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去评价一节科学课
教学目标确定是否合适。
设计教案时,首先要明确本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核心概念。找到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也就明确了。这是一节好课的前提。
①方法是否合适?
②过程是否流畅?
制定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这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组织教学,及时调控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教学效果?----①教学气氛是否活跃?
②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教学气氛活跃不等于热闹,这里的活跃是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有目的的进行学习,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究,积极思考,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归纳总结,达成教学目标。
4、教师素质?----①基本素质(说、写、应变能力等)
教师基本素质包括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板书是否规范,字写得如何,课堂应变能力是否强。还包括教师本人的科学素养怎么样,表现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时课堂气氛是否宽松,老师和学生思维是否活跃。
科学课最常用的方法观察、实验和讨论。一堂好的观察和实验课,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有充足的结构材料;2、教师对实验方法步骤心里要非常明确;3、做观察、实验记录。4、组织学生交流。
下面是一堂课的教学实录,请大家根据徐老师的评价标准评价一下,看看这是否是一堂好课,谢谢。
怎样去评价一节科学课
教学目标确定是否合适。
设计教案时,首先要明确本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核心概念。找到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也就明确了。这是一节好课的前提。
①方法是否合适?
②过程是否流畅?
制定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这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组织教学,及时调控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教学效果?----①教学气氛是否活跃?
②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教学气氛活跃不等于热闹,这里的活跃是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有目的的进行学习,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究,积极思考,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归纳总结,达成教学目标。
4、教师素质?----①基本素质(说、写、应变能力等)
教师基本素质包括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板书是否规范,字写得如何,课堂应变能力是否强。还包括教师本人的科学素养怎么样,表现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时课堂气氛是否宽松,老师和学生思维是否活跃。
科学课最常用的方法观察、实验和讨论。一堂好的观察和实验课,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有充足的结构材料;2、教师对实验方法步骤心里要非常明确;3、做观察、实验记录。4、组织学生交流。
下面是一堂课的教学实录,请大家根据徐老师的评价标准评价一下,看看这是否是一堂好课,谢谢。
《谁选择了它们》课堂实录
一、教材分析
《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六上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七课内容。课文包括三个主要活动。
“青蛙的去与留”是第一个活动。
此活动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前一课建立的生物身体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认识,推测绿色青蛙和黄色青蛙生活环境各是什么样的。
第二部分,研究“为什么不同环境中的青蛙体色不同呢?”这个问题是让学生通过研究资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完成的。教科书中的图呈现的是沙漠中黄色青蛙产生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教科书所呈现的只是演变的示意图。图的第一排和第二排,从四只青蛙到八只青蛙,表示生活在绿色的田野中的皮肤上带有条纹的绿色青蛙,雌雄交配,生育后代,一般来说一对青蛙的后代它们的肤色会出现四种不同的性状;第一只鸟在吃黄色青蛙,描述的是由于生活在绿色的田野中,与周围的绿色区别较大的肤色的青蛙,
很容易被天敌发现而吃掉。背景颜色由绿色变为黄绿色,表示自然环境发生着变化,田野中的绿色植物逐渐枯萎;下面颜色变为黄色,表示绿草消失,绿色田野变成黄色沙漠。第三排和第四排的青蛙,以及吃绿色青蛙的鸟,表示在环境改变的过程中,不同肤色的青蛙相互交配,继续生育不同肤色的青蛙。这时与周围的黄色反差较大的肤色的青蛙被天敌吃掉,留下的是接近于黄色的青蛙,经过长期的演变,沙漠中就只剩下黄色青蛙了。
黄色青蛙的出现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地方生活着不同长相的狐狸,也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灰色色块中以资料的形式给出了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理。科学家发现的这个法则,对于学生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同时也为学生们的推测提供了依据。灰狐生活在美洲中部,红狐生活在美洲南部,北极狐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并针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设计的模拟实验,帮助他们确认大而圆的动物的体形降温慢这一事实。至于其中的道理无须进一步探究。
“选择改变着生物”是第三个活动。
这一内容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拓展,前面两个研究活动关注的是大自然的选择使得生物发生变化。然而,人工选择也在丰富着物种的多样性。这一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事实。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 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 利用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 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四、教学准备
1、课件;
2、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相近的长颈玻璃瓶、3支温度计。
五、教学过程
播放恐龙的视频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一段视频,除了恐龙外,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蜻蜓、蚂蚁
(二)、讨论演示,青蛙去留
生:一只生活在树林里,一只生活在荒地中。
师:理由?
