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锐 (1919--)
常锐(1919--),1919年3月生于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瓦村,1938年5月参加革命,任淄川矿区职工抗日联合会文书,194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任淄川县九区区委文书、组织委员,1941年8月任淄川县委组织部工作员,10月任淄川县金寨区区委宣传委员,1943年11月任淄川县委宣传部宣传干事,1944年12月任淄川县茶叶区分区委副书记,1945年5月任淄川县金寨区分区委书记,1948年1月任淄川县工商局局长,10月任淄博总酒厂监委(党委书记),1949年1月任鲁中南行署专酿公司人事部主任,1950年4月任临沂专署税务局局长,1954年11月任枣庄发电厂厂长,崐1960年5月任济宁专署电业局局长,1964年5月任济宁电厂厂长,12月任济宁发电厂党委书记,1967年2月受近害审查,1970年2月任济宁地革委调研组动力机械厂小组组长,9月任济宁地革委机械局局长,1972年4月任济宁地革委工业办公室副主任,1973年6月任济宁地区总工会主任,1976年10月任济宁供电局党委副书记,1978年2月任济宁供电局党委书记,10月任济宁局党委书记,1984年6月离休。
车锡贵
(1898--1931)
车锡贵,淄博矿区早期党和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著名烈士,山东省淄川县九区(现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演礼村人,汉族,男。他12岁当矿工下煤窖,1925年秋参加了“淄川炭矿工人俱乐部”,接受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1926年3月参加了反对鲁大公司裁减工人的罢工斗争,斗争中结识了山东党组织派往矿区开展活动的刘俊才(刘子久)、朱霄、李子珍等人,是年冬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下旬,他在沈马庄龙王庙主持召开工人积极分子大会,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罪行,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随后,按照矿区党组织的指示,团结工友,成立了工会小组。
1928年5月,“淄川炭矿工会”成立,他被选为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6月中旬,传出鲁大公司裁减工人的消息,矿区党组织决定由车锡贵、蒲文泉、王聿信3人组织指挥工人罢工与资本家开展斗争,他们连夜到各井口串连发动群众,统一行动。6月25日,淄川炭矿4000余名矿区全体罢工,要求鲁大公司取消包工制、增加工人工资、改善工人生活待遇,资本家勾结省政府和日本驻淄领事机构派兵镇压,车锡贵带领工人纠察队与敌奋勇搏斗,坚持罢工十余日,车锡贵等9名罢工骨干分子被捕。在刑讯、威逼、利诱面前车锡贵团结被捕工友与敌人进行斗争,保守了党的机密。最后在工友们的抗议和强烈要求下,敌人将他释放。10月车锡贵担任中共淄川特支书记,由于省委出了叛徒,矿区党组织遭受破坏,在险恶的形势下,车锡贵以卖杂货的“货郎”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4月,他在淄川大吊桥村被国民党密探盯梢逮捕,关押在淄川监狱,县长邰文静亲自审讯,让他交出地下党员名单,被他严词拒绝。7月车锡贵被押往济南山东省第一监狱,遭受更严酷的刑讯,始终不泄露党的机密,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1931年4月5日,在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
陈坚?
陈坚,原名陈树梓,淄川县(现淄川区罗村镇)千峪村人,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千峪村党支部书记、淄川县九区区委书记。文革后病逝。
陈明达
(1916--1990)
陈明达,原名亓宗禹,1916年5月生于莱芜市颜庄镇西沟村。1938年1月入伍,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任中共莱芜县地方分区委书记、县宣传部长。1939年3月任中共泰山特委直属县县委书记,1940年到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同年任山东分局党校组织科长兼总支书记,1943年任中共泰山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45年任泰山抗联主任。1947年1月任淄川县委书记。到任后,他与县委一班人一起分析情况,决定以抓武装斗争为主,开展土改运动,恢复生产,打开局面。此时,莱芜战役胜利,国民党淄川守敌仓惶撤回济南。县委随县大队进入淄城开展工作。
1947年2月24日,华野进驻淄川一带休整。奉山东支前司令部之命,淄川县委每天供给部队小米60万斤,10天后部队粮食运到后再还。为了让华野大军吃上第一顿饭,陈明达与县委一班人连夜召开会议,研究收粮、送粮办法,并召开区、乡干部紧急会议,进行了部署。之后,他与县长薛玉一起到蒲家庄找到华东局党委书记兼华东军区政委饶漱石作了汇报,并受到军长陈毅接见。按照他们的指示,在全县组织开展了土改、支前运动,在农村普遍建立新生政权,民兵、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也组织起来。同年8月,华野部队奉命外线作战,国民党又要进犯淄川。为防止敌人报复,县委主动撤出淄城,转到淄东、淄西山区。1948年春,接上级通知,淄川县委组织县独立营配合华野七纵于3月21日解放淄川城。
淄城解放后,县委机关进驻淄城。由于国民党的残酷统治和战争创伤,群众生活相当困难。县委立即着手开展赈济灾民、恢复生产等工作,并成立剿匪工作委员会开展剿匪反特斗争。经过一系列工作,翻身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参军、支前热情高涨。
1949年4月,为支援新解放区,县委组建华野二十二团,动员2576名青年参军,组织近百名干部随军南下。陈明达继续留在淄川开展工作,1949年上半年,他带领县委一班人响应党的号召,由重点领导战争转向抓全面恢复、发展生产等工作,并于11月召开了首届县委党员代表会议,在会上作了《形势与任务》的政治报告,经过充分讨论,通过了生产自救的“十五条决议案”。不久,陈明达奉命调到淄博特委工作,仍兼任淄川县委书记,1950年10月正式调离淄川。后历任淄博地委工委书记兼工会主席、省委工业部副部长、省轻工业厅厅长、济南市委副书记、山东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省工会副主席、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90年4月病逝。
刁愈之
(1919--1999)
刁愈之,1919年2月生于山东省益都县(现淄博市淄川区黑旺镇)蓼坞村,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任第四支队新编一营二连指导员,参加淄河店子反“扫荡”打日军的战斗。1939年3月,参加太河反顽战役。5月,在山东益都县长秋村、淄川县太河一带参加反日军“扫荡”。7月,在益都、淄河一带参加反顽战役。11月,任山东纵队一旅三团八连指导员。1940年10月,参加山东莱芜秋季反“扫荡”。1941年3月,任山东纵队一旅三团后勤协理员。1942年9月,任鲁中军区一分区武装工作队指导员。1944年8月,任鲁中军区一分区历城县大队副政委。11月,参加历城县反“扫荡”。1945年8月,参加章丘、龙山和解放淄川、洪山战斗。1946年6月,任鲁中军区四师十团一营教导员。1948年8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三师六十九团主任。1949年3月,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六军七十六师二二八团政委。11月,任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西安舰)政委。1950年7月,任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六一舰)政委。1953年10月,任华东军区第五舰队主任。1954年10月,任华东军区第一舰队副政委。1956年8月,升任政委。1961年5月,任东海舰队训练处处长。1975年11月,任海军航海保证部部长,副军职。1999年病逝。
