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小米黎万强:互联网模式一旦起来就赚大钱

小米黎万强:互联网模式一旦起来就赚大钱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4-17 09:54 编辑: 网络 查看:

除了“互联网思维”,小米的成功还依赖什么?是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可以复制小米的成功精髓?雷军把最多的时间用在哪里?读完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小米冲击千亿量级的一个不为人知的“法宝”。

口述:小米公司副总裁,联合创始人黎万强

小米的成功精髓是可以复制的

问:小米现在出了会米,也出了各种各样的其他的设备盒子、路由器,小米品牌的最终定位是什么?内涵呢?针对什么样的客户群?

黎万强:一开始做的是互联网手机,以后就慢慢往智能家居去走,所以大家看到了我们的盒子电视,实际上,(这些)都是互联网消费电子。原来互联网的策略里面就是手机、电视和路由器,是我们最核心的三个产品。这三个产品之后,我们在整个外围还会类似(推)移动电源,未来应该会有30到50家这样的公司,都是小米作为生态链的企业去投资或者合作的。

基本上我们比较偏互联网的年轻客户群,在做销售渠道方面,我们今天大概有60%、70%的货都是从互联网上走掉的,我们的人群跟今天互联网社区里面活跃的人群是很吻合的。

问:小米的模式有没有行业限制?是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可以复制小米的几个精髓?

黎万强:我觉得小米的成功,最根本有一个思想是雷总提出的,就是互联网思想,专注、极致、口碑、快。这个思想对我们很多的事情都是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的,我不能说一定会成功,但对做企业来讲,它是具有普世的价值。今天,在互联网世界里,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以前都说信息不对称部队称,今天已经很透明了,这种时候你发现所有的产品,其实都是可以靠口碑来传播的。

口碑传播的时候,就要求专心做产品,要把产品做的非常好。另外,从互联网的打法来讲,节奏很快,快速迭代。大家发现雷总提到的互联网思想,其实口碑是最根本的,快、专注、极致是做产品的一套思维,所以我认为这个思维很值得很多企业都还好好地思考和借鉴的。

在以往的企业,大家也会提到专注、极致,以前传统企业的专注、极致与快是违背,日本的寿司之神慢工出细活儿,但是到今天来讲,发现所有的互联网的专注、极致,需要去快速迭代,不要关起门来做,其实关起门来做,偏离了用户真正所需要的东西,这和传统有一些不一样。

以前,传统企业在讲究口碑传播的时候,它的威力没有像今天这么大。今天,整个社交化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口碑放大器,瞬间可能在一个小时内,就有上百万、上千万人知道,所以我觉得这个思想很重要。

小米的另外一个成功,来源于参与感。我们跟用户做朋友,让用户能够参与到产品的研发、销售的决策,在整个流程里,让他有一种参与感。因为很多年轻的用户,他们对品牌很在意,他们消费的不单纯是一个功能,他们消费的是一种参与感:我参与其中,我能够说出我的意见,你能尊重我,并且我的意见能得到相应的体现,我会觉得这个产品我参与了,我会很乐意推荐它,我也能够跟着他一起成长,这个感觉很重要。

所以我觉得小米成功的原因,一个是互联网思想,一个是参与感,这两个应该都是对其他企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的。

口碑运营团队这样做事情

问:刚才说到口碑是根本,小米的口碑运营团队,具体是怎样运作这个事情的?

黎万强:小米目前大概有6个部门,最早的时候是做MIUI、做软件的。然后接着我们做了米聊,是一个通信工具,也包括云端的服务。第三个是小米手机硬件,第四个是小米电视,第五个是小米网,小米网有三个职能:市场营销、电商运营、售后服务,所以小米网是一个平台性的业务部门。第六个是我们今年刚刚成立的互娱部门,它的核心就是以游戏为运营的这样一个部门。

市场运营活动是在小米网这个体系下完成的,小米网是市场营销类别的部门,整个是以策划为驱动的。我们有一个策划部,它类似于4A公司创意部门,所有的事件营销、发布会,都是以这个部门的创意来驱动的。

这个创意在策划部门定了以后,与它搭档配合的是品牌市场部,品牌主要就是公关的传播,接着我们有社会化媒体部,就是微博、(qq)空间、微信这样的运营团队。第三个部门跟他配合的就是论坛,论坛也是我们很特殊的一个部门。这三个部门配合,一起做事件营销的一些相应工作和传播。

品牌市场部大家都会有,但在小米,社会化媒体和论坛组大概有80人,社会化媒体组近50人,这在别的公司是很少见的,很多公司往往都把这样的业务外包出去。所以很多时候,今天的小米,如果从整个运营和市场来看,我们内部应该不亚于有两三个广告公司。

尽全力找到最好的人

问:很多公司创业初期都有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刻,你们怎么把它迈过去?雷总曾说过,他不喜欢大公司,不想把公司搞得很大,但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未来会非常大、人会非常多,这是不是跟你们的初衷发生变化了?

黎万强:小米在过往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槛。刚开始,我们要做最顶尖的智能手机,发现供应链就是一个槛儿,发现甲方乙方都是颠倒的,不是说你拿了钱,土财主一样过去大家就卖给你,因为最顶尖的元器件就那几家,往往都是供不应求,所以第一个阶段、要取得类似的顶级供应商,像高通、夏普,其实是花了很大精力的。

我们在面对销售的时候,要从去年的2000万台,增长到今年的6000、7000万台,生产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包括在刚开始销售的时候,大家对品牌的信念也是一个挑战,怎么把品牌的品质感传达出去,每一阶段小米都面临不一样的挑战。

但我认为这些挑战都是可以过去的,从过往来讲,我们最大的一个担心,到今天都在时刻警戒的,是一定要尽全力找到最好的人,把这些人的积极性能够融合好、发挥好,这是小米从成立的第一天到今天的最大挑战。

黎万强:说到规模、管理、结构等问题,今天我们大概将近6000人,随着规模的增长,会到7000、8000甚至上万人,但是雷总表达的想法是说,我们团队都应该是有创业团队这种心态和架构。

我们怎么样去保证这个事情?第一步,从招人来讲,我们不希望招的人是很职业的,他不但专业能力很强,他真的是想做点事。面对一些特殊人才,我们会故意给他一些刁难,是不是真的想好了来小米,不单纯是为了赚回报,而是真的觉得这个平台、这个事业很好。所以对人这一关来讲,我们是最重视的,要找到有创业想法和心态的人。

第二步,小米没有KPI,在研发体系没有更多的要求,在未来也是会坚持的,虽然在业务体系上,有些销售体系要对外打交道,有可能给他一个总监的title,但在研发里面我们是不准备这样做的。我们都认为,应该找到那些很牛的、很能干的人,他很乐意享受在一线做事情,不是想做管理,这时候小米就算从1000人到5000人、6000人,我们的小组(依然是)很碎片化。比如说MIUI的开发,今天有400人,很快到500人的规模,但他们每一个小组的单元都很小,都三四人,他们很能干、经验很丰富,往往一个好的工程师,顶外面的10、20人的,所以只要这种小的单元结构存在,不管是他到了1万人,我们都是这样的结构。
这里面的原点很重要,如果你找到的人,他本身所追求的东西都是一些很职业化的升值,或者说就是短期的回报,那他也可能在小米待不下去。
用户在哪里活跃,我们就到哪里去

问:小米下一步也要涉足智能家居、智能生活领域,前一段时间谷歌32亿收购智能家居公司,小米也要做这样类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