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历史虚无主义颠倒对历史人物的是非评价

历史虚无主义颠倒对历史人物的是非评价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2-15 23:5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所谓“历史人物”,通常是指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推动或阻碍作用的人。评价历史人物,应秉持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以他们的历史行为和社会行为为根本,在具体的历史坐标中定位,衡量其所作所为是否顺应了时代大势,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但历史虚无主义目前在我国的突出表现之一则是颠倒是非、对历史人物“重新评价”。

一、片面取材,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才能够把历史现象个别性、独特性的研究与历史规律性的思想统一起来。

历史虚无主义颠覆前人的历史结论,盲目和错误地使用逆向推理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颠覆式的重新解读,边缘化、否定甚至抹黑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历史人物,却对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及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加以美化,歌功颂德,把他们放在历史舞台的中心。他们既解构历史又重构历史,把已被颠倒过来的历史再颠倒回去,混淆是非。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鸦片战争以来追求进步的各类历史人物,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鲁迅等,都难逃被贬低、丑化的命运。有人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是西方中世纪式的黑暗神权政治,是历史的反动与倒退;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的乱臣贼子”,是阻碍历史发展的罪人;鲁迅是“虚无主义者”,“是超阶级党派的”,“并不关心政治、革命”。另外,一些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所攻击的重点,其中尤以毛泽东为最。比如,有人就中伤毛泽东,称其主要问题不在于晚年的错误,而在于选择社会主义革命延误中国现代民主进程,得罪美国更非明智之举。还有人怀疑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挖掘”毛泽东的“绯闻秘史”,将毛泽东丑化的一无是处。与上述贬抑反帝反封建诸人相反,近年来一些论者对慈禧、李鸿章、荣禄等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进行“去阶级化”而加以颂扬。如近年来发表的一些文章便将慈禧说成是晚清近代化的最高拍板人,称“慈禧是一位极力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英明太后”,“近代中国所以衰败,恰恰在于人们未能在她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即实现其理想与主张,中国近代化因此被延误了”。再如,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一改过去历史教科书中昏庸无能的“卖国贼”形象,而变为“忍辱负重”、“耿介善良”、“开明进步”并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忠臣”。

取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无中生有,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和颠覆历史的惯用手法。当然,翻案文章历来都有人做,翻案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主要看它是否合乎历史的真实。西子湖畔岳飞坟前的一副名联:“忠奸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辨伪真”,做的就是翻案文章,翻风波亭千古奇冤的案。史评自有人心在。扶正压邪,涤浊扬清,扬我民族之浩然正气,这是一个正直的史学工作者和有识之士应有的史识良知。今天如果再有人要翻岳飞这个民族英雄的历史铁案,忠佞颠倒,指鹿为马,一定会被视为荒唐与可笑。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人物评价方面的登峰造极之作是公然为汉奸人物进行翻案。比如,有人就直言“爱囯应该一致,方式不必求同,抗日论也好,和平论也好,都是爱国心的表现,都是以不同的形式热爱国家”。以这种“新理念”、“新认识”为指导,某些论者将汪精卫的形象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把汪精卫的附逆说成了以身殉国的壮举,“汪氏是一个很痛苦的爱国者”,“汪先生创导和平运动,赤手收回沦陷区,如今完壁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精卫忍辱负重保护中国文明”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即中国不亡于日本则亡于苏联,汪精卫虽然投降日本却未背叛汉文化”。更甚而言之“汉奸们何尝不是由一些道德、智谋、气力诸方面都优秀的中国人组成的”。如此明目张胆,不惜歪曲捏造事实,为汉奸的罪行进行辨白粉饰!当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多数是属于学术讨论的问题,矫正过去存在的对历史评价过于简单化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用颠倒事实的办法一褒一贬,这难道仅仅用“史事如烟”、见仁见智能够解释的吗?

列宁曾经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是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会是多面的甚至是多彩的,重要的是要在他活动的总和中确定它的主要方面,如果胡乱抽出一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任何实例都有可能被找出来,任何历史也就都可以被改写。

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在方法上的片面性,并不完全是一种随意性,而是有他们明确的取舍标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虚无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历史的进步人物,而对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者,则加以美化,做翻案文章。这就是他们“重写历史”的实质。历史虚无主义者用一些片面的材料,就很轻易地做出结论,轻易地推翻过去的判断,并把它当成“创新成果”塞给读者,这对于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是很有迷惑作用的。

二、评价历史人物,以抽象人性取代阶级性和社会性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普遍公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但历史虚无主义在分析历史人物时只讲抽象的人性,不讲阶级性和社会性。他们以人性化为由,以“客观”、“公正”的面貌出现,崇尚“坏人不坏”、“好人不好”的模式,编排历史情节,对历史进行随心所欲的涂抹、剪裁和虚构,为历史上已有定论的叛徒、反动统治人物评功摆好,这些显然是对历史的颠倒和虚构。他们要求按照人性论的原则治史,否则就是“脸谱化”、“扣帽子”。

当然,任何一位历史人物都有他自己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但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区分主流和支流、公德与私德、小人性与大人性。历史上有一些人物,公德很好,私德也许并不完美。另有一些人,私德有可取之处,但公德却有很大问题。一个残暴凶狠、逆历史潮流而动,对国家和民族犯下严重罪行的人,对待父母、妻子、子女却又温情无限,这样的情况并非不可能存在。然而,作为“历史人物”,我们不能根据家庭私德,来遮掩、开脱他的历史行为上的罪过,进而博取读者对其公德方面重大缺失的同情。比如某著名汉奸,如果仅从家庭私德的角度去衡量,或也有常人所具有的家庭亲情,甚至不失为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伴侣。但是,必须明确一点,汉奸之为汉奸,不是因为家庭私德,而恰恰是因为这些人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反动作用。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历史人物的小的人性不能被无限放大,并最终替代了人物大的反历史、反人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