刁愈之一生曾参加过:张店、埠村、鲁南、莱芜、孟良固、洛阳、开封、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和战斗。
董子宜 (1920---1981)
董子宜,曾用名董廷义,1920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张店区)营子村一个贫农家庭。6岁始读于本乡私塾。1935年春,在周村华丰印花厂当店员。
1938年3月,董子宜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5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二师战士,淄川县大队五中队二分队副队长,益都县二、三、五区联合区中队政治指导员、区委委员,益都四区分区委组织委员、书记,益都县委民运部代理部长、县各救会会长,益临工委洪山分区区委书记、区中队指导员,淄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益都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委员等职。期间,1947年夏,在鲁中三分区领导支前运粮工作中成绩显著,荣立特等功一次,受到鲁中三分区支前指挥部的奖励和表彰。1949年1月后,先后任益都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山东政治学校人事科长、党总支书记等职。1955年2月,任中共山东省高等学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57年1月后,任山东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1978年6月,离职休养。1981年9月,因病去世。
房众夫 (1910-- )
房众夫,曾用名房向三、房夫,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张店区付家乡)房家庄人。1937年12月参加淄益边区抗日四中队,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11月任淄西办事处主任期间,深入伪军家中工作,对作恶多端、顽固不化、民愤极大的伪军就地处决,使淄西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得到恢复。1944年春配合渤海军特务二队、鲁中胶济大队的两个小分队炸掉敌人碉堡,俘虏伪区长,使淄西这一咽喉要道畅通无阻,敌占区变成游击区。1945年3月到山东抗日建国学院学习,同年10月后曾任济南市委联络处主任、中共济南和谈代表团团员。建国后历任济南财委主任,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山东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等职。1982年离休。
冯文秀
(1915--1942)
冯文秀,抗日烈士,益都县(现青州市上庄乡)长秋村人,汉族,女。她于1915年10月13日出生,自幼在家庭成员革命思想的熏陶下,聪明机智,上进心强,是当地第一个剪短发、不缠足并上演读书的女孩子。1937年她跟随二哥冯毅之到济南报考中学,因抗日战争爆发上学未成。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党支部成员。1939年任村抗日妇女救国会会长,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组织妇女为八路军纺线织布做军衣、筹军粮、救护伤员、保管军用物资。同年正月的一天,她约人将藏在自己地窖里受潮的两箱子弹搬出来晒,刚把子弹摆好,村外就响起了枪声。
她们不顾个人安危,迅速将子弹收拾好藏到地窖里,又把窖口伪装好,才从后窗跳到另一家,使子弹没受损失。
1940年,冯毅之就任益都县县长兼县大队队长,他把筹措到的50支大枪交给冯文秀保管。她组织几个骨干几次转移,把枪分散藏在较秘密的地方,并派暗哨看护,直到冯毅之将枪取走。
翌年,冯文秀组织20余人的妇女担架队随军转战淄河流域,麦收时,她随县大队驻防土湾村,敌人来扫荡,她装扮成农妇在麦场上边劳动边将两名未及时撤走的县工作人员用麦穗盖起来,掩护了革命同志。
1942年春,八路军弹药奇缺,益都县大队通过地下关系,从伪军手里买了500发子弹,冯文秀与他人化装成走亲戚的妇女进入敌据点,机智地将子弹藏在敌人不喜欢吃的菜团子里,安全地带了出来。同年秋后,冯文秀随其父转移到马鞍山,她既照料护理伤病员,又教伤病员唱歌、识字,成了他们的文化教员。11月10日,在马鞍山战斗中因敌众我寡,枪弹殆尽,她与战友们掷石块与敌激战,冯文秀宁死不当俘虏,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郭敬富
(1920--1947)
郭敬富,一等战斗英雄,山东省淄川县佛村(现淄川区寨里镇)土山峪村人,汉族,男,出生于雇农家庭,为谋生计,8岁始沿街乞讨,当小羊馆、“小筐头”。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任通讯员、班长、正副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著名战斗十余次,被评为连、营战斗模范各3次,旅级战斗模范两次,还被评为学习模范。
1941年冬在沂山四郎寨战斗中,他连续掷手榴弹300余颗,胳膊、腰部受伤。仍坚持不下火线,继续顽强地指挥战斗,直至把800余敌人全歼灭方入院治疗。伤愈后他急忙归队,立即投入反“扫荡”斗争,在两次敌众我寡的甲子山战斗中,他指挥部队火力阻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收复甲子山区根据地。他率领的排被评为英雄排,他被评为一等战斗英雄,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春,在攻打临沂姜家村敌伪据点时,郭敬富不幸中弹,两条肋骨被打断,伤及内脏。组织考虑他的伤势严重,让其离队疗养。时隔两年,国民党反动派向解放区大举进攻,身体未康复的郭敬富再三请求归队。组织上安排他到淄川火车站负责军管工作,他严格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工人的思想工作,完成了战时铁路运输任务。1946年6月,斗争形势恶化,郭敬富诚恳要求归队,被调任鲁中军分区特务营营长。翌年春,又调任泰山警备旅七团三营营长。1947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再犯淄博,企图摧毁地方政权。为保存革命力量,根据上级指示,淄川、博山两县各级干部2000余人作战转移,郭敬富率部与县独立营配合护送,行至禹王山时遭遇敌人,他果断指挥部队强占制高点与敌展开激战。战至黄昏,击退敌人8次疯狂进攻。在观察敌情时,被流弹击中光荣牺牲,时年27岁。
郭敬环 (1923--)
郭敬环,1923年4月生于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佛村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山东纵队四支队一团一连战士。1940年8月任文化教员。1942年4月任沂水县独立营一连副指导员。1944年10月任鲁中军分区一团六连指导员。1945年1月任鲁中军分区一团二营政治教导员。1948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八纵22师66团政治教导员。1949年7月26军76师27团团长入韩作战。1955年被授予三级独立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6月授予上校军衔,7月任警备9师师长。1970年4月任68军副军长,1981年离休。一生曾参加过莱芜、开封、淮海、渡江、上海各大战役。
韩承三 (1915--?)
