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情感 > office恋情 > 家乡年味好 亲情最是浓

家乡年味好 亲情最是浓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4-11 02:47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编者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佳节。节日之际,本网多位记者回到各自的家乡,在甘肃、河南、四川、湖北、浙江松阳等地体验到了浓浓的亲情和年味儿。他们用笔记录下了时代变迁下文化的传承和守望、亲情的温暖和传递。本网今刊登几篇回乡记忆,以飨读者。

61.png

  湖北荆门:人们置办年货时,熏肉香肠是必须有的。

  湖北:乡情记忆 悠远绵长

  浙江在线2月3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李月红) 不规则的长方形,长宽二三十厘米。在湖北省宜昌市三峡机场安检仪的电脑屏幕上,它们被这样定格。它们是一块块腊肉,准确地说,是熏肉,鄂中地区的年俗风味,也是游子每每离家时父母要求携带的“唠叨”。这唠叨是父母远、家乡近的年味,是滋味短、岁月长的叮咛。丁酉年伊始,浙鄂千里之间,随着食物的年俗在岁月静流中成长为现代人的故乡心事,再度启程新一年。

  记者的家乡在湖北省荆门市。这里素有“荆楚门户”之称,正好位于祖国的正中心。历史上,中国第一县——权县建立于此;这里养育了道教创始人之一老莱子、楚辞文学家宋玉、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等著名历史人物,留下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千古传颂的历史典故。女儿3岁时,我教她的第一首诗便是李白在青年时告别家乡时创作的《渡荆门送别》,也是希望她在人生初时便能记住故乡的方位。

  千年以降,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故乡的年,是从冬至那天开始的。烟霭万家炊,腊酒足鸡豚。鄂中的年,最不可缺的是一盘熏肉。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冬至后便是腌制腊肉的最好时节,盐浸,风干,栎木文烟熏炙半月,直至表皮红黑透亮,油脂些微分泌,即是最佳。

  腊肉的香,烟熏的年,也成为我对亲情最深刻的记忆。小时候,寒假回乡下奶奶家,等到火垅屋暖了,烤番薯香了,腊味滴入火中滋滋作响了,就是催我起床了。近年来,这座四线小城市渐受雾霾困扰,熏制年货再三禁令,父母只得求助山乡亲人代劳,年将近时,驱车山林数小时,将宝贝带回城中,待年后再分些让我带回千里之外的江南,殊为不易。

  待到除夕午时,便是一年之中最有仪式感的一刻——团年饭。在我国最早的风俗著作《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南朝荆楚一带的年俗,其中便提及“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时代在变迁,“岁饭”从晚间移到中午,祖辈流传下来不成文的规矩,谁家团年饭吃得愈早,谁家来年收成就更好,而中午是一天之中最好的时候。于是乎,每年除夕从上午10点开始,就能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有人家开始吃团年饭了。

  团年饭,自是家庭一年辛勤劳作的丰收象征。从我记事起,家中的团年饭至少有18种以上菜式。开吃前,注重孝道的鄂中人还有一个“叫饭”年俗。这是为已逝的前辈和亲人祭祀的习俗,父母亲将饭菜盛在碗里,筷子放在碗上,酒杯斟满酒,茶杯冲满茶,毕恭毕敬地念叨,请祖宗三代内亲外戚都回家团年。一套仪式般的流程过后,全家人开席吃饭。席间,晚辈要一一向长辈敬酒或敬茶,说祝福的话,这就意味着过了一年,又该更懂事些了。

  事有古今,物有新旧。无论是人神共飨,还是现世丰盛,年味承载着平凡人家的岁月追求。在时代年轮中,它们是滋味,也是情怀;是温柔慰藉,也是鼓舞力量;是初心,也是抵达,年复一年间。

62.png

  浙江松阳:热热闹闹的春节舞龙。

  浙江:山村年俗 温暖传递

  浙江在线2月3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纪驭亚) 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在先生的老家丽水松阳度过。这座位于浙西南山区的古老县城,因为大量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而有了“最后的江南秘境”之称,而和这些古村落一样被传承、守护的,还有那些特色鲜明的年俗年味。

  和松阳大多数人家一样,先生家的门口在腊月廿八就已挂上灯笼、贴好对联。山粉丸的香气透过蒸笼在厨房弥漫,公婆将腌白菜、冬笋等各种素菜分别入锅炒熟,再混炒成令人垂涎的八宝菜……刚踏进家门,先生就忍不住感慨:“这是家里才有的年味啊。”

  松阳人的春节餐桌上,有四道必不可少的菜:炒山粉丸、凉拌八宝菜、糖糕青糕和炒黄米果。早在腊月二十前后,长辈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红褐色的糖糕得用水磨糯米粉拌入红糖水蒸制而成,若想做碧绿的青糕就在糯米粉里拌入鼠曲草细末和白糖。淀粉和煮熟去皮的毛芋为主料的山粉丸则是先生时常惦记的“家的味道”。

  拜年,是松阳春节序曲里另一个重要段落。大年初二,我跟着先生去大东坝镇横樟村的姨婆家拜年。作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横樟村依然保留着大量土墙黛瓦的明清古建筑,姨婆家就在一栋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宅里。去年在县里的支持下,老房子好好整修了一番。来拜年的客人们进门的惊叹声,让姨婆脸上溢满了笑容。

  但对于先生来说,此行拜年给他带来的最大收获莫过于“偶遇”村民们在修补板龙,准备几天后的龙灯表演。挂满彩带的龙头、若干节长度和长条板凳相似的木板上套上弧形篾笼组成的龙身,龙尾似鱼尾造型,比龙头小不少。他说“这是松阳的板龙,因为表演时在整条龙的身体内缀上彩灯,舞起来特别好看。我小时候,各村都会在春节里办灯会,春节前一个月小朋友们就盼着了!”

  龙灯从年初开始表演,正月十五达到高潮。在孩子们眼里,这是过年最快乐的事情,没有之一。先生说,这让他仿佛“穿越”回童年,体会传统年味的魅力。


  河南:守住习俗 年味不淡

  浙江在线2月3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郭兴华) 今年是河南第一个禁放烟花爆竹的春节。

  为了这片蓝天,父老乡亲对禁放烟花爆竹举双手赞成。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过几年人们就会习惯缺了硝烟味的春节,关键是,别让年味减淡了。

  我仍清楚地记得爷爷教的关于过年的童谣:“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小闺女要花,小小子要炮,老头要顶大毡帽,老婆要件花棉袄……”儿时,每当和小伙伴们一起唱起它的时候,也就迎来了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可以嗅到年味的时候。

  河南人过年,要从农历腊月廿三的祭灶节算起。传说到了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因此,这一天,家家晚饭前为灶神设香案,供上灶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祭品,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除夕和中秋的团圆节,出门在外的游子,都争取在这天赶回家。家家户户自己动手,发面、炕制酥脆的火烧,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从舌尖一下子暖到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