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质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都给书法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载体、平台和空间,但同时也带来许多限制和缺失。纸质传播的好处是保持了书法文本(艺术符号)的独一性、真实性和感知性,而它的缺点是传播速度慢、范围窄,再加上纸质媒介的易损性,容易造成传播的中断。历史上的书法作品能流传至今者可谓凤毛麟角,许多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了。即使留下来的,大多也是临摹本或石刻本。印刷传播弥补了纸质传播的不足与局限,使书法实现了人际传播向大众传播的飞跃,但同时带来了它的缺失:印刷媒介无限量的复制,使书法作品失去了它的唯一性和敬畏感;印刷过程中的放大、缩小、损耗,改变了书法作品原有的真实面貌,降低了它的质量和观赏效果;当今出现的仿真印刷,又会造成以假乱真现象,影响到原有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电子媒介时代,传播载体与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质量全面提升,传播的时空障碍被清除,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实现了艺术传播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极大地缩短了艺术作品与公众之间的时空距离。这给书法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对书法传播的生态体系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使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是把“书写”变成了“输入”。无论是写字还是书法,无论是毛笔还是硬笔,都是“手写”的,书写是书法的前提和基础,但电脑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可以直接输入和传输文字符号,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书法的前提和基础,有可能弱化人们的书写能力和受众的欣赏水平,进而弱化书法的普及性和“群众基础”。
其次是把“创作”变成了“制作”。书法是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每件作品都具有独创性和随机性,而电脑技术不仅可以将原作复制,还可以修改、增删,甚至可把众多书法名家写的字建成字库,进行任意的组合,“制作”出一件又一件“完美”的书法作品,从而造成书法作品的假象、泛滥及碎片化。
再次是把“实物”变成了“虚拟”。承载在纸质媒介和印刷媒介上的书法作品,是可触摸、可移动的实物形态的艺术品,而电脑里的书法作品可望而不可及,是虚的影像符号和电子文本,且随时可能彻底丢失。
回归与创新
传播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书法艺术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对此,我们既不能对书法艺术的现状与未来欢呼雀跃、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悲观、坐以待毙,而应当面对现实、积极应对,努力重构书法艺术的传播生态体系。
重构显然不是复建,不是走老路,而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重构当然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应索本求源、传承发展。成中英在《论中西哲学精神》中指出:“由哲学思想回观哲学史,透视整体与部分的关联,就产生了两项运动:一方面是回归原点;一方面是走向未来。”因此笔者思考,欲重构书法传播生态体系,必须坚持回归与创新、守本与借鉴并举的原则,有必要采取如下的对应措施:
1、回归书法作品的艺术媒介,坚守原创性。书法的艺术媒介包括物理层面的笔墨纸张、符号层面的形体线条,这是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构成,离开这些就不是书法,因而不能抛开书法原有的艺术媒介去搞所谓的创新,而应首先着力在笔墨纸张和造型线条的质量上下功夫、求提高。为此,我们一方面继承和挖掘精湛优质的传统制作工艺,并合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笔墨纸张的质量,增加其品种、规格,为书法提供更好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打牢书法的基本功,提高书法的水平。书法不能搞速成、走捷径,还是要象古人那样勤学苦练,提高书法的艺术功力和艺术修养。在电脑普及的今天,更要重视书法的普及教育和严格的基础训练,使中华民族这一传统艺术得到传承和弘扬,并在普及过程中,提高当今书法水准,涌现出代表时代水平的书法原创佳作。
2、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拓展书法艺术的新时空。在坚守和提高书法原创作品水平的同时,也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的优势。大众传媒非凡的话语权力和力量,电子传媒的发展强势和传播优势,以及视听传播方式的功能性特征,使书法不能不倚重并理性地看待大众传媒,把大众传媒视为重要而宝贵的传播资源加以利用。利用不是滥用,而是有选择地、有节制地把书法作为审美内容资源提供给电子、网络等新兴大众媒体,与之建立良性互动,使之为书法艺术的传播发挥具有积极意义的作用。拙见以为,可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拍摄书法的电视专题片,形象、生动、多视角地展示书法艺术。如《一代风骚》电视片,把毛主席的书法用电视综合艺术手段表现出来,播出效果颇佳;二是制作高质量的书法音像制品,传授书法知识,传播书法作品,如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利明书法教程》,颇受书法爱好者欢迎;三是开办电视书法栏目和频道,如中央电视台开办的书画频道;四是开设书法网站,主办网上书法展。如江苏省文化厅2006年主办的“林散之奖·书法传媒展”,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得到书法界好评。
3、大力倡导以传播生态平衡为主旨的书法绿色传播。传播生态是实现受众—传媒—经济—社会四者整体协调、稳定有序发展的一种理念。而绿色传播则坚持四者的相互平衡,坚守公共精神,恪守社会公然,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污染、信息伤害,防止形式、技巧的过分运用,避免传媒暴力的过度传播。书法传播应率先倡导绿色传播理念,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杜绝粗制滥造和信息泛滥,维护书法艺术的纯正性和有益性。同时,把现实环境中的市场化经营和虚拟环境中的艺术品欣赏结合起来,使书法艺术更好地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充分发挥其艺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4、提高书法元传者、继传者、受传者的艺术素养。艺术元传者,是审美符号的初始传播者,是原创性的艺术传播者。书法元传者是书法家,处在书法艺术传播的起点,提供原创性的书法艺术作品。艺术继传者,是艺术的中继传播者。书法继传者就是印制者、复制者、网络制作者,他们不仅是艺术传递人,并进行二度艺术创作。艺术受传者,是艺术传播的终端接受者。书法受传者就是读者、现众和网民,还有收藏家等,是书法传播的终端接受者,由此决定对书法作品的取舍和褒贬。元传者、继传者和受传者都在书法艺术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各把其关,才能使书法艺术的传播有效优质地进行。所以,我们应当重视提高三者的书法艺术素养。书法家要在深谙传统功底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出新,创造出新颖、耐看的传世佳作,为人们开辟崭新的审美境界。印刷者、制作者要提高审美情趣,发挥创造性智慧,精心进行临摹和复制,把通过他们实施传播的书法作品的艺术质量和欣赏效果更上层楼。读者、观众和网民等,虽然不参与书法创作,但他们的欣赏水平、参与热情、消费需求,直接反作用于书法创作,正所谓“消费决定生产”。没有高水平读者就没有高水平的作品,没有广泛的书法爱好者队伍和书法消费市场,就没有书法传播的兴旺和繁荣。如果说书法存在危机,首先是书法受众的危机,即欣赏水平的下降和终端接受者的锐减。因此,在电脑普及的今天,特别需要重视书法教育,尤其是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书法知识和书法技能,激发他们学习书法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他们对书法艺术的欣赏水平,从而构筑起具有时代特征的书法艺术传播生态体系的新格局,使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艺术在和谐盛世得到更快发展、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陈鸣著《艺术传播心灵之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周宪、许钧主编《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
3、刘新荣著《大众传播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51期,2008
4、宋玉书著《从传播工具到功能主体》,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51期,2008
5、徐利明主编《中国书法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