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化雨
(1917--1996)
尚化雨,1917年生,山东莱芜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莱芜县第一区青年工作区委组织委员、书记,泰安地委组织部干事,淄川县委组织部长,历城县委敌工部长,淄博特区敌敌工办事处副主任,安丘县委组织部长、支援前线民工政委,安徽嘉山县委副书记。1950年后任川东行政区土改工作队党委书记,合川县委书记,中共四川省委农工部副处长、处长,省委农林政治部副主任,省农业局(厅)副局长、党组书记。1996年4月30日病逝。
宋寿田
(1899--1938)
宋寿田,原名延旗,1899年生于山东省莒县招贤镇大罗庄。山东早期中共党员之一。1924年春,宋寿田在博山同兴煤炭公司当押运工。往来于济南、青岛、博山之间,由此结识了同乡王尽美等共产党人。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2月经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同兴公司大昆仑煤站工作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同年夏,王尽美在青岛病重,宋寿田闻讯急奔青岛,聆听了关于此后工作的指示和遗教。1926年春他推荐进步同乡葛醒农、宋延琴到煤站任职并发展2人入党,共同从事山东青岛分公司工作,积极参加了中共青岛市委组织的活动。1928年底,为避免敌人的怀疑,宋寿田转到济南工作,并在经一路开设德成泰煤站作掩护,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031年冬,宋寿田工作时突遭警察便衣搜捕,他临危不惧,边抗议边暗示勤杂工张秀本。张秀本飞报宋妻王菊玉,王菊玉立即告知正在宋家居住的几位上海来的同志转移,并将有关文件、书籍投入枯井,让张秀本打电话告诉青岛的田德俊及早隐蔽。当敌人赶到宋家搜查时,一无所获,避免了党的损失。宋寿田被捕后受刑讯50多天,拒不承认是中共党员,敌人别无证据,无法立案。经党组织积极营救,敌人终以证据不足释放。宋寿田出狱后为了继续为党工作,就到济南北郊官扎营以西买荒地10亩,开办了德华鸡场,以此为掩护进行党的秘密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宋寿田先支持胞弟宋平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而后卖掉田产,购买枪械,与宋延琴筹建莒北抗日武装。同年冬,他将从济南秘密购买的枪支弹药送上火车时,遭日伪军侦探怀疑被密捕,狱中受尽酷刑仍守口如瓶,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保外就医,终因受刑过重,医治无效,于1938年5月病逝。
宋显民
(1910--1984)
宋显民,又名宋显祥,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山东省淄川区蓼坞村人,汉族,男。
1939年6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时期任连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二十二军司令部四科科长、三野八纵队政治部政工组长,先后参加了1939年“太河惨案”突围战,打垮顽固派王葆团、攻克佛村据点,消灭顽敌翟超,攻克天险马鞍山,拔除田庄敌据点,莲花山战斗,拔除柏树头据点,攻克磁村敌据点,攻占洪山北大楼,王宝山战斗等。在战斗中,他不顾个人安危英勇作战,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解放后,他先后调任河南省沙北县县长、许昌县县长、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石漫滩水库工程指挥部主任、白沙水库指挥部副主任、薄山水库副指挥长、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等职,为河南省的建设事业,特别是水利事业做出了贡献。十年动乱期间蒙受迫害,但仍坚持原则,爱憎分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党中央保持一致。1982年离休后,仍关心国家大事,重视水利建设,1984年病故于郑州。
宋延琴
(1904--1940)
宋延琴(1904--1940),1904年生于山东省莒县招贤镇罗庄。他是莒县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党员,是抗战前中共莒县特支书记,七七事变后莒北较早组织抗日武装的领导人之一。他对莒县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对莒县人民的抗日斗争做出了较大贡献。1926年,宋延琴在博山同兴煤炭公司工作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秘密活动。1928年4月回莒县开展建党工作。10月,省委特派员孙照彭到沂水一带指导工作,并将党组织发展工作延伸到莒县,发展5名党员,随后连同沂水15名党员成立中共莒县特支,隶属省委领导,孙照彭任书记。