生:因为一只绿色的,很适合生活在有草、有树的地方,绿色体色适合隐蔽,不易被发现;另一只是黄色的,在泥土中看不见。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绿色青蛙的皮很光滑,它可以隐蔽在绿色草地上,黄色青蛙的皮肤很粗糙,很适合在黄色的土地上。
师:这位的同学观察得更仔细,其实在远古时期,青蛙都是绿色的,也都是生活在水边的。但为什么后来会出现黄色的青蛙呢?
(出示青蛙进化示意图)
师:(指导观察)第一行:青蛙的爸爸、妈妈;它们会繁殖出许多只小青蛙(第二行)。
师:它们的体色怎么样?
生:不同的。
师:第一代、第二代……除了青蛙以外,还有什么?
生:(观察)鸟,它们是青蛙的天敌。
师:它们会吃青蛙,哪你觉得首先会吃掉哪只青蛙?为什么?
分组讨论
一生边演示边说:(指着第二行)先吃掉黄的这只,因为比较明显,再吃掉黄绿色的这两只,最后吃这只绿的。
师:假如要留下一只的话,留下哪只?为什么?
生:留下绿的这只。因为这只跟下面的底色很接近。
师:这只和那边的一只又会生下许多小青蛙,小鸟又会吃掉哪只?
生继续演示
另一生提出了异议:应该留下黄绿色这只了,因为这里的底色又黄又绿。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后面的底色有什么变化?代表什么?
生:上面代表草地,下面代表沙漠。表示环境发生改变了。
第三位学生接着演示最后一行,留下黄色的青蛙。
师:通过我们的演示和讨论,是什么决定了青蛙的去和留?
生:青蛙的体色。
生:青蛙的体色与背景的颜色一致时,才会留下来。
师生小结:只有适应这个环境的青蛙才会留下来,不适应这个环境的青蛙就不能生存下来。也就是说:适者生存。
(三)探究发现,自然选择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些形态特点会发生改变,青蛙是如此,其他动物怎么样?(出示狐狸图片)
号最小。
师:她是从大小对她们进行比较的。
师:你能根据这些特征猜测一下它们可能生活在哪些地方?理由是什么?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们真实的情况。(出示相关资料)
师:谁能根据我们前面所讨论的来小结一下,北极狐有哪些身体特征适合它生活在北极?
生:它的毛长,保温性好;它的耳短,不易散发热量;它的毛是白色,可以在雪地里隐藏……
师:刚才这位同学讲到耳短、毛长,不易散发热量,换句话说,就是它的保温性……
生:保温性好。
师:除了这些保温性好外,还有什么可能保温性也比较好?
生:脚上有肉垫,适合在雪地里生活。
师:既然它的身体特征是跟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我们可否大胆推测一下,它的体型是否也有关系呢?
生:它的体型很大,可以储存很多热量。
师:它的体型除了大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生:肥,胖墩墩。
师:也就是说又大又圆(课件中出示圆的图形),它这样的体型有什么好处呢?
生:又大又圆的体型不怕冷。
师:也就是又大又圆的体型可能保温性要好一些。红狐的体型呢?
生:又瘦又长。(课件中出示长方形框子)
师:光推测行吗?怎么验证?
生:实验。
师:(出示三种不同形状的玻璃瓶)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生:大球形烧瓶代表北极狐,直筒型的玻璃瓶代表红狐,小的代表灰狐。
师:灰狐确实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狐狸。
师:保温性怎么做呢?
生:热水放里面去,用温度计量,看哪个降温慢,哪个就是保温性好。
师:反之
生:哪个降温快,说明保温性差。
师:哪谁来说说,我们在使用温度计要注意什么?(出示铁架台,上面挂有三只温度计)
生: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生:要等到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生: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师演示
师出示记录表:
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容器保温情况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