韩承三,又名韩长宗,韩长华。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西官庄村人。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孟金山在佛村做抗日宣传发动工作。
1938年6月,八路军驻淄办事处建立,韩承三保管印章。中共淄川县委建立后,对外称八路军驻淄办事处,孟金山任县委书记,对外称办事处主任。当时县委主要驻地在佛村、千峪一带,活动经费非常困难,每月由清河特委发十块钱,由韩承三保管并负责开支使用。县委曾办过各种训练班,培养人才,发展党员,为开展抗日斗争创造了条件。后来,县委人员不断增多,机构逐步健全。为适应工作需要,县委建立动委会,后称“各救会”,同时正式建立组织部,韩承三于1939年7月任中共淄川县委组织部长。
1940年初,县委机关移驻东官庄、西官庄、北韩里沟等村。1940年4月,田庄战斗后,日伪军进行反补,洪山、佛村、朱崖等敌据点,日伪军频繁出动,进行“扫荡”,淄川县委驻地淄东形势恶化,在淄东开展工作已相当困难。在此情况下,泰山地委指示淄川县委、县府迁往淄西开辟工作。此时县委一班人在韩承三家里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坚决执行上级党委决定,并分析形势,研究敌情和如何通过张博铁路,突破敌人封锁线,以及迁往淄西开辟工作的计划。韩承三因身体有病,留在淄东照顾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韩承三到新汶矿务局工作,离休后去世。
韩克辛 (1915--)
韩克辛
,1915年9月生于山东寿光县西景明村,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任中共淄川县委组织部长,1939年10月至1940年10月任中共临淄县委书记。后曾历县委、地委、政治交通副书记、书记、军分区副政委、政委等职。1948年7月任华东支前司令部民管处、船管部政委、副部长等职,1949年7月至1964年4月先后任华东航务局、上海港务局、海运局副局长、党委书记等职。1964年4月至1966年12月任上海市人委交通办副主任。1966年12月至1976年10月下放劳动,期间先后任后方812指挥部负责人、后方基地党委书记等职。1976年10月至1979年9月任邮电局顾问、交运局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局党委书记。
1979年 9
月至1982年1月任市经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82年1月至1983年5月任市交通办主任、党组书记。1983年5月至1985年12月任市交通办顾问,1985年12月离休。
韩寿堂 (1907--)
韩寿堂(1907--),又名韩禄祥,1907年1月生于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瓦村。1936年春,与他人合伙开炭栈做买卖。由于结识了党组织派到淄博地区搞地下工作的张天民,接受了党的教育,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中国的野心,在张店一带组织民众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发动群众抗日,并在瓦村、梁家庄、南铺等组织人员到双沟区公所收缴敌人步枪50支,每支子弹50发,手枪2支,每支子弹20发,拉起了以铁路工人为主力的队伍。1937年底被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独立团(后改名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四中队)。后来由于“铁板会”原因,加之日军接连制造了“河东惨案”、“杨家寨惨案”、“龙口惨案”等,四中队受挫,队员纷纷离开队伍,投奔到翟超等队伍中。为了尽快恢复四中队,韩寿堂等人多方动员、联络组织150余人,于1938年2月恢复了四中队。四中队恢复后,韩寿堂任中队长,在千峪、佛村一带活动,参加了攻打淄川城战斗,由于战斗比较顺利,部队名声大振。
1938年5月,四中队被编为四支队二营,韩寿堂调任特务大队队长。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领导的特务大队也被编为三支队二营,韩寿堂调矿区武装部工作,领导工人武装。同年冬,工人武装与自卫团合编为淄川县独立戒律营,驻马鹿、西峪一带,当时,抗战处境非常困难,不仅要对付张店、淄川城的日伪军,还要经常跟顽军周旋。
1942年冬,韩寿堂到抗大分校学习一年,结业后回到淄川。按照上级指示,他以鲁中军区泰山军分区第三大队的番号扩大队伍,在佛村、千峪一带动员一百多人成立了一个连队,即第三大队。大队成立后,除了打仗外,夜间到各村工作,通过开展惩除汉奸活动,打开了工作局面。第三大队打开局面后,军区和地委命令成立淄城工委,对外称“淄城办事处”,韩寿堂任办事处主任。原三大队撤消,人员编入办事处警卫连。办事处成立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搞统战,利用上层名流为我党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工作,解决了鲁中部队后勤物资供应,受到军区首长表扬。1945年后,历任淄博特区警备旅四科科长、八纵二十四师供给处副处长等职。1946年6月南下。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河南省建委会副主任、省军区速成中学物保处处长等职。1968年因病休息。
何子健
(1917--1994)
何子健,1917年生于山东省青州市营子村,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益都县第三分区委组织委员,中共益南工委、中共益都县委组织部组织干事,中共益都县蓼河区委、仁河区委、新一区区委书记兼区中队指导员,中共益都县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共益临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昌乐县委书记,中共昌潍地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共昌潍地委副书记,山东省采购厅副厅长、山东省服务厅副厅长兼益都县委第一书记,中共昌潍地委书记处书记,山东省贫下中农协会副主席,山东省贫下中农协会领导小组组长,山东省革委委员,省革委政治部群工组副组长、党组副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中共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政府咨询顾问等职。1990年12月离休,1994年5月病逝。
蒋方宇
(1914--1980)
蒋方宇(1914--1980),曾用名蒋衍桂、蒋芳蔚、蒋中华,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博山区)三元村人。1936年秋参加我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东人民救国军第五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山东四支队先遣大队(后改编为特务团)政委、山东鲁中泰山地委常委兼组织部长。1943年1月任淄川县委书记,任职期间带领县委一班人,加强地方党的建设,开展整风运动,在“减租减息”、“反奸诉苦”重点村建立了党支部,以延安整风精神对全县党员进行教育。1944年调济南市委,历任济南市委委员、常委、组织部长,建国后历任承德市寿王坟铜矿党委书记、山西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党委书记等职。1980年1月病逝。
蒋舒和
(1912--1938)
蒋舒和,女,又名蒋德亭,1912年出生于山东省博山县(现淄博市博山区)城里大街。毕业于博山颜山中学,曾任博山西围子小学(现西沿街)教员。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旬,中共博山特支决定组织抗日宣传活动。中共淄博特支组织委员、“民先”队队长蒋方宇发动学生抗日时,蒋舒和毅然走出小康之家,参加了“民先”,并与王玉珍等女教师,参加了张敬焘、蒋方宇成立的识字班。她带头讲解宣传时事,教唱革命歌曲,学习军事知识和战地救护。之后参加了第四支队,成为一名宣传干事。1937年底,加人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中共淄川县委在佛村建立,蒋舒和任县委委员、县妇救会主任。她积极组织佛村及附近村庄的妇女加入妇救会,带领她们上识字班,听讲抗日革命道理,大唱抗日歌曲,为部队做军鞋、加工粮食,对抗日做出了贡献。
1938年9月,第四支队主力转移,留下宣传队坚持斗争,因叛徒告密,日伪军袭击佛村。蒋舒和与战友们被日伪军包围,她立即组织老百姓向村外突围,部队飞快地到村外狙击敌人寡不敌众,我军边打边撤。蒋舒和见许多群众没来得及突围带领乡亲与日伪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惨遭日军杀害。
