攀西——六盘水经济区的核心带,先后获得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十佳开发潜力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等荣誉。
六盘水气候凉爽。境内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1300多毫米,年平均日照1108小时左右,最高海拔2900米,最低海拔586米,立体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2.3—15.2℃,其中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19.7℃,具有“凉爽、舒适、清新、滋润、紫外线辐射适中”的气候特点,是消夏避暑的胜地,2005年经中国气象学会论证审定为“中国凉都”,成为第一个因气象资源特征命名的城市。
六盘水资源富集。境内有煤、铁、锰、锌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尤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远景储量844亿吨,已探明储量为178.85亿吨,保有储量170.17亿吨,有“江南煤都”之称,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十大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500米深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14200亿立方米,占贵州省总量的45%,位列全国63个重要煤层气目标区的第12位;水能资源蕴藏量15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15万千瓦;风能总储量约567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93万千瓦。依托能源比较优势,现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为主的产业体系,成为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
六盘水交通便利。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为300—500公里。贵昆铁路、株六复线横贯东西,南昆铁路、水柏铁路、内昆铁路连接南北,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境内镇胜高速、水盘高速、六镇高速建成通车。今后两年,随着六盘水月照机场、六六高速、杭瑞高速毕都段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航通车,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六盘水文化多元。六盘水是史前古人类的重要栖息地,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长征文化、“三线”文化和民族文化遗迹,“盘县大洞”被评为1993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首。境内现有汉、彝、苗、布依、白、回等3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8%,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此外,六盘水作为移民城市,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相辉映、独具特色。
六盘水发展迅速。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82.11 亿元,增长15.9%;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仅次于省会贵阳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78.3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23.59 亿元,分别增长9.88%和19.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0亿元,增长35.9%,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完成1054.93 亿元,增长3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9.33亿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34 元,增长14.5%;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54.42亿元和599.88 亿元,分别增长11.57%和1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73.4%。盘县进入西部十强县和全国百强县,填补了贵州全国百强县的空白。
六盘水前景广阔。今后几年,是六盘水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加快转型的关键期、推动跨越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期。围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提出的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攀西—六盘水经济区、六盘水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凉都六盘水”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等战略定位,六盘水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战略”,全力打造六盘水经济升级版。到“十二五”期末,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1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27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000美元和2000美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5%以上。到2020年,全市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未来几年,六盘水将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新一轮城镇化和“高铁时代”、“高速时代”到来的机遇,按照100年不落后、1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要求,以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为目标,把六盘水建成“产业更加优化、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经济强市。
二、城市规划
六盘水市强化顶层设计,开展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修编,按照城乡一体、全域管控、部门协作的要求,统筹人口发展规划、城乡体系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功能规划、政府公共服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和民生保障规划,使城市总规与“八规”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相互促进,通过提高城市总规的高度、专项规划的深度,增强规划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度。实施钟山区、水城县、红桥新区同城化发展,确立了“一主两副”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面积由293平方公里拓展到703平方公里,为建设百万人口城市提供足够的承载空间。
(一)人口发展规划。规划将统筹考虑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发展规模和活动空间,统筹考虑中心城镇与区域集镇组团推进和协调发展,做好人口红线规划。拟将水城、钟山和红桥作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按100万至120万人口规划,六枝作为次中心城市按50万至70万人口规划,盘县作为节点城市按80万至100万人口规划。
(二)城乡体系规划。六盘水作为城乡统筹示范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将通过城乡体系规划与人口发展规划的紧密结合,对城镇空间体系进行战略定位和科学布局,使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功能分区更加合理、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统筹推进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要重叠,高度统一、无缝对接、同步启动,把生态和土地有机结合,从组团式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土地利用规划,争取调整现有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城镇发展用地需求。
(四)城市功能规划。突出电力规划供电能力、供电廊道、变电站整体布局建设;突出交通规划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旅游公路、二级公路、通乡通村公路网络建设及换乘点无缝衔接的总体布局;突出枢纽规划公路港、物流港的节点布局,并与交通规划、产业规划、城市规划相结合;充分发挥供热供气规划的能源优势,集中发展配套设施建设并做好廊道空间预留设计等基础工作;布局合理、科学规划停车场和各类市场等整体规划。
(五)公共服务规划。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完善城市功能、服务人民群众、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出大中小学教育设施规划、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公共医疗设施规划。
(六)产业发展规划。将重点能源基地平台企业纳入工业产业规划,将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带纳入农业产业规划,将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纳入三产发展规划,体现六盘水三次产业的整体支撑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