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5)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5)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5-08 16:27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强调地利不足恃。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9.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

11.君子“战必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根本原因使什么?【①凭借施行仁政,人民支持拥护他的前提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②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

12.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2.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13.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

14.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

15.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事理,辨是非。】

16.《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像上文说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

4.一段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先列举事实,再从事实中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

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练)】

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所行不顺,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10.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1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

13.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14.本文重点论述了什么?【生于忧患。】

15.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练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16.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裕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这一观点不正确。越是生活条件优裕,越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优裕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即使优裕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

《鱼我所欲也》与运用

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