焦玉田
(1929--1951)
焦玉田,著名烈士,侦察能手,淄川县一区(现淄川区洪山镇)马家庄人,汉族,男。
焦玉田生性思维敏捷且体魄健壮,为报效祖国,于1945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支队,冬,被鲁中军区选拔为侦察员编入军区侦察营三连。解放战争中,他随部队转战南北,先后参加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机智勇敢地完成侦察任务,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两次,并获甲等侦察模范、三等战斗模范称号及三级人民英雄奖章一枚。1947年5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任侦察员期间,他不辜负首长的希望,曾多次乔装打扮,以惊人的胆识深入虎穴侦察敌情,毙敌兵、救民众,捉“舌头”功绩卓著,屡次出色地完成艰巨的侦察任务,成为军直侦察营著名侦察能手。1948年5月,开封战役前夕的一天,焦玉田欣然接受战前侦察敌情任务,与战友化装为老百姓模样同行。经过一番实地观察了解,得知敌人行踪后,他当机立断令兵分两路侦察。路遇敌人。他急中生智,冒充敌兵便衣侦探与其攀谈,胆怯之敌还未辨清真象,焦玉田出其不意箭步上去抓住敌兵械,速战速决,结束其性命,摸清敌情,速回驻地,使开封战役得已顺利进行。是年冬,二十六军军直侦察营驻防汤头,焦玉田奉命化装成敌排长去江浦捉“舌头”。4人急行至一家饭店,他左顾右盼,正巧发现目标,随即采取行动,先毙敌首,左右冲杀,手疾眼快,抓住两个敌兵,夜返营地。根据两个“舌头”提供的情报,解放军一举全歼江北负隅顽抗之敌,为大军渡江南下扫清了道路。
1950年,焦玉田赴朝作战,任侦察营三连副连长。1951年11月的一天,他率两个排插入敌占区执行任务。由于特务告密,被数十倍于我的敌兵围困于一山头,危急时刻,他对战士们说:“不管敌人采取什么攻势,我们为了抗美援朝保卫国家,要经得住战斗的考验!”焦玉田冲锋陷阵指挥战士们沉着应战,狠狠地打退了敌人的数次猖狂进攻。后弹尽粮绝,欲于敌血战,终因寡不敌众,将宝贵青春献以邻帮人民,中朝人民的英雄史册和友谊丰碑上已永志他的英名。
解成江 (1938-1982)
解成江,1938年生,山东省淄博淄川区冶头乡(现商家镇)东太师村人,模范队长。
解成江1959年入党,翌年选为生产队长。他带领群众走勤劳致富路,改变了穷村的面貌。工作中既会拍板打谱又能实干,刚上任时平均每人6两粮,至1973年彻底解决了农民吃粮问题。年复一年,农民的日子变好了,可他身体拖垮了,年方四十的他即掉牙齿,又得上了肚痛病,可他从没有为此误过农时。 1978年,他爱人病故。扶养孩子的任务又压在他的身上,他仍担负队长重任,与群众心连心,五保户、困难户他照顾的周到细致。忘我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连续二十余年,每次改选队长他都得全票。1981年底,他第一个在冶头乡推行大包干责任制,对工作尽职尽责,曾先后被市委、区委、乡党委授予模范队长、模范共产党员光荣称号。1982年病逝,病逝后,中共淄川区委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市级党报登载了他的模范事迹并发表评论,号召全市人民学习他的献身精神。
金明 (1913--1998)
金明,1913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益都县。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参加山东益都暴动,暴动失败后,留下坚持工作,先后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益都县委书记、团益(都)临(朐)寿(光)中心县委书记。1933年3月在益都县被国民党崐拘捕,“七七”事变后,被党组织营救出狱。1938年1月参加山东泰安徂徕山起义,担任八路军山东第四支队政治保卫委员会主席。后历任中共清河特委组织部长、特委副书记、游击队八支队政治部主任、中共淄博特委书记等职。1939年任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1940年秋到苏北淮海地区任中共淮海区党委书记,行政专署专员淮海军区政委兼新四军第三师十旅政委等职。1943年后任苏北区党委副书记兼淮海地委书记、淮海军分区政委等职。1945年3月随军南下,先后任浙江西区党委书记、苏浙区党委副书记。之后在山东先后任中共胶东区党委副书记兼胶东军区副政委、中共东南分局第二副书记兼华东野战军一兵团第二副政委(未到职)。1948年5月任中共豫西区党委委员兼许昌地委书记、许昌军分区政委。1949年后,先后任湖南省委第二副书记、省军区副政委、省政府副主席、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政委、中共中南局委员、中南局政委等职。1953年底任中央财政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1961年秋先后担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候补书记、中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1978年7月冤案得到平反,恢复工作,先后任商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商业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秘书长兼国务院机关党委书记、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1979年底至1982年7月任河北省委书记、河北省军区第一政委。曾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年离休,1998年病逝。
李长法
(1922--1951)
李长法,华东野战军“一级人民英雄”,山东省淄川县第九区(现淄川区罗村镇)南韩村人,汉族,男。出生于贫苦之家,父早逝,母因生活无着流落他乡,他同祖母沿街乞讨相依为命。稍长后当觅汉、矿工。1944年10月他参加八路军,接受党的教育,进步很快,于194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7月,在章丘阎马峪战斗中,他面对敌人坚固的围墙、林立的碉堡,主动要求承担爆破任务,要携炸药匍匐前进中头部受重伤,却全然不顾,连翻带滚两次爆破敌围墙,忍着剧痛坚持战斗,直至将敌全部歼灭。战斗结束后他被评为二等战斗模范并立大功,在营级劳模会上获甲等战斗模范称号。
1948年,李长法任某部特务团三连三排排长。在开封战役中,他率领一个突击班与一个营敌人作战,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缴械一宗,俘敌一排,长驱直入,打开通道。待大部队赶到后,他立即带全排战士巧妙穿插突破敌人封锁线,以猛烈的火力,打退敌人5次反扑。战后,他被评为三级人民英雄。继而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与同志们同甘共苦奋勇杀敌。解放上海战役打响时,李长法已升任连长,他率部3次打伏击战,阻击敌兵车,为大部队挺进扫清障碍。在纵深追击敌人时,率兵插入敌后,奇袭溃逃之敌,并运用政治攻势,使一营敌兵放下武器投降。此战,李长法带领的部队与兄弟部队紧密配合,俘敌7000余,缴获汽车20余辆,他荣获华东野战军一级人民英雄称号。
1950年11月,李长法被编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七十八师二三四团一营三连连长,赴朝作战。在一次战斗中,他率领全连战士克服天时、地理的困难,以猛烈的火力阻击敌人,增援前卫连作战。同时,他亲自指挥两个排的兵力从左翼穿插迂回,猝不及防地袭击敌人。经过一场激战,全歼一个营、生俘百余,获大宗战利品,他所率连队被命名为“英雄连队”,李长法升为副营长。翌年3月5日,在战前观察阵地返回途中,他触发敌雷身受重任而不幸牺牲,时年29岁。
李春庵
(1915--2002)
李春庵,
1915年1月生于山东省莱芜县(现莱芜市)左家峪村。1938年参加莱城青干班学习,参加抗日青年救国团,任乡团长。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乡党总支书记兼动委会主任,在乡举办了抗日青年轮训班,发展大批积极分子入青年救国团,各村成立救国团组织。1940年1月任莱芜县六区分区委委员兼动委会组织科长,1941年1月任常庄区党委书记兼区中队指导员,在反扫荡、反蚕食、反自首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在鲁中军区政治部召开的政工会上交流了经验并受到表扬。1943年10月任淄川县委组织部长,1944年春,参加鲁中区党委召开的地县委组织部长培训班。回县后,在县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上介绍了参加培训班的情况,传达了区党委对进一步开展整风学习运动的指示,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整风学习教育活动热潮。经过学习文件,联系实际谈认识,县委一班人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整风取得成功。