12月,孙回省委,行前成立了沂水县委,莒县单独成立特别支部,隶属沂水县委,宋延琴任书记。1929年春,沂水党组织遭破坏,莒县特支也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此后宋延琴回济南与宋寿田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宋延琴与宋寿田一起在家乡组织起50余人的抗日武装,活动于莒北招贤一带。1938年,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开赴莒县,宋延琴率队参加了二支队与党接上了关系,之后赴莒县三区负责组织抗日武装。1939年东北军五十七军一一师常恩多部驻莒,宋延琴按上级指示大力募捐,并组织慰问团慰劳该部,使该师官兵深受感动,对这支部队以后坚决抗日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5月宋延琴到岸堤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同年秋,学习结束分配到鲁东南特委机关工作。同年冬,任莒北县大队三中队队长。1940年6月10日,宋延琴从土门领取部队经费返回途中,在黄石岭被叛徒暗杀。
孙 哲
(1911--1943)
孙哲,原名孙在松,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淄川区)朱家庄人。1929年加入杨虎成将军部队。“西安事变”后回到家乡,参加了13人的抗日武装起义。后来这支部队改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十四支队,孙哲担任第四分队队长,经常活动于淄川东部地区。1939年夏,他奉命铲除了西河、矾场一带的部分汉奸头目。是年秋,由于战绩卓著,被提升为营长。1943年8月21日,他带领泰山军分区十二团二营四连的60名战士执行特殊任务,被敌人包围于常旺庄。翌日,敌人发动多次进攻,均被击退。敌人又调集300余名日伪军增援。为保存力量,他率领20余名战士掩护部队突围至南门外时,身中数弹,英勇捐躯。
孙发财
孙发财,现名孙子源,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张店区)洪沟村人。鲁大公司淄川炭矿王家营井锅炉工。1925年冬,由卢福坦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1926年3月,参加淄川炭矿工人反对资本家裁减工人的“失业团斗争”。1928年6月,参加淄川炭矿工人为增加工资、改善工人待遇的“南庙大罢工”。1929年7月,参加淄川炭矿工人为提高死亡工人抚恤的斗争。1938年初,参加第五战区职工抗日救国联合会。同年4月,参加淄博矿区职工抗日武装第十四中队。后历任淄博矿区职工抗日联合会武装部长、山东工人第六支队参谋、三地委职工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济南、西安铁路局工作。现离休。
孙守诚
(1910--1931)
孙守诚,1910年生于淄川县(现淄博市张店区)洪沟村。1925年,要洪沟煤矿工人夜校读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被选为洪沟党支部负责人。同年10月被党组织派遣到青岛,创建党的基层组织。11月,孙守诚奉党组织指示考入钟渊纱厂纩丝房做工。该厂是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之后,为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剥削中国工人而开设的六大纱厂之一。孙守诚到厂之后,在中共青岛市委的帮助指导下,物色工运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党员,于1929年上半年正式成立了钟渊纱厂党支部,孙守诚任支部书记。党支部成立后,广泛团结群众对日本资本家开展斗争。党支部曾组织了几次集会,工人群众总是积极响应。孙守诚同支部成员一起成立了纠察队,向厂方提出了“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要求。日本资本家拒不接受,工人奋起作坚决斗争。工人纠察队员手持木棍冲到南大门,日本人吓得不敢开门。通过这场斗争,广大工人对孙守诚更加信任和爱戴,厂工会整理委员会成立时,选他为纩丝房工人代表。工整会虽为国民党所控制,但在基层组织中还有众多的群众,孙守诚利用这一合法身份,做着罢工的组织和发动工作。
“民国十八年青岛纺织工人大罢工”爆发。当时,中共山东省委遭破坏,青岛市的党组织损失也很大,全市共产党员不足30人。当年8月,孙守诚被选为中共青岛市委常委。在白色恐怖严重、处境危险的情况下,中共山东省临委和青岛市委积极组织、领导了1929年青岛纺织工人大罢工。这次大罢工持续了4个多月,孙守诚则始终站在斗争第一线,同国民党青岛当局进行说理斗争。孙守诚在反动当局面前理直气壮地表达工人的意愿,得到工人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被推选为纩丝工会的总代表。日本人在工人被迫复工后,企图利诱、拉拢孙守诚,扬言要提升他当把头。孙守诚严词拒绝,并揭穿敌人的阴谋。
