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年,山阳县色河人,字椿圃。一生务农,喜读书,通晓大义。他勤于耕耘,俭于治家,重于积累,乐于助人。每到年关,总要挤出些钱物来接济贫穷乡邻,而且不让人知晓,惟恐伤人自尊心,清道光十五年(1835),县境发生饥荒,他公开捐粮三十石,交知县赈济,私下又悄悄发放十五石,供给那些生活困难的人。有人知道后问他,他便说是借给的,或说是过去借了人家的,从来不说是发放的。县令陆铨闻知此事,感动不已,特赠一块木匾,额书“善有余庆”。(陕西山阳县志)
张上采(1860-1923),字耕云,山阳县黄土包寨子沟人。幼年丧父,由母教养成人,潜心苦学,光绪七年(1881)县试第一。后因厌弃八股,无意功名,遂以陶渊明为楷,寄情山水之中。其在家务农养蚕,饮酒莳花,著有《野谈遣兴》诗集。其教子有方,长子光烈举孝廉方正,民国初年被选为省参议员。幼子光易于民国六年(1917)留学日本,于东京大学经济科毕业。其倡导女子上学,反对缠足陋习,山沟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当时军阀割据,横征暴敛,土匪蜂起,民不聊生,上采愤世嫉俗,精神失常,于民国十二年投门前水池自尽。(山阳县志)
张智仁(1883-1937),山阳县小河口瓦沟口人,农民,忠厚老诚。民国二十四年(1935)二月初,红二十五军来到小河口,发动群众,开展民主革命。张智仁协助军队,积极动员青年参军,并把长子张永成和次子张永发送去参军。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赠其一块木匾,上书“工农专政”四字。是年五月,红二十五军攻打山阳县城时,张智仁组织群众抬担架,救伤员,抢运物资。在袁家沟口攻打唐嗣桐旅的伏击战中,父子三人投入战斗,长子永成在战斗中牺牲。红军主力北上后,瓦沟恶霸阎济仁反攻倒算,残害革命群众。智仁带领游击队,杀死阎济仁,除了一害。民国二十六年(1937)正月初二晚,张智仁回瓦沟侦探情况,被当地保长张善恩捕捉,同捕的还有十四岁的小儿子张南方。敌人严刑酷打张氏父子,要其认罪悔过。智仁振振有词,揭露敌人罪行。张善恩恼羞成怒,杀害张智仁、张南方。智仁殉职不久,其次子张永发以作战英勇,升为连长。后在一次大战中,壮烈牺牲。张家父子四人为革命献身的事迹广为传颂,时人誉为“满门忠烈”。(陕西山阳县志)
张允中(1875-1953),字精一,子洲县马岔村人。允中思维敏捷,博闻强记,17岁中秀才,在家乡私塾教授学徒,工于书法,并喜好吟诗作对,教育有方,很受乡人尊敬。允中恬淡为乐,不趋荣利。他说:“人人爱显地,显地即险地。”以茅屋淡饭,痴子丑妻为满足。一年米脂县官请他作官,他以“不爱高官显宦,不爱千粮万石,不爱金银满贯,不爱牛羊满山,不爱绫罗绸缎”作答,并书贴于村头表其心志。允中仗义执言,邪恶势力多畏之,民国初年境内土匪甚多。马岔村派人到镇靖偷炮,不巧人被官方扣留拷打,村人仰请张先生到镇靖向官说情。先生一去,官方不由分说地将其捆绑起来准备斩首。此时先生口占一诗曰:“白发老母哭灵前,红粉佳人挂纸钱,待到明年清明节,一声儿呀一声天。”官方一听此人出口成章,不可轻杀,当即松绑请坐相谈,最后达成协议,由马岔村出钱,赎回扣留之人。1927年马文瑞领导冯渠小学学生闹学潮,遭到当地团总无理阻挠和责难,先生为学生伸张正义,严斥地方团总的无理行径。1940年3月何绍南保安2中队、8中队盘踞马岔寨子,先生受八路军派遣,冒枪林弹雨到寨中劝降,获得成功。张先生对新政权向来赞颂,他常用古训向村人讲,共产党的起势和成功,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并多次作诗赞颂新政权。先生潜心教育终生,诸生为表彰先生的教育之德,在马岔村口立了石碑一通。(陕西子洲县志)
张道源(1889-1949),名浚川,字道源,子洲县马岔村人,其父张辅清,清末廪生。道源为人豁达大度,重义疏财,是本县较有影响向的开明士绅。曾在国民党何绍南部下任保安队长,后又在韩子佩部下任团副。他与韩是把兄弟,关系甚密,但看不惯韩之飞扬跋扈,毅然辞职归家,任子洲县第一届参议会参议员。1949年春,道源在西安闲居。夏天,华阴县大部分地区已获解放,唯有华山被国民党旅长韩子佩以险据守。张道源自告奋勇向西安军管处要求上华山劝降韩子佩。当道源只身来到华山脚下时,韩子佩正好接到胡宗南给他来的电报,要他据险坚守,并给韩许愿升官。并邀集部下传达电令,吃喝欢庆,山下电话报告:“张道源要求面见韩旅长有要事商谈。”韩接电话后,知道张道源上山来一定是劝他投降。韩害怕军心动摇,遂传话山下不予接见,并暗示将道源处死。驻守山口的关营长假意将道源带上北峰,杀害后丢入华山峡谷。(一说关原来和道源有私仇,见道源上门求见,就没有通知韩子佩,便将张道源引上北峰推入峡谷。)。道源有三子,次子孝慈,聪慧多智,好刚使气,酷似其父大度。少年时即参加革命,在西南空军司令部任职,1951年因公乘飞机在九顶山失事殉难。(陕西子洲县志)
张瑚树,子洲县老君殿镇张家坪村人。清光绪甲午科解元。曾主讲于雕山、笔峰书院。勤于教诲,博览群书,对家贫好学者多能免费教授或资学助读,诸生钦敬。(陕西子洲州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