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历史人物论文(2)

历史人物论文(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3 02:56 编辑: 网络 查看:

历史人物论文

从骑奴到大将军——
西汉名将卫青

西汉名将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人。他原本只是平阳公主的骑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前后七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边境七十余年不能解除的军事威胁。他被汉武帝封为长平侯,官拜大将军,受封大司马,去世后谥为烈侯。他在军事上首次运用草原上大规模的长途奔袭战术,其历史贡献为后世兵家所称颂。
卫青的出身与其他将军不同。在那个家族地位极为重要的封建王朝,一个骑奴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是不可想象的。据《史记》载:“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也就是说,卫青是郑季的儿子。他小的时候随其父在郑家,他父亲派他去放羊,家里其他的兄弟都把他当牲畜一样奴役。这样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索性,长大一些的他回到平阳侯府,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为了彻底切断自己与郑家的关系,他冒姓为卫。
身为平阳公主的骑奴,卫青懂马、习武。建元二年,武帝到平阳公主家中作客,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得宠入宫。当时皇后阿娇的母亲长公主刘嫖听说卫子夫有了身孕,便有意拿卫青“开刀”,幸好公孙敖等人半路劫救,卫青才逃过此劫。武帝听说了此事,为保护卫青,升任他为建章监事,侍中。
由此,卫青的命运开始了极大的转变。得到武帝看重后,他经常陪伴在武帝的身边,因而在将军们里,他最能体会武帝的思路和用心。武帝这位伯乐,为天下人找到了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从此以后,卫青出击匈奴,建功立业。
第一次出击匈奴,是武帝第一次大胆的尝试。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各领骑兵一万,分别从上谷、雁门、云中、代郡出击。此场战争的结果是,李广兵败险些被俘,公孙敖损失七千骑,公孙贺无功而返。而卫青,奔袭八百里至龙城,斩获首虏数百,凯旋而归。
第二次出击,是在卫子夫生下太子刘据并立为皇后不久时,卫青从雁门出击,率领三万骑,斩获首虏数千。从领兵数量的增加就足以看出武帝对卫青的重视了。
第三次出击,是卫青一次非常伟大的胜利,震惊了全国也震惊了匈奴。元朔二年,卫青从云中出击,横扫陇西,大败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捕获首虏数千,牲畜数十万,收复了河朔地区。此地后建为朔方郡。此战卫青“全甲兵而还”,武帝颁诏以三千八百户封卫青为长平侯。
第四次出击,卫青取得了更大的胜利。元朔五年春,他以三万铁骑趁夜从朔方出发,纵横几百里,全歼匈奴右贤王部。右贤王从未想到汉军骑兵能如此迅速远距离地袭来,与士兵纷纷饮醉了酒,就这样被卫青打得落荒而逃。此战中不但捕获众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千百万,还捉到右贤诸王十余人。未等卫青回到长安,武帝就派去使者持大将军印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为全体汉军的最高统帅。不但如此,武帝还封了卫青三个尚在襁褓中的儿子为侯以及他手下的诸多副将。
巅峰过后,第五、六次出击相比较之下就不那么顺利了。元朔六年春,大将军率其余六位将军出定襄,斩获首虏数千而还。一个月后,又一次从定襄出击,斩获首虏万余人。但此后战事不利,苏建全军覆没唯独自己逃了回来,前匈奴小王赵信率八百骑叛变投敌。
而当时只有十八岁的剽姚校尉霍去病开始崭露锋芒,只率精兵八百骑斩获匈奴首虏二千零二十八级,活捉相国、当户、季父罗姑比,斩单于祖父若侯产。武帝封他为冠军侯,而“大将军不益封”。自此时起,武帝又多了一位可以倚重的英才,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元狩二年,武帝又封他为骠骑将军,几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立下大功。《史记》载:“由此骠骑日益亲贵,比大将军。”
元狩四年春,大将军终于又有了第七次出击匈奴的机会。卫青、霍去病各领军骑五万,步兵踵军数十万,分别由代郡、定襄出击,度过大漠,与匈奴主力大决战。霍去病一路打到狼居胥山,卫青则遇上单于本部。对于这场战役,《史记》有如下精彩描述:
“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钢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亦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暮,单于遂乘六羸,,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迟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单于,颇捕首虏万余级,遂至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 可以想象得出战场上天昏地暗的厮杀场面,而实际上与单于在打的只有大将军所部,李广、赵食其本应从旁接应,不料误期失道,并未赶上战争,飞将军李广也因此不堪受辱而自尽。但此战确实充分体现出卫青的军事技巧和过人才智。在大漠风沙肆起互不相见之时,他大胆地指挥骑兵急速冲入匈奴军中打他个措手不及,冲散匈奴的军心和志气,生逼得大单于匆忙逃遁。终以浩大的气势将匈奴逼入最后的绝境,然后胜利班师。