1929年11月上旬,孙守诚作为山东工人代表出席在上海秘密举行的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他向大会汇报了青岛工人的罢工斗争情况,大会发出援助青岛失业工人的通电,号召“全国各工会及全体工友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及国民党进攻工人的毒计。”
通过斗争,孙守诚认识到:对反动派只凭说理是不行的。他根据市委指示,秘密扩大赤色工会组织,并组织工人集资准备购买枪支,以防敌人突然袭击。正当他积极筹划之际,日本厂主和国民党市政当局串通,于1930年1月将他秘密逮捕,并关押在济南监狱。在狱中,孙守诚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1931年4月5日与邓恩铭、刘谦初等一起被国民党山东当局杀害于济南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
孙守祯
(1924--1959)
孙守祯,1924年生于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小口头村。1938年到沂水参加八路军,后被留在鲁南军区司令部秘书处当勤务员。194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14日,山东纵队二旅挺进海滨地区甲子山,已当班长的孙守祯,带领全班战士冲锋在前,在敌人凭借碉堡工事以猛烈的火力阻止部队前进的不利情况下,果断指挥兵分两路,出其不意,巧破敌堡,取得胜利。
1945年4月,孙守祯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当警卫员。有次团长带着两个排外出执行任务,途中被800余名日军包围,身受重伤的孙守祯手持短枪和手榴弹,拼命冲杀,掩护团长冲出重围,受到上级通令表扬。翌年1月,孙守祯任东北民主联军一师一团四连指导员,在一次完成掩护任务向预定地点靠拢途中,连续作战半月余的战士们露宿在一个村子的土围墙下,孙守祯独自到村外巡逻,突然被几把刺刀挡住,他意识到被敌人包围,为了120名战士的安全,他急中生智,冒充敌人同伙谎报军情,带领战士突围。5月,孙守祯调任团部侦察参谋。1949年9月,孙守祯调到空军工作,他克服文化低学不懂的困难,很快掌握飞行技术和指挥作战的本领,被提升为空军某部副师长。1958年3月29日,他率领参战部队,从临潼基地飞赴机场参加平叛斗争,配合陆军部队用巧妙的作战方式全歼了流窜于甘南、黄河河套聚集的叛匪,受到上级表彰。5月17日,他指挥机组飞往叛匪活动区进行战前侦察返航中,天色突变,机组和机场失掉联系。他当机立断改变航向,克服飞机上油料不足、通讯中断等困难,沉着指挥机组人员几经联络,飞机着陆于异地机场,转危为安,幸免一场不堪设想的大祸。7月9日,朱德副主席到西藏平叛前线视察,孙守祯受到接见。7月12日,孙守祯率首航机组执行艰巨的护航任务。同日,朱德副主席要回首都,欢送队伍已整齐排列机场,他老人家为了能看到孙守祯完成任务归来,一直等到下午四点多钟,震撼人心的噩耗传来,孙守祯所率机组完成任务返航时,飞机突然发生故障,不幸失事,机组全体同志殉职。朱德副主席听到孙守祯不幸殉难的消息,沉痛地为他脱帽致哀,并说:“孙守祯同志是党和人民的优秀儿子,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孙在宽 (1919--)
孙在宽,又名孙厚亭,1919年3月生于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北佛村。1937年11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任北佛村党支部书记,5月任佛村支部宣传委员,7月入佛村干部学校学习,8月任淄川县二区区委宣传部长,9月任二区区委书记。1940年6月赴辽宁省沈阳市,1981年退休。
孙兆珍
(1901--1975)
孙兆珍(1901--1975),省劳动模范,淄川区峨庄乡后沟村人,汉族,男。少时随父开荒拾柴,后下煤窑当雇工,靠微薄收入勉强度日。1944年家乡解放后,他被选为村长,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任过农业合作社社长、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等职。
1955年10月,为了家乡的穷山恶水,他不顾天寒地冻,率领群众开展水利建设,被选为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自此,他夜以继日地风餐露宿于工地,在缺技术资金、物料的情况下,合理调配全乡人、财、物土法上马,建设水利工程。有些因循守旧的人散布流言蜚语,想动摇他兴修水利的决心,可他顶着邪气开山凿石,修渠筑库不止,当一条水渠修到村前时,需要穿过一传说非常神秘的石崖。有些封建迷信的人出面干涉,以“破风脉头”为名,不准动工。倔强的孙兆珍说:“我守了一辈子山,没见过山神,封建迷信咱不听,石崖一定要炸。这炮声一响,牛鬼蛇神就得滚蛋,你们不是说明天是杨公忌日不宜动土吗?咱就单单定在明天动土!”他说办即办,翌日他便让石崖开了花,使工程进展顺利,此后,“孙二杠子”不信神鬼的佳话广为流传。水渠通水时,男女老幼接踵而至,欢声笑语赞叹不已。有位过去嘲讽孙兆珍的人叹服地说:“今天的共产党,是过去的天!今天的人,是过去的神仙!”
