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彦,建筑学博士,画家,艺术评论家。曾游学加拿大,任加拿大温哥华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现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文·本刊记者·梁为 图·姬东
8月,盛夏的广州,在宽大的工作室里,杨小彦穿着一身家常便衣,一双凉鞋。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而这里确实是他的家。
在画室里的这个下午,他并不特意招呼我们,他态度随意却平等,让我们随意提问,随意参观他的书籍、画和各种藏品,而他也在工作室内随意走动,忙这忙那,有时甚至忘了我们的存在。
杨小彦是谁?关于他的身份或如何定义杨小彦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所做过的事情太多,跨度太大。他本科学的是油画,研究生读的是美术史,博士读的是建筑学,现在他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传播学教授。他写书、写艺术评论、摄影,还自己绘画,办了一个又一个画展。他从一个领域跳到另一个领域,而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得很精彩。而且,他曾旅居加拿大,任加拿大温哥华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并在加拿大开班授徒教授画画,给加拿大的中文广播台主持时事评论节目两年多时间。你怎么能回答他是“做什么的?”。
于是,这个下午,我们的谈话基本围绕着“杨小彦是谁?”而进行。
在报纸堆里长大
杨小彦的父母都是老报人,他的父亲杨家文是羊城晚报的创始人,他的母亲胡佩贤则在南方日报工作。所以,杨小彦从小在报纸堆里长大。
杨小彦记得,当他还没开始念书时,他的母亲胡佩贤常带他到南方日报社上班,把他放到报社阅览室。那时的杨小彦一个人待在阅览室看书,看报刊杂志。常常一待就是大半天,不让母亲烦心。可初中的杨小彦却经常逃学,他逃学是为了看连环画,一家接一家地看,一整条街看过去,百看不厌。但到了15岁,杨小彦开窍了,不单不逃学,还开始发奋念书,高二还当了班长。
1973年,杨小彦高中毕业,按照“组织的安排”,他将到广州一所英语专利学校学英语,之后回校当老师。不过,那个时候城里一家只留一名年轻人,杨小彦的二哥已经在城里当了工人。于是,杨小彦只能下乡。
农村的生活相当单调。在这种单调中,杨小彦迷上了绘画。下乡前,他在广州青年文化宫的绘画班进修,所以有一定的画画功底。这些派上了用途。
杨小彦说:“是画画救了我。”
这话让人想到当代中国著名画家岳敏君。岳敏君与杨小彦年龄相仿,2012年初记者采访岳敏君时,岳敏君也认为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是画画救了他,让他的一生有了更多可能。
杨小彦说:“画画使单调的农村变得美丽,画画还可以减少下地劳动。”更重要的是,画画是一种宣传,结果杨小彦在农场不久就上调到场部“运动办”,其实是出墙报和画宣传画。这样一来,画画自然就成为主业。所以,每一放假,他就抱着画作回广州找知名的画家提意见。其实,杨小彦还有另外一个爱好,就是写作。青年的杨小彦甚至梦想要当作家,而不是画家。但是, 究竟是当画家还是作家,这对杨小彦来说是个严重的问题,其后几年,他一直在这两者中徘徊。
1978年恢复高考,杨小彦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杨小彦到了花城出版社工作,被安排在《花城》负责编辑散文和诗歌。1981年,他在刚刚创刊不久的《南风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孤岛》。
做文学还是画画?一年后,他终于有了答案。在当了一年多的文学编辑后,他主动申请去当美术编辑。
再过了一年,1984年,杨小彦考取了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成为著名美术史论家迟轲教授第一代研究生,学习西方美术史与艺术理论。
研究生毕业后,杨小彦主动要求到岭南美术出版社。不久,他编写了全中国第一本设计年鉴——《广东设计年鉴》。这本书为杨小彦赢得了声誉和地位,让他成为了出版社最年轻的副社长。然而,岭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的头衔给杨小彦带来的不是事业上的春风得意,而是人生的困惑。
杨小彦说,当了副社长以后就要对出版社的业务更投入,还管过发行,同时很悲哀地说到了这一级别才发现,中国的人事关系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才发现什么叫灰暗的小职员心态,才发现自己莫名其妙陷入自己不能控制的人际关系紧张博弈当中。
1990年代中,杨小彦对出版社的工作心生厌倦,他决定要换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思考,使得其更像是一名艺术家。而这种选择或许带有一定的宿命性。
游学加拿大
1999年,杨小彦随家人移民到了加拿大温哥华。这一年的杨小彦已经42岁,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
在遥远的温哥华,他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赚钱谋生。这时,让他想不到的是,当谋生成为生活问题后,最终是本科四年专业训练所学习的画画的手艺,成了名副其实的饭碗。而这么多年来,他还从没把画画当成过职业。
杨小彦记得,在一个温暖的日子里,他把一块“老彦工作室”的牌子挂到住家大门外,然后把自己家的客厅变成了工作室,正式开始招收学生。一晃眼间,他成了一个靠教画画谋生的人。
杨小彦说:“开班授徒并不忙碌。而我在温哥华也没有多少交往,那里的生活很安静,甚至是很孤独,因而我对于画画,对于生活有了很多很多的思考。这种思考让我生出一种心安。”
刚去温哥华时,杨小彦每天早上发现,窗口对着的就是雪山,雪道像极白的线和奇特的块面,嵌在大山之中,天上的云和山常常连在一起。杨小彦从这当中的体会是孤独,是内敛,是冷落一边的安然。于是,在这种安心中,杨小彦开始画窗外远处的山,山上的白雪,久而久之,就有了一批油画。他不画美丽灿烂的风景,希望素朴些,再素朴些,以至于变成了素色。很久以后,当他回到广州时,这一系列画作便成了《素山——老彦风景油画展》。
在温哥华,一个偶然的机缘,杨小彦被加拿大1470中文台(粤语)请去电台做讲事嘉宾。“无非就是说些自己的经历、关于广州、广东文化等。”没想到,他所参与的节目受到了当地华人的欢迎,于是,一位名叫李洁芝的节目主持开始请他去参加时事评论节目,并且,一讲就讲了三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