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蒋经国在随父离开大陆前,曾最后一次来到毛氏墓前,依依不舍。蒋经国曾写过一本书,小标题分别是《鲜红的血》、《哭王继春》、《悼周崇文》和《永远不要挂起日旗来》,篇篇有血有泪。对于母亲的怀念,顾及到继母宋美龄的颜面,蒋经国只把感情记在日记中,私下抒发怀念之感。
几十年过去了,小盘山摩诃殿已成为溪口中学。毛福梅墓前高达
蒋孝严在毛氏墓前
丈余的墓碑上,题有:“显妣毛太君之墓”,上款着“男经国敬立”,下款为“丁亥十月吴敬恒拜题”,依然完好。前来这里的人们,尤其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和其亲属后人,或是研究蒋氏家族的学者以及对此感兴趣的旅游观光者,逐年增多,这里成为溪口50多个旅游新景点之一。文革中,蒋氏生母的墓被上海的大学生领导的宁波中学生掘开,其遗骸和墓碑都被丢进了树林。
中山陵旁的民国名人墓葬(四)
文 / 祥子
韩 恢 墓
在中山陵园卫岗半山坡处,坐落着韩恢墓。
韩恢(年参加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回南京。不久响应武昌起义攻打南京,失败后退守镇江。年10月在上海被捕,随即解往南京。11月1日在南京小营遇害。后孙中山下令追赠为陆军上将。
1928年1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在第一公园烈士祠内,举行了韩恢殉国六周年纪念大会。韩恢遗骸从小营迁葬于此。
韩恢墓坐南朝北,牌坊是一座单门冲天式青石建筑,额坊横刻于右任手书“烈士韩恢墓道”六字。两侧立柱上原镌刻着于右任题书的挽联:“杀身以成仁志在党国,荣封建华表永慰英灵。” 穿过牌坊,原有一条长约80米,宽约2米的墓道。墓道尽头便是墓冢,墓冢建于石砌的高台上,呈圆形,底边周围是一圈石块砌成的挡土墙,周围松柏环绕。墓南20米处还立有青石碑一块,楷书阴刻“复炎山”三字。
“文化大革命”中,韩恢墓冢荒废。墓牌坊被推倒,断成数截,上面的石刻文字被铲去。1985年,宁杭公路卫岗段拓宽,又占去一部分墓园,以致1988年修复韩恢墓时,已无法按原貌恢复墓园和墓道,只能因地制宜,加以重修。
修复后的韩墓惟一的原物是青石牌坊,断裂的石柱重新接好,仍竖立于原来的位置上。于右任手书的“烈士韩恢墓道”重新刻于横额上,但于右任书写的挽联已无法找到原样墨迹,只得请书法家刘浚川先生照原文书写,再刻于石柱。
范 鸿 仙 墓
在钟山东麓马群附近,有范鸿仙及夫人李真如的合葬墓。
范鸿仙(1882~1914),名光启,字鸿仙,安徽合肥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与章炳麟、宋教仁、陈其美、于右任等往来密切。与于右任先后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分别担任报社主编、社长、总理等职。1911年参与创建上海同盟会中部总部,任总部评议员和安徽分部主持人。武昌起义后,赴皖、沪、苏各地参与光复。1912年在皖北组织铁血军,自任总司令。得知南北议和后极力反对,指出袁世凯一旦得势,国家不安,共和将危如累卵。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范鸿仙从上海回到安徽芜湖,发动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遭袁通缉,逃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范鸿仙参与筹建。不久,奉孙中山之命回上海发动反袁军事斗争,为上海镇守使郑汝成侦知,于9月20日被刺杀于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