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转载]2013年高考作文社会热点事件素材(2)

[转载]2013年高考作文社会热点事件素材(2)

来源:网络转载 2013-07-07 16:19 编辑: 网络 查看:

    接受评估以后,中国红十字会包括透明、公开善款信息在内的细节完善,将会内化为一种平等社会主体参与公益慈善所不可或缺的品质要求。同时,红会的相关改革亦被其他“国字头”公益组织所关注,其对整个中国公益慈善体制的改革推进,应当肩负起应有的路标意义。

    素材运用  中国红十字会自从“郭美美事件”以后,就渐渐失去了公众的信任。改革,需从收支透明开始。


    只能处理风,塌的就不止是牌坊

    2012年9月12日,杭州西湖集贤亭发生倒塌,就在一个月前,西湖的河坊街牌坊也发生了倒塌。这两处建筑出自同一家设计单位。西湖管委会宣传处处长童国亮解释集贤亭倒塌的原因时说:“倒塌的原因是风,要处理看来只能处理风了。”古时建筑可以历经千年风雨,集贤亭的倒塌究竟是今人不如先人,还是古时候的大风不如“现代大风”强劲?

    当今官场中,很不缺雷人之语,然而更怪哉的却不是雷人雷语的常有,而是雷语的多被权威认可。否则也就不会有从初级雷语到“只能处理风”的飞跃。这种“文化”若被发扬光大下去,还有什么建筑是不能倒的?还有什么桥梁是不能塌的?怕只怕,倒下去的不只是建筑,塌的不只是桥梁,还有政府的公信,还有民心……链接•对比素材古代制作木质支柱时,会将整根木头浸泡在桐油中数月,以达到防潮防腐的目的。而今人往往偷工减料,或者象征性地将木头浸泡一下,有的甚至是简单地在表层刷些桐油。两种处理方式做出来的支柱,质量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素材运用  纵观今人的“卸责文化”,不但是“天地万物,风云雷电,皆可为兵”,而且绝不存在“利用不当”的问题——说“老天担责”,肯定是它担,人就解脱了;说“只能处理风”,据以往之经验.基本可以搞定个八九不离十。而那被奉为圣贤的诸葛孔明,自作“风云雷电皆可为兵”之法却不会活学活用,面对令人的“老天担责”,岂不要自惭形秽?

谁能看到葡萄的眼泪

    2012年9月5日上午,兰州高速公路一辆大型货车发生侧翻,车上价值30余万元的葡萄遭人哄抢。交警称,很多人不听劝告。司机王师傅含泪表示,“这些损失足够让我倾家荡产了”。

    这是不折不扣的落井下石,伤口撒盐。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参与哄抢的主角,不是大奸大恶的坏蛋,而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甚至是我们的亲人。哄抢葡萄的,有不少人还奔走相告着天上掉下的葡萄——面对司机倾家荡产的灾难,那种呼朋引伴的快意、尾随于蝇头小利后的悦然,何止令现场的交警与司机绝望?

    不往前看,只说今年,各色哄抢事件已经接二连三。比如4月9日清晨,兰临高速上一辆满载辣椒酱的大型货车发生侧翻,司机受伤,附近村民哄抢辣椒酱……倾家荡产也好,人死财尽也罢,那些被冀望着代言淳朴与善良的民众,以潇洒的姿态攫取着他人的合法财产。

究竟要到什么时候,当我们面对那一车侧翻在高速路上流泪的葡萄,才会惧于私产的神圣与威严、看到主人的艰辛与忧伤?

    素材运用  没有人看得到葡萄的眼泪,因为他们的眼里挤满了货币化的葡萄。对车祸司机财产的趁火打劫,已经突破了底线外的底线。一方面.它将最底层的社会生态悲怆地写在脸上,让人失望于基层道德的沦陷;另一方面,行为之恶甚于言辞之恶,这种违法的哄抢行为,因法不责众,往往成为事实上的恶示范。


    水枪造“冒雨”的“创意”

    防水枪向天空喷出水龙,降落时就成了一场“雨”,几位领导模样者打着伞,“冒雨”谈论着现场工作,前方有摄像机在拍摄……这张“领导冒雨视察工作”的图片引发网友集体吐槽。该图片涉及的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出回应:该场面并非视察工作,而是拍摄制作宣传片,“冒雨工作”是拍摄机构创意。

    依官方解释,创意不过是逢场作戏,本意就为演戏,且是为了拍摄招商影视的需要,应当经得起正当性检验,况且涉事方能够主动回应,也算对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尊重。不过,宣传固然需要,但“领导冒雨视察工作”的场景,究竟是为了宣传什么呢?是为了告诉外界,园区的服务很周到,以至于领导冒雨都会到现场办公,解决问题?还是本就是为了借事于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呢?

领导浮在空中,自然难以接地气;工作有了创意,必定难以脚踏实地。如果有了真正的公路视察、验收开展、冒雨工作,又何必拿创意来补救?无论是“PS”合成这样真实的虚假,还是“冒雨工作”这样虚假的真实,都是虚假政绩惹的祸。可以说,在政绩逐利的冲动下,一切造假行为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素材运用  如何评价官员的优劣,以及其工作开展的好坏?除了汇报材料、工作简报、宣传影视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群众的口碑”。如果评价的体系出了问题,那么权力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会充满“创意”。务虚越创意,务实则越虚无。


    “国民床单”上流淌的乡愁和怀旧

    2012年9月11日晚,一位名叫“阿兹海默症的柚子”的网友发了条微博,配了张图,抱怨耳机被猫咬断了。

    这张图瞬间走红。其原因竟是耳机下面的床单,这条橘红色、印有牡丹花图案的老式的“30年不坏”的床单引起网友的疯狂转发,并被命名为“国民床单”。其反映出的网民心理值得思考。

    “国民床单”,在“我家也有”的一片感慨中,拉开了一段全面怀旧的帷幕。但它又不仅仅是怀旧,它更是对现实的一种纵向观照。一方面,“国民床单”,是“当时的流行款”,它是物质匮乏时期大众的共同消费体验:在上世纪80年代,民光被单厂制造的纱线床单曾经“一单难求”,求购的人流始终在厂房外排成长龙。而如今,同一种床单“独领风骚”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国民床单”的走红,寄寓的并不是人们对“低消费层次”生活状态的向往,而是对有热度的生活的期许。

    在“国民床单”上,流淌着一种朴素的温情。而“用了30年都没坏”的表达,恰是对时下“劣质制造”的反讽。有人在感叹1982年的床单比自己还大,有人在追思结婚时的床单嫁妆,历经岁月磨洗,国民们转发的不是床单,而是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