令人疑惑的是,这场几乎彻底解除匈奴对大汉威胁的战役打完后,霍去病及其手下诸将上上下下封赏了数百人,而大将军却未得到一丝封赏。后来,武帝设置全军最高官职大司马,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此职,俸禄也相同了。
我想汉武帝此时对卫青的态度也应该起了变化。刚开始对一个骑奴的看重和提拔,到后来不得不倚靠卫家对抗匈奴(毕竟霍去病也是卫家人),甚至在大将军位高权重时不得不有戒心和防范,可以说这种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历史证明,汉武帝是个专权独断的天子,他不会允许有人在声望和权力上高于自己,这从他一段时间内不用卫青而重用霍去病上可见一斑,到后来更是让霍去病分走了一半的兵权,再往后又用起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等人;但在武帝十分艰难的执政初期,身边可以真正理解他的人屈指可数,在那种情况下,他不但把卫青当作了知己,似乎还有一种兄弟手足之情;在武帝下诏让卫青迎娶平阳公主后,卫青就既是皇上的小舅子,也是皇上的姐夫,他们是密不可分的亲戚。所以在卫将军后半生中,即使不再跨上战马,但有他坐镇大将军之位,各方稳定,有条有理,武帝也会比较放心,天下人也会比较安心。
说起平阳公主,也是一位“功臣”了,是她把卫子夫介绍给武帝,从而使卫家兴旺发达。平阳公主,本来称作阳信长公主,因嫁平阳侯曹寿而改称平阳公主。他是王太后的女儿,武帝的亲姐姐。后来平阳公主与曹寿离婚(一说曹寿病死),改嫁大将军卫青。史上很多人称平阳公主与卫青的婚姻是场政治婚姻,她这么做是为了把自己紧紧地与皇上和当朝权贵联结在一起,从而永久地保证自己在皇家的地位,因此后来还向武帝推荐了李夫人等。但我个人认为另一种说法也合情合理:卫青攻打匈奴有功受封大将军,且一表人才、英俊威武;平阳侯疾病缠身,夫妻感情也不是很好;卫青十几岁就破例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他们之间也应相当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平阳公主对卫青暗生情愫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而对于卫青,以他谦卑、谨慎的性格,虽然他们婚后感情相当不错,但在武帝下诏前是决不会有妄想的。他对平阳公主应该是种仰慕,是种崇敬,是种感恩。
历史留下的文字是冷冰冰的,其实真实的历史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
再说说卫青与霍去病。在当时的汉朝,尤其是军事上,这两位可以说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史上也总是将二人一并提起。平时听到“外戚”一词,总是有些贬义,但对于卫、霍二人,司马迁有这样的评价:“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此“材”,应该就是指军事上的辉煌成就吧。《辞海》中关于“奔袭”一词是这样定义的:“从距离较远的地方迅速奔向敌人并对其实施的袭击。目的是消灭敌人,摧毁或夺占重要目标。”现代作战中,陆上奔袭逐渐减少,海空奔袭逐渐增多。但在卫青那个时代,如此大规模的草原奔袭、纵横迂回却是史无前例的。后世的军事家,甚至连毛泽东都对卫、霍的这种战术给予高度评价。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入宫后一直是卫子夫和卫青在照顾他。李广之子李敢曾出于怨恨刺伤卫青,卫青不予追究,倒是霍去病一怒之下杀了李敢。甚至有人说他们有一种类似父子之间的感情。因此卫青对霍去病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尤其在军事思路上。卫、霍之后(令人痛心和遗憾的是,霍去病这位少年英才二十四岁就染疾而亡),也再没有人打匈奴打得如此漂亮,相反,李陵、李广利相继投敌。而卫青一死,朝廷就更是乱了阵脚,以昌邑王为中心的李氏集团向以太子和皇后为中心的卫氏集团发起猛烈进攻,最终导致巫蛊之祸引发两场血流成河的宫廷斗争……
元封五年(前106年),一代名将卫青离开人间。他死后,武帝下令将其葬于自己的阴宅茂陵旁边,形似阴山,以纪念他打击匈奴立下的汗马功劳,可见武帝对其情谊之深。
卫青从一个骑奴变成一个名垂青史的大将军,除了躬逢盛世之外,也与他的才华和个性密不可分。卫青为人大度、仁善退让、谦和谨慎、礼贤下士,皇上封他三个儿子时他曾推辞不受,苏建曾劝他召门客他加以拒绝。他只是一心一意忠于武帝和大汉,做好该做的事,即使曾经受到别人的质疑、受到不平的待遇,也始终无怨无悔。卫青的才干和品格,不但让士兵们万分爱戴,武帝恐怕也敬他三分,而后世之人更是仰慕不已。他留给后世瞻仰的,不仅仅是茂陵旁边的一块墓碑,还有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的为人品质以及他传奇般的人生。


另:卫青墓位于陕西省兴安市西安方向的茂陵旁边,茂陵周围亦有霍去病墓、李夫人墓等。但霍、李墓已开设成景点,游人纷纷前来参观,热闹非凡;而卫青墓这边却令人心碎:不但碑上有乱涂乱画痕迹,且周围荒草丛生,无人整修,凄凉不堪……但我想,起码今后去祭拜的人们都怀有一颗虔诚的心,于是我们祈祷,卫大将军,享受一份真正的安宁……

09-08-14 |

评论读取中....

  • 83684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