1945年,按照县委指示,李春庵担任一中队指导员兼支部书记,带领十几人参加鲁中区党委支援东北解放区干部大队。到东北局后,大部分人调到北满各县开展工作,留下一部分成立工作团,李春庵任第一工作队长。在本溪滋儿湾煤矿发动矿工,与那些残酷压迫和剥削矿工的大把头展开斗争,并取得胜利。完成任务后,李春庵调到抚顺,在沈、抚之间的要地--四方台村发动群众,完成了阻击敌人进攻抚顺的任务。之后,又调到盘石一带开展工作。
1947年2月,李春庵任林口县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开展剿匪、反霸、土改等运动,完成了建党、建政等其他组织建设。1949年南下,6月任江西省南昌市宜春县委书记、地委委员。1952年7月任江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53年2月调中央建筑工程部,任建筑工程国家监察局副局长。1959年任部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兼监委副书记。1965年5月调建筑材料工业部政治部组织部长兼部机关党崐委副书记。1970年2月任部工作组组长,派驻四川峨嵋水泥厂。1972年3月任建材工业建设公司核心组长,1975年8月任国家建委外事局局长。1979年5月调国家建工总局任机关党委书记。1982年4月离休,2002年8月8日病逝。
李春明 (1921--)
李春明,1921年6月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常庄乡。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宣传并组织群众抗日救亡,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至1941年,曾在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随后担任山东莱芜县凤安乡党总支书记兼乡动委会主任,鲁中一地委巡视团巡视员,一地委组织部组织干事。1942年至1948年,历任淄川县茶叶区分区委书记兼区中队指导员并被地委评为模范分区委书记,淄川县委委员、宣传部长并兼任淄川县破袭抗敌指挥部总指挥。1946年5月由于蒋敌伪合流进犯淄博,李春明奉命连夜亲临现场指挥破坏张店之东、西两段的胶济铁路时,遭到敌人飞机连续轰炸,身负重伤,造成二等甲级终身残废,奉命转移到黄河北渤海区疗养,并随后在淄博转移渤海大队负责。1948年至1954年,历任山东省矿务局党委副书记、淄博特委煤电工委副书记、淄博矿务局党委副书记兼矿区工会主席、淄博市总工会副主席、华东区煤矿工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等。1954年至1966年,曾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赴苏联学习、考察。回国后,任中国煤矿工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分党组成员,国际矿工工会委员和副主席,煤炭工业部党委会委员、政治部副主任,全总书记处后补书记、党组成员。1964年曾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6年至1978年,历任全国总工会军事代表业务组组长、中国工会九大筹备组副组长。1986年12月离休。
李光祥
(1903--1939.12.20)
李光祥,字庆华,著名抗日烈士,淄川县八区(现淄川区黄家铺乡)贾村人,汉族,男。
李光祥少时家境贫寒,仅读完小学,青年时代,为谋生计,自学成医,并苦学武术。“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淄川,仅1938年1月30日至2月6日,8天内连续制造了河东、杨寨、龙口三大惨案,李光祥目睹惨景,立誓不做亡国奴。他利用行医看病之机积极向乡亲们宣传抗日道理,秘密组织抗日力量。不久与挚友一起邀集爱国青年聚会于赵家庄,组成抗日游击队,后整编为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十四中队并任队长,率部在肖庄、牟村、庵头、萌水一带与日军展开武装斗争。
1938年3月15日,李光祥奉命率十四中队与其他部队配合攻打淄川城,针对淄城易守难攻的情况,他择西门为突破口,率领“敢死队”竖云梯、爬城墙、除哨兵、开城门,占领伪县府大院,捣毁汉奸组织维持会,焚烧维持会长住宅,砸开监狱,释放被关押群众,打开粮仓周济群众,取得了八年抗战中首次解放淄城的胜利。
打着国民党旗号的土顽司令翟超派人策动一部分不坚定分子脱离了十四中队,李光祥亲自带领20多人的特务队追至官三元村,连续打退土顽200余人的三次进攻,追回了受蒙蔽的战士。敌人又派国民党淄川县八区区长韩剑东出面,持国民党游击司令秦启荣委李光祥为第十七梯队副司令的委任状劝降,被李光祥严词拒绝,当地群众赞扬李光祥:“为了抗日保民族,立场坚定甘受苦,真心跟党闹革命,高官厚禄视如土”。
1938年夏上级根据斗争需要,将二十五中队合编到十四中队,李国林任队长,李光祥任副队长,杜心斋任参谋。土顽司令翟超策动李国林、杜心斋叛变,李光祥被两叛徒扣押。危机时刻,他乘机脱身,火速到部队宿营地,指挥战士转移,保住了十四中队这支抗日武装力量。
1938年秋,党组织派李光祥到鲁南抗日军政干校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习结业后,回淄川任锄奸团团长,并负责组建抗日自卫队。1939年12月20日,李光祥到县委汇报工作,返回途中在山周村与敌人遭遇,弹尽之后,徒手与敌拼搏,英勇牺牲。
李镜远
(1918--1999)
李镜远,原名李清海,曾用名李凯,1918年2月生于莱芜县口镇南岭村。1938年任本村小学教员,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9月,淄川县抗日工作极端困难,上级机关为充实淄川县力量,调部分干部到淄川县工作,李镜远于1942年秋到淄川县委任宣传部长。到任后,李镜远按照上级部署,首先到青山蹲点,搞减租减息、借粮斗争等群众工作,后回机关在县委领导下负责机关干部整风学习。1943年10月,由于敌人的“扫荡”、清剿和封锁,我根据地日渐缩小,唯一保持联系的淄西通道也已中断。为打开这一通道,开展敌占区工作,中共淄西工委成立,李镜远任书记兼胶济大队教导员。淄西工委成立后,主要以胶济大队为主开展武装斗争。为打击敌人,李镜远带领胶济大队采取以隐蔽、游击、分散活动为主,能打则打,不能打就隐蔽转移的灵活机动战术与敌人展开斗争。同时,他们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消除了群众顾虑,团结了群众,特别是做争取伪村长的工作,处决死心蹋地罪恶累累的铁杆汉奸,震慑了敌人,伸张了正义,也激发了群众抗日的积极性。为阻挠敌人的“扫荡”,胶济大队在胶济铁路张店至马尚站之间,数次破坏路轨、电线;在大临池和王村站之间,炸敌人的火车头;在张博铁路线张店至淄川之间,袭击敌人的巡逻车,使敌人交通中断,失去联系,破坏了敌人的活动计划,打开了淄西的局面。
1945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淄西工委、淄西办事处撤消,县独立营扩建为独立团,李镜远任政治部主任兼县武装指导部指挥。这时淄川是敌我拉锯的地区,李镜远领导的地方武装经常配合正规部队袭击敌人。
1947年,为配合地方开展工作,李镜远带领淄川独立团在淄东、淄西剿匪,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1948年3月解放淄川时,李镜远带领淄川独立团配合部队扫除外围打龙口据点,用自制“枪榴弹”圆满完成战斗任务。战斗结束后,独立团接上级命令,配合部队打淄城阻击,解放淄川。新中国建立后,李镜远历任莱芜县县委书记,山东省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省卫生厅副厅长、党组织成员,莱芜钢铁厂党委副书记兼副总指挥等职。1983年离职休养,1999年11月病逝。
李仁斋 (1918--)
李仁斋,曾用名李昌爱,1918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博山区)东崮山村。1938年11月参加工作,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0月,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后方第二营副营长,11月,任山东军区第四支队十二团代营长。1942年10月,任淄川县大队大队长。
当时,县大队在淄西一带开展活动,所处地位非常重要,不仅是鲁中通往清河、胶东两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山东通往延安的重要交通线。这一带敌伪势力猖狂,为了开辟工作,李仁斋带领县大队到五股泉、牛角石屋、黄连峪一带活动,后来又到林峪、山王庄,并逐渐扩展到槲林、黑峪、马棚、马浪坡、响水泉、石门等村。
