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林(1914-1981),学名克勤,富平县流曲镇盖村人。1937年12月在西安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地下党小组长、联络员、支部委员、支部书记,陕甘边区新宁县委干事、统战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淳耀县委统战部部长,渭北工委书记,富平县委副书记。建国后,曾任中共镇安县委书记,商洛地委研究室主任、组织部部长,陕西省委组织部党员管理处处长,铜川矿区党委第一书记,铜川市委书记,省交通运输指挥办公室主任,省公路运输管理局党委书记,省交通厅副厅长,省交通厅顾问。(陕西富平县志)
张俊胜(1915-1937),吴堡县后山村人,从小劳动,体壮力大,秉性刚强。1933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共产党,走村串户宣传革命,发动群众参加红军。1934年,参加陕北红军游击队第四支队,先后参加过慕家塬、猪头山、尚家塬、红山庙、大王庙等多次战斗,立功数次。1935年,红军四支队改编为战斗团,俊胜任连长。1936年调红军独立团任营长。同年秋,国民党重兵“围剿”吴堡,红军被打散,俊胜受组织委托,去国民党吴堡县保安队搞反正活动。1937年8月,吴堡“黑军暴动”前夕,张积极活动,策动国民党保安队起义,保证暴动成功。“黑军暴动”后,于寇家塌村休整时,国民党保安队的顽固派郭兴盛,带保安队来寇家塌“投诚”,“黑军”人员欢迎时,郭兴盛、呼定保等突然开枪射击,当场打死7人,张俊胜即其中之一,光荣牺牲,年22岁。(吴堡县志)
张
易,字伸俦,元皇庆二年(1313)进士,原籍山西太原。官至枢密副使,知秘书监,兼太史院司天监事。因谋诛奸相阿合马,事败出逃。从明代《张澍墓志铭》知,澍为易之后世孙,吴堡旧城人。始而推知,张易出逃至本县旧城隐居。(据《中国人名大辞典》939页、清道光《吴堡县志》)(吴堡县志)
张
澍(1475-?),字润之,别号静庵。明成化十一年(1475),七月一日生,吴堡县旧城人,系元张易之后世孙。9岁入痒,13岁补增生,18岁补廪。正德丙子年(1516)入贡太学,嘉靖四年(1525)任山西泽州州判6年。捐资赈饥民。亲入乡里,济民勤农,保证生活,乡民称颂。六年(1527)青阳山叛乱,从征任督粮官,擒贼5名,封从仕郎。后任壶关知县4年。因有忌其为官不阿,谋害于道,公弃官归籍。(据清道光本《吴堡县志》、明《静庵公墓志铭》)(吴堡县志)
张
绮(1479-1554),字文锦,号青峰,吴堡县三脑舍窠村(今张家墕村)人。从小好学,学识渊博,入贡后,任大名府通判(六品),秉公视政。嘉靖二十年(1550)任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知州,封奉直大夫。讲乡约,教纺织,勤农艺,开渠坝,造就学校。生性好友,仗义助人,视政廉正,受人拥戴。(据清道光本《吴堡县志》、明《奉直大夫云南昆阳州知州青峰张公墓志铭》、云南《昆阳州志》)(吴堡县志)
张天恩(1910-1969),吴堡县张家墕村人。他能歌善舞,是陕北著名的民间艺人。青少年时期,他赶牲灵走三边、下柳林,为边区驮盐、送炭,沿路的山山水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编唱了许多民歌。如《赶牲灵》、《跑旱船》、《白面馍馍虱点点》、《十劝劝的人儿》等。特别是《赶牲灵》誉为中国民歌之首。
张天恩也是秧歌能手。一年春节演唱时,有人传话他母亲病故,他说闹完再说。他扮演的蛮婆,吸收了戏剧丑旦的表演艺术,独树一帜,通过眼神和动作,把蛮婆狠毒、刻薄、蛮横的刁性,表演得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止。
张天恩也是快板高手。宋家川至军渡黄河公路大桥修建时,他去柳林赶牲灵,归来时刚盖好的黄河公路大桥面上还盖着草垫,警察堵住了午多赶牲灵人。这时,张天恩赶到桥头,同行人都说,看老张有何办法,不然,不得过去。老张跳下车,打起快板,大讲架桥方便群众,利民利国,说得在场的领导、工作人员,个个眉开眼笑,给了他们方便。张天恩曾于1955年随陕北民间艺术团到北京演出,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首长的接见,国家文化部授予他“民间文艺的天才”的称号,作曲家吕骥称他为“民歌大师”。(吴堡县志)
张参林(1904-1955),原名张德胜,河南民权县王桥乡张楼村人。家庭贫农,自幼种田,17岁起在商邱私人饭馆沓学徒2年。19岁入国民党东北军当兵,次年离队到安徽当学徒工。1925年,于江西军阀吴佩孚部当兵。1927年,吴佩孚部被国民革命军打败,张返回河南参加了冯玉祥部。1930年冯军在山西与军阀作战失利,张又返家务农1年。1931年到陕西国民革命军高桂滋部当兵,后升班长。1934年,高桂滋部调驻陕北吴堡围剿工农红军,他随军驻慕家塬数月,他认清工农红军才是穷人的军队,便和老杨暗地活动士兵反正。1935年2月9日(农历正月初六)张、杨领导14个战士,带一挺轻机枪,12枝步枪哗变,打死排长梁正川,连夜找到吴堡红军四支队,光荣地参加了工农红军。张德胜和老杨在慕家塬反正后,对国民党军震动很大,军心混乱,士气不振,官兵互相猜疑。对吴堡的土地革命斗争,则起了莫大的鼓舞作用。是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十五),他参加攻打慕家塬国民党军的战斗。4月,红山庙战斗中,任红军班长英勇奋战,受到四支队领导和县军事部长慕生忠的大会表扬。接着又参加了大王庙、尚家塬等战斗,张、杨的英勇事迹传遍全县。
1935年,红军四支队转战清涧,张提任分队长。到延川县,四支队编入陕北红军26军,于安塞县李家塌与国民党军激战,张受到军长刘志丹的大会表扬。秋季红26军转战到横山、靖边,于靖边宁条梁激战后,受到刘志丹军长的物质奖励,并提升为连长。1936年,张到红军大学学习1年。1937年分配到红军29军任教导队长、团长。国共两党合作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张调八路军120师718团任连长、指导员等职。1939年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年。1940年分配到晋绥边区101师35团任营长,开赴山西前线,对日作战。1944年,调任晋绥分区供给部“益生号”经理,搞大生产1年。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该部开赴绥远,张任18师营长,一直战斗至全国解放。1950年11月转业地方,调西北检察署任总务科长。1952年5月,调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局招待所任所长,后调西北森工管理局监察室任主任。1954年调中央林业部监察司任监察员。1955年10月,病逝于北京,葬八宝山。终年51岁。(吴堡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