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美食 > 家常菜 > 主食产业之父刘晓真:河南主食产业化如何扬帆起航

主食产业之父刘晓真:河南主食产业化如何扬帆起航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13 05:37 编辑: 网络 查看:

当代“主食产业之父”的河南省面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真教授

人民网郑州3月27日报道:(记者马明)馒头、面条,看似不起眼,但一日三餐不可或缺。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粮食大省、食品大省,河南3月初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的指导意见》。在3月23日郑州举办的“中国(郑州)主食产业峰会”上,记者就如何认识主食、主食产业化发展存在哪些瓶颈、产业化对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采访了最早在国内提出“主食产业化”理论,被誉为当代“主食产业之父”的河南省面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真教授。

记者:刘教授,在我们普通消费者的印象中,对于“主食”,无外乎是指一日三餐经常吃的食品,您能否首先介绍一下,如何界定的“主食”?

刘晓真:我曾经提出,“主食”指:供应人们一日三餐消费,满足人体基本能量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要食品,这一定义得到了大家的认可。2008年由国家粮食局主办的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期间,在全国发行的宣传资料中关于主食的定义,引用了这一表述。2009年9月,由工信部、农业部等部门共同起草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也沿用了该定义。

今天,由于历史传承、经济发展等因素,如何科学地判定主食,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莫衷一是。在参与起草《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0—2020)》的过程中,我又提出了主食的判定标准,即:(1)满足人体基本能量和营养需求的主要食品;(2)在一定区域内,一日三餐经常性食用的食品;(3)与其他食品相比,对粮食作物转化量大的食品;(4)食用人口明显较多的食品。上述四条标准,是判定一种食品能否列入主食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同时符合四条标准的食品,方可称之为主食。由此可以判断,中国主食应包括三种:馒头、面条、米饭。

记者:大家都能感受到,纵向看,糖酒、饼干等副食品;横向看,面包等西方食品的工业化程度都要超过馒头、面条等中国传统主食,您认为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目前这种状况?

刘晓真:我认为主要有几点原因:

第一、关键技术和装备领域的科研投入总量不足。工业化是产业化的核心,机械化是工业化的基础。主食企业对科研工作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能认识主食产业化的科研需求。我省虽然相关高校与科研机构众多,但产学研脱节,造成我省主食加工业整体仍属于农产品粗加工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多数企业缺少现代化的成套生产线,物耗、能耗偏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由于缺乏科研投入,主食综合品质提升困难。以馒头和面条等面制主食为例,由于受工艺、技术、装备等因素影响,机加工馒头的口感、结构等品质普遍落后于手工馒头,急需加强对关键技术和现代装备的研究和突破。

第二、主食产业化要求的产业联结机制尚未建立。我国的小麦、稻谷等农产品种植仍以传统的分散方式为主,未形成规模化的种植基地,不能满足现代主食工业对原料品质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近年来小麦种植的品种还多是针对面包、饼干等食品,而完全适用于馒头、面条等主食加工的专用小麦品种较少。与此同时,作为主食的原料供应方,面粉加工企业的产品也以通用粉居多,专用粉、专供粉产量小,特别是国际上通行的、更适合规模化生产的预拌粉加工更是空白,对馒头加工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品质控制带来困难,影响了主食工业的发展。

第三、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虽然近年主食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数量不断增长,但是总量偏少、制定与使用脱节等问题突出。主食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低,标准化意识不强,造成原料配比不稳定、生产操作不稳定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给政府部门监管也带来了一定障碍。

当然,目前还有文化多元化、政府扶持等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了目前的产业化状况。

记者:您认为河南省发展主食产业化有什么样的基础和优势?

刘晓真: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粮食大省、粮油加工大省,促进主食产业的健康、有序、持续发展,不仅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粮食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有着显著的带动作用。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粮食资源丰富。河南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特别是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且以中筋小麦为主。据河南省面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和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联合研究表明,以黄淮海为中心的中筋小麦最适合加工传统面制主食。同时,水稻、玉米、高粱和大豆种植品种多样、种植面积广阔、综合品质优良,为主食产品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到2020年,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生产能力增产300亿斤规划实施所带来的产量和商品量的增加,将为主食工业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和良好机遇。

第二,消费空间巨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安全意识增强给主食工业带来发展机遇。预计我省2015年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8%,2020年更是会超过全国60%的平均水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对粮油食品消费需求稳步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自给型消费降低,商品型消费增强,主食的产业化生产、商业化经营势必取代家庭自制。我省拥有近1亿人口,本土和周边内需市场巨大,为主食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我省居民主要消费的馒头、面条等长期以来都是由街头摊贩进行生产,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随着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规模化、规范化的主食加工企业产品更容易为市场所接受。

第三,发展要素完备。河南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劳动力充足,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主食工业所需原料、能源等成本相对沿海省份也普遍偏低。众多粮油学科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熟练技能工人和高级管理人才。我省还拥有郑州商品交易所、河南省粮食物流交易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等粮食期货和现货交易市场。这些为我省主食产业发展提供了完备的要素支撑。

第四,产业发展共识。小麦是我省的优势资源,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历届省委和政府寻求破解的难题。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加快我省由农业资源大省向农业经济强省转变,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

记者:您能介绍一下,主食产业化对于河南省三化协调的作用和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