1943年,淄川县大队与伪县警备大队五中队发生枪战,李仁斋带领县大队与敌人周旋,把敌人打得仓惶撤退,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5年,淄川县大队配合泰山军分区主力,攻克磁村敌据点。主要任务是阻击增援敌人,取得胜利。秋,解放淄川城时,李仁斋带领县大队奉命截阻敌人,连续三天三夜带领群众破坏牟村、南定间一大段铁路,切断敌人退路。淄城解放后,淄川县大队进驻淄城看管战俘,维持地方治安。8月,李仁斋奉命带领大队升级,编为警备一旅二团一营,离开淄川。后历任鲁中军区一军分区教导营营长、一科科长、警备旅第七团副团长、华东军区警卫旅第四团团长、上海市公安总队参谋长、公安部队上海市总队长、上海警备师师长等职。1985年离职休养。
刘振东
(1911--1993)
刘振东,原名刘士海,曾用名李春喜,1911年生于山东省益都县四区(现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西官庄,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入伍,任淄川独立营二连副连长、政治指导员。1939年10月任淄川县委组织干事,1940年不幸被日军逮捕,受尽酷刑,宁死不屈,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后,智擒叛徒,为民除害,立下战功。1940年8月任中共淄川县九区区委书记,1941年12月任淄川县蟠龙区区委书记、区长,1944年10月任鲁中区青张工委委员,1945年8月任淄川县崔军区区委书记,1947年3月任淄川县独立营副政治教导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长期坚持战斗在鲁中敌占区,创造了只身拔掉双谭寺日伪“据点”威震敌胆的英雄业绩。在支援前线、巩固后方的工作中出色地完成任务,被评为模范。在解放淄博、淮海战役、南下解放全中国等大小数十次战斗中,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多次立功授奖,其中荣立大功二次。1949年2月任山东省军区警备二十二团政治处副主任,1949年7月任鲁中南军区军政民运科科长,1951年3月任山东省军区警备九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后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52年7月任山东省军区沂水军分区军训科科长,1953年7月任山东省军区干部训练大队大队长,1954年10月任山东省烟台市兵役局局长,1955年被国防部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1961年9月任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武装部副部长,1964年授予上校军衔,1972年离休,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金质勋章,1993年4月11日病逝。
刘志霞
(1922--1948)
刘志霞(1922--1948),著名烈士,淄川县(现淄川区寨里镇)西周村人,原籍博山区,汉族,女。
1941年,刘志霞与罗村李玉信结婚。1945年6月,她协助丈夫做通婆母的思想工作,送夫参加了人民军队。
解放战争开始后,她积极参加村里的支前工作,带领群众做军鞋,碾军粮,支援前线,发动妇女放脚、剪辫子,参加识字班,处处起模范作用。1946年8月,刘志霞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妇救会长。
1947年春,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刘志霞走门串户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与恶霸地方斗争。5月,蟠龙分区委召开土地改革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她被评为二等模范。同年秋,他参加了分区委组织的战备委员会。
1948年春,分区委派刘志霞到敌占区侦察情况,她只身回到罗村。3月3日,刘志霞与婆母相继被还乡团逮捕,押往乡公所刑讯。敌人用坐老虎凳、烙铁烙、皮鞭抽等种种酷刑,把她折磨的遍体鳞伤,但刘志霞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敌人又派与她邻居的罗村顽匪镇长出面诱降,她也不为所动,使得敌人无计可施。
3月4日,刘志霞被十几名匪徒押出囚房,至罗村西门。她意识到为革命献身的时刻到了,昂首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匪徒们撕下她的棉袄絮塞住她的觜,她奋力吐出,继续高呼口号。敌人将她推到一桥下摔昏,被河水冰醒后,她又痛斥匪徒,残暴的敌人用刺刀将刘志霞满口牙齿敲掉,割去她一只耳朵,砸断一条腿,她再次昏死过去。醒来后,她已被匪徒拖至小吊桥村外的废井前。面对死亡,她用尽全力大声呼喊:“解放军就要打回来了,你们的日子长不了啦!”匪徒们将她推入枯井,刘志霞壮烈牺牲。党和人民将她的遗骸安葬于罗村东面的莲花庵,并树碑立传,供后人瞻仰。
刘子祥 (1914-1941)
刘子祥,又名刘开河,1914年生于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大吊桥村。刘子祥家境贫寒,幼年时父母就相继去世,靠兄嫂抚养长大。1923年,靠亲戚资助入本村小学读书,后因受歧视而辍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号召爱国青年学生到农村去,开展抗日斗争。是年秋,济南正谊中学学生、共产党员王崇基回到老家大吊桥村,联络中共淄博矿区工委书记张天民宣传抗日。此时身为长工的刘子祥受张天民的影响,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活动。1937年8月,经本村共产党员张凤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春,刘子祥参加了第五军第十四中队。3月,第十四中队协同兄弟部队进行解放淄川城的战斗,刘子祥积极报名参加了登城奋勇队。
1938年11月,第十四中队开往莱芜与第二十二中队合编为第四支队第十一连,刘子祥任连指导员。在莱芜整编期间,刘子祥带领全连干部、战士,学习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和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的文件,练习了登墙上屋、夜间射击、白刃格斗、徒手擒拿等课目,提高了连队的政策水平和战斗素质。
1940年初冬,刘子祥与十一连的指战员到达淄川县第八区、第九区一带活动。淄川县第九区的华坞村,是通向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一条必经之路。日军在村东筑有岗楼,派伪军驻守,妄图掐断我地下交通线。12月,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刘子祥与战士们乔装成换防的伪军,悄悄摸进岗楼,没费一枪一弹,就俘虏了全部伪军,缴获了所有武器,顺利地拔掉了这个钉子。
1941年1月,胶济大队重新组建后,刘子祥任大队长,杨勇任教导员,转战于益都、章丘之间。2月,日军得知胶济大队在淄城以北、南定以南地区活动的情报,即派出一百余名日军乘汽车向胶济大队扑来。刘子祥率领胶济大队在大屯村公路两侧设伏,成功地伏击了日军,缴获6挺机枪、5门掷弹筒、60余支步枪及弹药、物资一宗,取得了大屯村伏击战的胜利。不久,胶济大队又成功袭击了张店车站第六号炮楼,打死日军两名。同月5日,张博支线上的羊栏村岗楼尚未完全筑起,便被胶济大队拔掉。
1941年5月20日,胶济大队进驻淄川县第九区小旦村,第二天被特务侦知报告了日军驻张店头目掘井。掘井从张店、周村、马尚、南定、淄川等地据点纠集300余名日军,又调伪军700余名,携带大炮、轻重机枪,向小旦村扑来。23日拂晓,日伪军包围了小旦村。刘子祥根据侦察员的汇报,沉着而镇定地指挥部队严阵以待。日伪军虽将村子围得严严实实,但慑于胶济大队的战威,不敢贸然进攻,用山炮、掷弹筒向村里轮番轰击。刘子祥根据炮火情况预感到战况的严重性,在阵地上与其它领导人重新研究制定了御敌措施。天亮后,敌人炮声停止,成队的日伪军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猫着腰向村子冲来。离村子只50米时,刘子祥一声令下,我军弹如雨下,日伪军成片倒下,剩下的溃败而去。日军又命令火炮再向胶济大队阵地轰击,刘子祥则指挥战士躲避起来,待敌再次冲锋迫近时,立即奋起还击,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这样,战斗从天亮打到黄昏,共打退日伪军十一次攻击,日伪军死伤惨重。刘子祥率胶济大队击退日伪军最后一次进攻后,决定借天黑突围:第十三中队先从北门突围,吸引敌人,然后第六中队乘机从南门突围。刘子祥率部到敌阵地前沿,朝敌人一阵猛射,打开一个缺口。就在战士们准备突围时,一股突然赶到的敌人用重机枪封锁了突破口,我方一名战士挺身而出,硬用双手抓住敌人炽热的枪身,夺过了机枪,部队乘机突出了重围。刘子祥在撤出战斗时,一颗子弹射穿了他的胸膛,壮烈牺牲。年仅27岁。