孙兆珍一心扑在兴修水利上,水渠与水库修到哪里,便食宿在哪里。住过山洞、场园屋、破庙,饥、饱、冷、热,饮食从未有规律,外出开会回来,他顾不得回家,先奔赴劳动工地或查看水渠水库。有人说孙兆珍傻气,他却说:“我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为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大家都过上富裕日子。”久之,人们对他信服了,群众编了一首赞誉他的歌谣:“孙兆珍老英雄,干起活来赛黄忠,治山兴水干劲大,什么困难也不怕。宁愿吃上三年苦,愿给后代造幸福。”他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八余载,修成了全区67华里的环山水渠,建成“湖泊争鸣”、“三社建成”、“青年”、“赛龙”、“土泉”等连环水库,塘坝计8座,能浇地3500余亩,使昔日乱石滚滚的峨庄溜,一跃成为全省兴修水利先进单位,慕名前往学习者络绎不绝。孙兆珍曾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华东局、市、区的劳动模范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光荣地参加了1959年国庆十周年观礼,并获证书。1964年《大众日报》、《淄博日报》用整版的篇幅登载了他的事迹。由于终年操劳奔波,于1975年病逝。
谭克平
(1906--1942)
谭克平,原名谭庆信,字应民,亦名柯平,模范县长,抗日烈士,山东省博山县七区(现淄川区口头乡)西石门村人,汉族,男。
他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学校他与十几名同学成立了倾向革命的文艺研究小组。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去汉口参加北伐军。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国民党对日妥协,拱手将济南的胶济铁路30华里以内广大地区让给了日本兵,并成立了维持会。这时谭克平来往于济南淄博之间,他老家北套间成了联络点,经常聚会研究如何革命。国民党为了扑灭革命的火种,对共产党进行大搜捕,父母托亲戚为他办好去法国的护照,卖地凑钱让他出国,他把钱带到济南做了革命活动经费。他在做党的地下工作时被捕入狱,在狱中敌人对他威逼利诱,他始终未暴露身份,敌人以“政治嫌疑犯”的罪名判处他9年半的徒刑。1933年7月经组织营救出狱,任《山东日报》湖光副刊主编。1937年受组织派遗回博山组建抗日武装游击队,后任泰、莱、历、章四县边区联合办事处主任,1939年9月创建山东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他被选为县长,在任期间,他善于组织发动群众,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在剿敌战斗中,他亲自带领作战,取得多次胜利,使莱芜县成为“有据点无敌区的县”。谭克平被评为模范县长。他参加革命后,家庭受株连,有4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1941年任鲁中区民政处副处长,这时日寇对鲁南地区“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斗争环境非常困难,部队采取了分散活动的方法,谭克平1942年11月7日到马鞍山我军据点视察工作,11月9日凌晨日伪军包围进攻马鞍山,谭克平和6位同志坚守南天门,用石头等武器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坚持一天一夜,第二天日军派飞机轰炸马鞍山,他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6岁。
王承一
(1909--1939)
王承一,原名王福绎,1909年生于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大吊桥村一较富裕的家庭。
1930年,王承一考入私立济南正谊中学,在学校参加了鹿省三等领导的学生自治会,并加入了进步的学生组织读书会,学习了许多进步思想,被鹿省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爱国运动,参加了“驱吕”学潮并取得胜利。“九一八”事变后,正谊中学在学生自治会的发动下,有300多名学生参加了赴南京请愿团。王承一在请愿团表现活跃,积极宣传、揭露蒋介石反动政府的本质,由于当地国民党反动党局的干扰,学校将参加请愿的师生招回,提前放假。1932年新学期开学后,国民党济南反动党局对各校进步师生进行大逮捕,白色恐怖笼罩,革命转入低潮,王承一被迫回到家乡从事教学工作,从此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3年张天民到淄博矿区开展工作,王承一也来到矿区,经鹿省三恢复了党的关系。10月中共淄博特支建立,王承一任组织委员,分工负责大吊桥、佛村一带农民运动,组织雇农大会,发展会员30余名。1934年2月,王承一赴邹平参加梁漱溟举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学习。