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回放五年两会核心议题、焦点话题和热点人物

回放五年两会核心议题、焦点话题和热点人物

来源:网络转载 2013-07-08 07:46 编辑: 网络 查看:

  两会落幕就在昨天

  温总理的语速越来越慢

  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

  刑诉法修正案通过表决

  房价离“合理水平”还很远

  又一场“改革”大讨论已掀开

  捧着扣税单你是否还泪流满面

  为何垄断行业总是酝酿涨价

  CPI目标今年能否实现

  社会总是在不断地改变改变

  时间不停地走远走远

  且让我们将思考

  锁定2012年

  关键词:改革高频词,快节奏

  “改革”未完结

  五年倏忽将逝,本届政府任期即将结束之际,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有继往开来之意。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改革”一词在报告中出现近70次,其中“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一章篇幅长达两页半,此前也不曾见。观察家们在咀嚼其中的深意。

  五年前,本届政府开始执政时,正值第三次改革开放大讨论风起云涌。贫富差距、贪腐和“新三座大山”等改革的伴生问题令一些人对“改革”本身产生怀疑。是重回改革前的老路,还是致力于调整方向,让改革继续前行?这一争论延续至今。

  本届政府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纵览五年政府工作报告,“改善民生”、“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成为贯彻始终的关键线索。针对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些负面效应,本届政府亦努力回应,对症下药,收到一定的成效。

  新的呼声随之产生。一些人期待,改革能在经济、社会和其他领域更为大刀阔斧地展开。和第三次大讨论激辩是否走回头路不同,此次呼声是希望改革能更进一步。对此议题,知识分子比普通民众有更强烈的紧迫感。个中的焦灼感甚至令部分人产生“改革已死”的认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回避这些呼声,提到“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从具体内容来看,报告列出的六项改革重点任务,依然集中在财税金融体制、多种所有制经济、价格、收入分配制度、事业单位分类和政府改革等领域。这意味着改革任重道远。

  在中国,“改革”一词负载了太多期盼。但正如世界上其他成败不一的社会转型中也常存反复,在现阶段的中国,各方共识也需经过一段时间博弈方能达成。“改革”的历史使命,留待我们去填充。文/韩福东

  关键词:降速慢一点,变一些

  7.5%,中国放慢行

  连续快跑多年后,中国终于决定适当放慢步伐。

  中央政府将今年G D P增速预期指标定为7.5%,低于连续七年来8%的预期值。过去20年,G D P预期增速低于上年实际增速的情形,只在经历特大洪灾后的1999年出现过一次。有评论称,中央政府在摆脱以G D P作为唯一的指挥棒。

  温家宝总理解释,其实在“十二五”规划中就已确定未来五年G D P平均增速为7%,今年的7 .5%正是为了从“十一五”的8%向7%过渡。“转弯的时候总要减点儿速。”副总理王岐山的比喻更为形象。

  “转弯”,是因为碰到了阻碍。高速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日益凸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正是G D P增速下调的内因。

  首先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也被公认是中国长期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两大难愈之痛。其次,依赖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以低成本招徕投资和进口,又能敌过几个苹果公司?第三,长期重增长、轻分配,大幅拉开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强调“效率优先”多年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兼顾公平”的重要性,意识到“共同富裕”不能凌空蹈虚。

  外因也不言自明。欧债危机引发全球经济不景气,也给中国经济增长形成下行压力。当经济规模跑入世界第二名后,中国与后来者的差距已经拉大,却仅接近第一名美国的一半。再进一步,中国需要调整步伐,换挡再出发。

  中央政府的定调也得到地方的支持。如煤炭大省内蒙古和山西均表态,将控制煤炭开采规模,谋求产业结构转型,甚至开始打旅游业的主意。两会前,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份中30个省份今年预期G D P增速比上年下降(海南例外)。

  但数据还有另一面:31个省份中25个仍将预期G D P增速定在两位数,仅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河北定在个位数,其中又以京沪最低,但均高于7.5%.如此一来,中央政府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仍存在诸多未知。文/陈良军

  关键词:减税幸福感,轻重间

  一起喊政府减税

  你一年交了多少税?恐怕没人答得上来。不必去翻你的个税单,在你交的税里,那只是九牛一毛。好在企业心里清楚。今年全国两会,企业界集体发声,减税呼声之高前所未有。就连《人民日报》也发文称,《中国大规模减税时机已经成熟》。

  企业税负到底有多重?东莞有企业算了笔账:各种税费多达数十项,占产值的14.6%.在台湾,相似规模的企业只缴两种税,仅占产值的2%.有委员指出,因税负过高,一些中国产品在国内卖得比在欧美还贵。更令人咋舌的是,去年全国税收超10万亿元,用于医保的1890多亿元,而“三公”消费却有近万亿。

  其实,2002年政府就提出“结构性减税”,金融危机后更出台不少减税措施。但税收却越减越多。十多年来,全国税收增长几乎每年都是G D P增速的两倍,在经济不景气的去年依然高达三倍。

  再说今年的“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据上海市2012年预算报告估计,试点后全年营业税预计将减少56亿元,但增值税却增加128亿元。“结构性减税”戏剧性地变成“整体性增税”。

  减税难原因何在?中央与地方博弈为其一。营业税本属地方税种,改增值税后中央拿走75%,地方政府未必情愿。如不重新调整分配格局,地方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债务重压下,难免超额甚至过度征税。其二,现有财政体制下各级政府都把税收当政绩,指望其主动“减税富民”基本不现实。

  政协委员李剑阁给出的方案是,通过法律严格限制政府的收税权力。这也被称为今年全国两会最有分量的建议。

  但阻碍依然很大。我国19个税种中仅个税和企业所得税通过人大立法,其余均由国务院颁布,被指敞开了“随意征税”的大门。宪法也只规定“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而未对政府征税权力做出任何制约。

  当今世界,“税收法定主义”已是通行原则。政府合法性既然由人民赋予,克制其征税冲动最终还是靠纳税人的努力。每个纳税人都应当多问几句“为什么”,而每个人大代表更应对看不懂的预算报告打上问号。文/汪建华

  关键词:修法罪与罚,冷暖辨

  热议刑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