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鸿仙遇刺后,孙中山电召范鸿仙夫人李真如到日本,亲予抚恤慰问,答应“待革命成功后,定将为鸿仙举行国葬。”1928年7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决定将范鸿仙附葬于中山陵园内,组成范鸿仙先生葬事筹备处。1935年3月21日,国民政府追赠范鸿仙为陆军上将。1936年2月19日,国民政府为范鸿仙举行国葬后,移至陵园安葬。
范鸿仙墓原来规模很大,有牌坊、祭堂、碑亭、石阶、墓包等。抗战中,祭堂被毁。“文化大革命”中,墓遭到彻底破坏。1972年lO月21日,国务院指示修复范鸿仙墓,江苏省随即着手修复,并将范夫人、老同盟会员李真如的遗骨由汤山运来合葬。修复后的范墓仅存一座长方形水泥墓包,墓前的石碑上书“范鸿仙先生之墓”,下首一行“夫人李真如于1973年4月合葬于此
戴笠墓之谜:1951年到底有没有给挖掘掉?
来源:奇酷
当年的戴笠墓地,戴雨农将军之墓出自吴稚晖的手笔,背面有章士钊题写的墓志铭。
前一阵子南京的报纸上说“找到戴笠的墓地了”,中山陵园管理部门表态说要做一些修整,尽早对游人开放。而为此引起的争议也很多,有人奋笔疾书,表明“戴笠墓不修也罢”云云,原因嘛,自然是因为戴笠“血债累累”。
其实戴笠墓不存在找到或找不到,它始终就在那里,只是几十年来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已。况且,那些遗迹也早已称不上是“墓”,只剩下断裂的石碑等一片狼藉。
我一直很反感为了显示革命而掘人坟墓的恶行,这种行径竟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实在匪夷所思。从皇帝到军人到政客,多少历史遗迹遭到无情的毁灭,让人为之扼腕。
南京的历史遗迹很多,有空我会逐一写来,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之处,49年南京易手,原国民政府的很多建筑被接受,而这种接受是准确和对等的。例如,黄埔路上的国民政府国防部变成了南京军区司令部;洪公祠一号的军统局本部,转变成南京市公安局及国安局;宁海路的军统看守所转为南京市公安局宁海路看守所;老虎桥监狱依旧是监狱,只是把里面的犯人换了一下。在这些准确无误的转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呢?
幸好坟墓是没办法转换的,你总不能把死人扔掉自己躺进去吧(实际上也有,张灵甫在淮阴的墓地就是一个好例子,这个以后再说)。既然没有利用价值,干脆一毁了之,戴笠墓地即在此列。
按照当年军统局本部总务处长沈醉的说法:戴笠的墓穴修建极为坚固,为防止破坏,他特地安排把水泥渣混入墓穴,除非把整个墓连根炸掉,否则根本没办法掘开。沈醉回忆说,当年国府军情危机,曾想过要把戴笠墓迁至台湾,后来就是因为开掘难度比较大,担心损坏到棺木,于是作罢。
堂堂国民政府,被一个小小的墓地难倒,而这个墓地到了新中国的1951年却被十来个民工轻松解决,党国啊党国,你这么苯,你不灭亡谁灭亡呢?
但就是这个51年的掘墓,使得沈醉情深意切的回忆录出现了问题。在沈醉的书中,他提起1964年3月政府组织他们这些“特赦战犯”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到了南京参观时必定要去中山陵灵谷寺等处。沈醉回忆说,他借口累了,没有随大家攀登灵谷塔,而是悄悄绕到一边的老上司戴笠的墓地,随去的还有溥仪,他骗溥仪说去看“志公殿”,溥仪傻乎乎地问“是不是志公说法,顽石点头的那个志公”,结果就去了。溥仪在志公殿呆看的时候,沈醉却跑在一旁看戴笠的墓地,他惊讶于戴笠墓地的完好无损(据沈醉说只是墓碑不在了),他感慨共产党人的宽宏大度。等溥仪过来问清是戴笠墓后,一把拉着沈醉就走,还连呼“你还敢来看他的墓,被人发现了不得了”。
沈醉的这个回忆也害了我,按照他的说法,戴笠墓就在志公殿旁边,我曾经和joicy到过志公殿,也看见了门前的飞来剪,找寻戴笠墓却一无所获,憾然而归。实际上,戴笠墓地应该走到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旁边去找寻,近在咫尺,却失之交臂。
沈醉的回忆录全集里面,提到这次探访戴笠墓地,总共有两次,时间都写的是1964年,不存在笔误或记忆错乱。但根据中山陵园相关人员的回忆,戴笠墓地确实是1951年被挖掘掉的,不仅仅是把墓碑放倒打断,把字凿去,而是把整个墓穴挖空。戴笠墓穴打开后,里面的红漆楠木棺材也被损坏,据说被农民拿回家箍马桶还是其他什么了,而棺木中的戴笠遗骨等物,被抛至墓地前的小池塘里化为乌有。
所以,明明被彻底挖掘的墓穴,到了1964年沈醉竟然还能看到“完好无损”,实在稀奇。我个人分析可能性如下:
一是沈醉在说谎,这是最理所应当的答案。但仔细读沈醉的回忆录,似乎沈醉没必要在这无关大局的地方编造一个谎言来达到什么目的,根本解释不通,况且沈醉回忆录四卷本的出版,已经是文革之后,政治风气大不相同,应该不存在“被迫”或“表现”这一说。
二是沈醉没有说谎,戴笠墓没有在1952年或之前被挖掘。这也说不通,因为1951年的挖掘行动,不仅有许多人的回忆,还有准确的参与人姓名,墓穴里的准确遗物等等,不太可能作假,和第一条一样,这种作假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