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淄川城,到处烧、杀、抢、掠,并连续制造了河东、杨寨、龙口三大惨案。之后又到罗村镇大吊桥村制造惨案,王承一的母亲、妻子、三个女儿和弟媳等老小18人被烧死。闻讯赶回的王承一见此情景,目瞪口呆,悲痛欲绝,下定决心,走上拉队伍,抗日救国的道路。1938年2月,他联络本村几个党员,动员几十个有抗日热情的青壮年,参加在大吊桥村组建的山东抗日救国第五军第十四中队。配合廖容标领导的部队,攻打淄川城,捣毁维持会,缴获大量弹药物资,扩大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影响,提高了部队在群众中的威信,抗日武装得到迅速发展。
为深入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工作,淄川县二、九区建立了一个由党员领导的团结广大知识分子抗日的群众政治组织“二、九区政治委员会”,王承一任副主任,组建农民自卫队,积极开展抗日活动。同年11月,中共淄博特委将淄博矿区工委武装部和淄川县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淄川县独立营,王承一任营长。独立营建立后,积极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择机打击日伪。1939年1月,独立营配合张博铁道大队袭击张店火车站和南定火车站。同年5月,王承一以“拖派”被错杀。1997年,中共淄博市委组织部为王承一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王崇基
(1910--1941)
王崇基,又名王子高、王鲁民、王洪涛,1910年生于淄川区大吊桥村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他17岁于邹家高小毕业后,在家自学。1929年夏,到济南考入私立正谊中学,在进步教师陈济源、赵图南的影响下,又与第一乡师党员学生于一川、孟金山等接触,思想进步很快。
1930年春,王崇基与正谊中学进步学生鹿效曾(鹿省三)先后被发展为中共党员。王崇基改名为王子高。署期,王崇基邀鹿效曾、柴宝忠等到大吊桥村其家中“度假”,实则学习党的文件,宣传党的知识。
1931年,正谊中学学生的反日爱国运动日益高涨。10月,、王崇基领导发动了驱逐瓦解学生爱国运动的校长、训育主任运动,在进步教师的支持下,斗争取得胜利。随之,他们组织学生参加了赴京请愿团。1931年12月,王崇基被济南国民党当局通辑,被迫离校,回家隐蔽。期间,改名王鲁民,到北京考入辅仁大学附属高中。一次,王崇基回家渡假,期满回校,在济南火车站与张天民相遇,在交谈中得知张天民的情况,遂介绍张天民到华坞煤矿下井拉炭,宣传抗日,发动工人运动,并与鹿效曾一起为张天民恢复了党的关系。
王崇基在北京上学期间,认识了栖霞县的党员同学杨某(六十年代任国家冶金部副部长)。“七七”事变后,杨某通知王崇基到北京集结待命。王崇基在北京翠华公寓见到了杨某,并由彭真讲话,让其赴延安待命。王崇基与杨某同行,经太原赴延安。翌年,王崇基改名王洪涛,受命旅政委,赴山东鲁西南找八路军一一五师报到。在荷泽地区转战一年多,控制了郓城、梁山、巨野、鄄城、成武等五县,建立了五县联合办事处,王崇基兼任主任。
1933年春,王崇基在家乡举办“短期学习班”,介绍吕效勉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又介绍张凤翔、刘开河(刘子祥)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秋,日伪大“扫荡”,王崇基所在旅之一部,突然被包围在鄄城内,坚守数日,弹尽粮绝,王崇基在带领部队突围中英勇牺牲。
王凤麟 (1911--1942)
王凤麟,原姓李,名芳,号凌阁,曾用名傅合,后改为,山东纵队爆破攻坚战术的先行者和创造者,一旅二团副团长,著名烈士,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卧龙河村人,汉族,男。
1931年参加革命,翌年受组织派遣,打入伪军马海山部队做兵运工作。1933年5月,趁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攻打马海山部队时,他发动一个营的伪军起义,加入抗日救国军,被任命为抗日联军第四军直特务连连长。同年底,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7年底卒业回国至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未到山东纵队司令部驻地沂水县王庄。1939年办起了山东纵队第一个爆破训练班,同年5月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第三营营长。1940年4月任山东纵队一旅二团副团长,他倡导该团成立工兵排,研究爆破攻坚技术和战术,在小纺庄、徐家楼、蔡家庄战斗前后,他因地制宜,研究攻坚试验,有时连夜研制,创出了火力空隙“偷炸”,坚固工事连续爆破;竖炸药包“悬炸”;扛杆架桥越壕炸;手雷连续爆破开路;双导火索炸等爆破战术。他还结合作战实际需要,创造了爆破与火力掩护相结合;爆破与强攻相结合和火力组、爆破组、突击组、梯子组和预备队的“四组一队”攻坚战术。1941年,在莱芜甘泉庙、张高庄、古城村等伏击战中,均采用他的爆破攻坚战术,并在鲁中部队普遍推广,取得良好实践效果。中央军委从延安发来电报,要求总结爆破经验,向全军推广。王凤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军事爆破的基本战术和技术,在军内推广。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倡导下,他的爆破攻坚战术在济南、开封、洛阳等重大战役中采用,增加了攻坚能力。