卢云亭 (1920--)
卢云亭,1920年出生,1939年入党,同年参加革命。历任县委组织部干事、地委组织部干事,943年任淄川区抬头区区委书记。当时抬头区比较小,并且全部是山区,20个村1万多口人,是老革命根据地,也是日军“扫荡”和破坏的重点地区。1941年秋季日军“大扫荡”,抬头区有两个村被日军烧毁,群众缺粮,少衣无房,十分困难。1942年日军蚕食我根据地,疯狂破坏党的组织,大部分村庄的党组织瘫痪,原抬头区区委书记范博文牺牲。卢云亭任抬头区区委书记后,依靠群众开展对敌斗争,阻击敌人的活动,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开展大生产运动,恢复党的组织。1944年全区情况基本好转,抬头区获得第二次解放,各村的党组织也基本恢复。
1945年后,卢云亭历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记、书记,地委副书记、国营八四七厂党委书记、八0五厂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省国防科工委主任、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年离休。
吕放 (1922--)
吕放,原名吕允春,1922年10月生于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佛村。1937年10参加淄川县抗日后援会,12月加入“民先”,1938年4月参加八路军三支队14
中队历任宣传委员、三支队政治部工作团文书、党支部书记、佛村区委宣传委员、淄川县委组织部干事兼“民先”总队长等职。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
月调任山东省委青委干事。1939年6
月到沂水县二区等地开辟青年抗日组织,先后任区青救会长、沂蒙地委青委巡视员、沂蒙山区参议会议员等职。1941年7
月到延安冀南陆军中学学习,毕业后,任延安温家沟兵工厂党支部宣委。1945年10月,任延安赴东北联工干部大队排长、长春九台煤矿工作组长。1946年6月任桦南县梨树园区土改工作队长。10
月县公安局成立后任公安局股长、代局长。1948年2
月调任东北军区军工部兴山枪弹厂副厂长。11月,沈阳解放后,参与创建沈阳五三工厂,任副厂长兼厂党委组织部长,
1949年4月投产,创造了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的“五三工厂”经验,1950年受到沈阳市委表彰。1950年11月调任哈尔滨国营671厂副厂长。1956年受其哥吕民三(原淄川县县长,1943年被错杀)株连“控制使用”。
1957年,吕放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学习,1962年毕业后,任北京506厂厂长。1963
年任兵工部技术司技术处长,主持全国兵器工业技术改造。1969年10月奉命组建北京国营5424厂,任厂党委书记兼厂长。1985年离休。1992年,被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授予“兵器工业特殊荣誉奖”。
吕民三 (1907--1943)
吕民三,原名吕允忠,又名吕进,1907年生于淄川县二区(现淄博市淄川区)佛村,1929年毕业于淄川县立师范讲习所,曾任小学教师,校长。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吕民三自幼家庭生活困难,父母因操劳过度,无钱医治,在其早年即去世,丢下四男一女。身为兄长的吕民三,挑起家庭生活重担。他不怕困难,聪明好学。他在任教期间,有的学生曾是他的同学,有的学生年龄比他大,教好这班学生实有困难。吕民三知难而进,他白天认真执教,晚上跑出五里多路到土山峪村请教老先生孙继云,刻苦钻研,现学现教,讲解透彻。同时,他作风正派,以身示范,严格制度,敢与不良现象作斗争。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增添了《日用杂字》、《应用文》和珠算等课程。这样以来,学生学有所得,提高了学习兴趣,不仅使所有学生心悦诚服,且获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1937年“七七”事变后,吕民三参加“淄川抗日后援会”。12月,日军侵占淄川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并接连制造“河东村惨案”、“杨家寨惨案”、“龙口村惨案”、“黄家峪惨案”和“佛村惨案”,杀我无辜村民,烧毁我民房。这一桩桩、一件件血的事实,激起淄川人民的愤怒。满腔热血的吕民三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毫不畏惧,写道:“大厦将倾兮,一木难支;中国将衰兮,一人难治;唤起民从兮,抗倭安邦;掌握武器兮,抗日必胜”。在党的领导下,吕民三发动抗日,积极参加创建抗日游击队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担任淄川县“二、九区政治委员会”副主任,积极工作,动员参军参战。6月,中共淄川县委成立后,他以八路军三支队的名义在佛村创办抗日干部学校,培养骨干并发展党员,为淄川地区抗日斗争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需要,1939年6月,在中共淄川县委领导下,淄川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井筒建立,选举吕民三为县长。他不怕抛头露面,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接受重任,宣誓就职时他激动地说:“俗话说当地人不做当地官,我要反其道而行之,团结当地人,打败日本侵略者。”
吕民三任县长后,他的名字不翼而飞,日军、汉奸到处搜捕他,烧他家的房子,抄他的家。他把全家分别转移到瓦村和南峪的亲戚家,仍坚持斗争,忘我工作。他平易近人,经常深入群众。群众称赞他是“真正抗日的、民主的、人民的好县长”。他按照县委“动员组织民众,建立统一战线,反对投降,争取抗日”的方针,积极建立区、乡政权,推行民主政治;发动抗日,扩建武装;推行合理负担,支援抗战;村村建立群众组织,为保卫村庄储备力量;发展教育事业,开办小学、成人夜校和妇女识字班。他还在日军“扫荡”烧了房子的村庄创办“露天学校”,使淄东抗日斗争形势轰轰烈烈。
1940年2月,吕民三奉命去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结业后任山东省滨海专署视察室主任,1942年1月调任莒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由于“左”倾错误影响,1943年1月被错杀,年仅37岁。
1988年12月,中共临沂地委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89年,淄川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五十周年时,吕民三的战友、学生、乡亲在佛村为其树立“吕民三纪念碑”,以示永远怀念。
吕效勉
(1898--1939)
吕效勉,1898年生于淄川县(现山东省博市淄川区黑旺镇)南佛村,从小家里很穷,兄弟二人都做觅汉。吕效勉在大吊桥王家做觅汉,农忙下地,农闲饲养骡马、干家务活。期间,受王承一、王崇基等早期党员影响,进步很快,并于1933年春经王崇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3年冬在大吊桥组织了雇农工会,人员30多人,与地主开展斗争。1935年经人介绍吕效勉与藏梓窝肖玉珍(王秀存)结婚,并于1937年2月介绍肖玉珍加入中国共产党。肖玉珍入党后成为优秀的地下交通员,多次冒险完成任务。
“七七”事变前夕,吕效勉奉命返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中共佛村支部,并任书记。1937年12月26日,吕效勉带领9人参加了姚仲明、廖容标领导的黑铁山起义,后被编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四中队。
1938年9月,中共淄川县委决定建立中共佛村区委,吕效勉任书记,1938年10月,佛村区委改为淄川县二区区委,吕效勉任区委书记,不久,调县委工作。1939年4月,吕效勉由于长期为革命奔波,积劳成疾,不幸病逝。
马立训
(1919--1945)
马立训,特等战斗英雄,山东爆破大王,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川区)于家庄人,汉族,男。