1941年秋,王凤麟在战斗中受伤失去右腿。1942年11月10日,在马鞍山保卫战中,他拄着拐棍,一面指挥战斗,一面阻击敌人,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多次猖狂进攻,枪弹殆尽,掷石与敌激战,直至壮烈牺牲。
王克和
(1922--1984)
王克和,全国劳动模范,淄川区黑旺镇野鸡岭村人,汉族,男。
王克和1922年12月19日出生,自幼家境贫寒,母早逝,
勉强读乡塾4年,12岁便学徒做工,后往黑旺煤矿、颜山铁矿当钳工,由于勤奋好学,示知欲强,技术过硬且熟练,深得师徒赞赏。建国后,在博山电机厂当钳工,有毅力,肯钻研,吃苦耐劳,大搞技术革新,1954年12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自948年至1959年先后改进、革新、创造成功20余种设备与工具,为国家创造了30余万元财富,被工人誉为“土专家”、“万宝囊”,成为全市知名的工人革新能手。
1953年,他研制成功电机转子油压机,提高工效4至5倍。1955年王克和仿制成功6台绕线机,解决了电机绕线4圈的关键问题。1958年他协助他人研制成功1101B型汽车发电机电枢半自动嵌线机,解决了机械传动方面的技术关键,提高工效20倍,成为全国仅有的1台专用设备。1959年他研制出了1101B型汽车发电机电枢全自动嵌线机,参加全国机械工业技术革命产品展览会,同年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并出席全国群英会,选为主席团成员,被命名为“全国劳动模范”,先后受到毛泽东、刘少奇、贺龙、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王克和曾先后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2次,并受到奖励。1958年至1962年连续5年出席市群英会。1960年他被选送到山东工学院深造,同年当选为省政协委员,1961年当选为市人民代表。1963年指导并帮助博山陶瓷厂设计出崐了101-6头刀板成型机。翌年,又大力帮助该厂设计出磁力自动脱模器,解决了研制链条干燥机关键部位的难题。“十年动乱”中,他受到冲击,但对工作仍忠心耿耿,认真积极。1978年出席全国机械工业学大庆会议、山东科学大会。1982年,王克和协助淄川陶瓷厂研制成功全自动大缸成型机,改变了陶瓷生产落后工艺,获国家三等发明奖。
1948年8月17日,王克和因患肺癌医治无效而与世长辞。
王自修
(1913--1985)
王自修,华东局农业劳动模范,淄川区城南镇南石谷村人,汉族,男。
王自修1913年6月26日出生,自幼务农,不识字,勤快且热心公益事业。1951年,他组织本村11户人家成立互助组并任组长。互助组实行互助帮工,谁用的工多最后找差价的办法,试图走合作化道路,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农业生产生机勃勃,形势喜人。王自修带头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改革种植方法,并实行科学管理。由原来的耩子耩改成大镢沟,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管理上增施农家肥,改良了土壤,且勤浇水,及时锄草。王自修将自己的七分地作为示范田,经过试验,粮食产量上升,他种植的小麦单产崐达到362.5公斤,这在农业科学尚未发展的50年代初实属奇迹,其成功之科学劳作经验在全县推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他被评为农业劳动模范并出席华局召开的表彰大会。1955年秋,他领导的互助组发展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王自修虽然受到省级表彰的奖励,但从不以劳模自居。他大胆泼辣,勤于耕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兢兢业业,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为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1958年至1964年间,他曾先后做饲养、保卫等工作,期间,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忠于职守,不循私情,清白做人,深得众敬,1985年5月10日因病去世。
魏思文
(1910--1967)