马立训出生在矿工家庭,12岁下煤窖做苦工,后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当兵。1940年1月他所在的部队被消灭,马立训参加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三营十二连,同年5月整编为四支队三团一营一连,10月随队到沂蒙山区作战。在进行反“扫荡”战斗中,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小分队,先后攻克水塘岗、小红山、周家崮等险要据点。在拔除青蛇寺据点战斗中,他手提浇上油点燃的公鸡,烧毁敌据点。翌年5月,驻沂水县日军出动700多人到朱宝庄抢粮,在反击敌人的战斗中,机枪手中弹牺牲,他立即接过机枪向敌人猛扫,掩护部队冲进村去,在巷战中,他把机枪架在墙头上,打死打伤日军多名,他荣立大功,被提升为机枪班班长。7月马立训随部队在蒙山一带作战,他认真研究,反复试验运用自制的炸药包炸碉堡的战术。在攻打岳家庄战斗中,他连续3次用炸药包炸开鹿砦、围墙、碉堡,为部队扫清前进的障碍,成为全团称赞的第一名爆破手。1942年春部队奉命开辟鲁南根据地,在攻克南大顶、孙徐、石家楼等据点与歼灭惯匪刘黑七的战斗中,
马立训手提炸药包冲在最前面,运用“偷爆”等技术摧毁敌人无数道鹿砦和碉堡,连破敌阵,被誉为“开路先锋”、鲁南三团的一门“神炮”。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提升为一连二排排长。1944年7月马立训被选为战斗英雄,出席山东军区召开的英模大会,在会上介绍爆破事迹,受到军区司令员罗荣恒、政治部主任肖华的接见,被授予“特等战斗英雄”和“山东爆破大王”的光荣称号,所在部队掀起了向他学习的热潮。1945年2月在解放泗水战斗中,他抱着60公斤重的炸药包炸毁守敌为对付“神炮”修筑的坚固大碉堡,为大部队攻克泗水城立下汉马功劳,参战部队受到山东军区首长的通令嘉奖。之后,他又运用“空爆”、“偷爆”、“飞行爆”、“连环爆”一系列爆破技术,炸毁敌人的一个个据点。临沂西部的顽军司令王洪九命令各据点加崮工事,并到处张贴通辑“神炮”的布告。在攻打沙沟崖据点中,马立训运用他反复试验的“空爆法”,炸开了兄弟部队两天没有攻克的“特殊工事”,从此,“爆破大王”的名声威震敌胆。8月3日,在攻打阎村的战斗中,马立训带领爆破班冲锋在前,接连炸毁外围的地堡。战斗一直持续到8月5日,晚上9点马立训率爆破组对东南炮楼实行爆破一举成功,随即率领二排全体战士向刚刚炸开的缺口冲去,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射中胸部,壮烈殉国。鲁南军区命名马立训所在的排为“马立训排”,牺牲地──阎村为“立训村”。
马振声
(1903--1986)
马振声,名殿统,华东地区农业劳动模范,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淄川区城南镇查王村人,汉族,男。
马振声1903年9月9日出生,少时读过3年私塾,下学后自学达到高小文化程度。1945年任村长,1951年他带头送子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后,他组织本村4户农民建立了淄川县第一个季节性互助组,倡导农业新技术,秋未发展到15户。1952年秋种时他发明了双镢沟种麦法,增加了播幅,在合理用肥,精心管理下,小麦亩产达600余斤,其种麦技术和经验在全县推广,并被评为劳动模范,出席了县、市代表会。1953年他出席山东省农业丰产劳动模范会议和华东地区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
议。1954年他和宗锡宝等人在互助组基础上建立起了初级农业合作社,他任副社长。期间,根据县里的安排,他到昆仑、磁村等乡村召开村民大会,宣传党的政策与办社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淄川县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县领导称赞他在宣传党的政策上“能顶县干部用”。1956年马振声出席了全国烈属、军属、残废军人、复员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自1956年以来他连续被选为淄川区第二、三、四、五届人代会代表和市、区政协委员。1958年他任淄城人民公社查王管区副主任,1961年至1966任查王大队副大队长。“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冲击,晚年虽八十高龄还坚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按时参加区政协会议,并提出治理孝妇河污染等合理化建议。1986年11月28日病故。
孟金山 (1910-1958)
孟金山,又名孟东明、孟锦善,1910年1月生于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张店区)洪沟村。1925年2月,中共张店车站支部建立。学生时期的孟金山经常与铁路工人中的中共党员接触,受到革命思想和熏陶。1926年春,孟金山就读于桓台县第四高小,在上级团组织负责人朱霄和帮助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末,孟金山高小毕业后,经车站党支部委员邹光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洪沟村党支部成立,孟金山任支部书记,同时兼任青年团干事会的组织干事。孟金山一面做党和团的工作,一面领导本村的农民协会,开办农民夜校,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使洪沟村的党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农民协会搞得轰轰烈烈。1927年夏,为配合北伐军北上,孟金山和党员孟光柱等人印刷传单,书写标语,在火车站、街道及附近农村张贴,震动了敌人,鼓舞了群众。是年秋,山东省督办、军阀张宗昌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派人到张店抓捕革命党人,中共张店党组织被破坏。张店共产党组织活动骨干王明智逃走,他的弟弟王明信和党的干部李青山遭到敌人逮捕。从此,孟金山与上级党组织联系中断,洪沟党支部也停止活动。
1929年3月,孟金山考入淄川县师范讲习所。一年后又到济南山东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就读。期间,他与刘开俊、赵振干等人组织起进步团体“励志社”,领导学生运动,寻求救国道理。这里,孟金山由孟广新介绍,重新加入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孟金山作为乡师的代表,于12月5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济南学生代表团赴南京请愿团。在12月12日蒋介石接见济南学生代表团时,孟金山当面指责蒋介石“不出兵抗日,靠国际联盟调解,使日军退出东北是骗局。”
从南京回到济南后,孟金山积极组织读书会,联络各校进步学生,研究社会科学,印发刊物,揭露日军的阴谋。这样以来,给予进步青年以革命启发。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1932年秋,孟金山等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他作为共产党要犯叛处无期徒刑。在狱中,同敌人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秘密宣传革命真理,领导和发动了多次武装斗争,被反动当局当作“要犯”辗转于淄川、青州、济南等监狱。在敌人的严酷拷打和审讯下,他铁骨铮铮,宁死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操。直到“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释放了在押的政治犯,被囚禁五年的孟金山获释。1937年11月,孟金山与省委接上关系,被派回原籍开展抗日工作。他曾在洪沟一带拉起了抗日游击队,这支队伍参加了著名的黑铁山起义,被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四中队,孟金山任指导员。
1938年2月,孟金山面对日军制造的河东等村的惨案,群众惶恐不安的情况,认为正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时刻。他不辞劳苦,到发生惨案的几个村庄慰问安抚群众,大力宣传中央发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揭露了日军凶恶残暴的侵略行径,号召不分贫富,男女老少团结起来,抗日保家乡,绝不能坐以待毙当亡国奴。
1938年4月,在孟金山的鼓动下,成立了“二、九区政治委员会”,他任主任。该组织成立后,发动地主、士绅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支援抗日。
8月,孟金山任中共淄川县委书记后,领导淄川人民积极进行抗日斗争,和县委一班人创办抗日干校,培养抗日骨干,领导成立各种抗日团体。他同县委一班人,在上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1939年6月,建立了淄川县抗日民主政府。12月,孟金山调任泰山区民政科长,从此离开淄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