魏思文,1910年生于山西省文水县,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至1932年在北京上大学期间,参加并组织学运工作,曾任党支部书记。1932年至1935年,在内蒙临河和山东即墨做党的地下工作,任县委委员。1935年,不幸被捕。在国民党的监狱中,面对敌人的屠刀和死亡的威胁,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1937年释放出狱。抗日战争期间,他转战山东各地,在敌后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斗争,开展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曾任支队指导员,山东淄博特委民运部长,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在解放战争中,他参与组织了淮海战役华东地区的支前工作,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斗争。先后担任鲁中南区党委组织部长,华东支前司令部政治部长,西南服务团二团副团长,川东区党委第二副书记,川东行署副主任等职。从1952年起,一直从事党的教育事业,担任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曾被选为崐第五届北京市人民代表。1967年10月30日被“四人帮”及其黑爪牙迫害致死。1972年,按照毛泽东批示,中共中央追认魏思文为革命烈士。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十余年未能查清。1978年6月2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市委、五机部在北京举行追悼大会,宣布“过去对魏思文同志结论中的一切不实之词应予彻底推倒,所作的错误处分应予撤销”,“为魏思文同志恢复名誉,平反昭雪。”
武胡景
(1899---1936)
武胡景,原名武怀让,又名湖景、和景,化名罗玉堂、吴克敬、李士安、吴福敏、林大生等,1899年出生,河南省盂县人。1921年,他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预科。1922年10月,被选为5名学生代表之一,积极支持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1923年,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党,成为唐山大学党团组织负责人。1924年7月,被党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先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莫斯科支部书记和中共旅莫支部书记。
1928年秋,武胡景回国后被分配到山东。8月,到淄博矿区开辟工作,任中共淄川特别支部书记。他居住在矿工聚居的南工厂,秘密联系党员和工运积极分子,在矿区党组织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半公开的工会组织发展到会员3000多人,一个月内进行小规模罢工斗争十数起,取得了增加工人工资的胜利。特支还创办了经常性刊物《淄川工人》,组织发动淄川炭矿工人准备第二次大罢工。10月,他调任中共青岛特支书记,后任市委组织部长。1929年4月,武胡景在济南被捕入狱,7月越狱脱险。此后,历任中共顺直省委、唐山市委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北满特支书记,中共中央保卫工作负责人。1935年,受中央军委委派赴苏联学习。次年,在“镇反肃托”运动中,受康生诬陷遇害。
郗兴德
(1906--1967)
郗兴德,省林业劳动模范,淄川区张庄乡大马陵村人,汉族,男。60年代即以造林模范而远近闻名。他十几年如一日,不辞劳苦,不畏艰难,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发展林业生产,大家亲昵地称之为“树迷”。
1951年,郗兴德被选为村造林委员会主任、林业队长,他白手起家,不懂就学,不会就问。缺乏经验就试点摸索,没有造林树苗就采种自育,为了绿化村四周几座光秃秃的山头,郗兴德绞尽脑汁。有一座海拔700多米的山顶顶端和山根都栽上了树,可山腰陡处却无法栽种。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郗兴德不知在此徘徊多少次。一日大雨过后,他崐计上心来,筐系腰间,攀崖撒种,不能挂种的地方,就将种子揣入泥土中掷放。这样,一次又一次,终于使陡山坡变绿了。
从栽下第一棵起,郗兴德就视山如家,他还发动全家幼齐上阵,家中育苗山上种。有些贪图眼前小利的人,偷崐砍拳状粗的椿芽树做农具柄,他想出一个办法,以影响树生长主宜,每棵树腰砍一痕迹,若发觉树被偷伐走,他便到劳动工地挨个盘查,查出伐树人狠狠处罚,杀住了偷砍风。有一年,上级发下一张护林布告,他拿着四处悬挂,宣传护林政策长达数年之后还保存完好。1958年冬天,一场大雪后,无处觅食的兔子将部分树皮啃了,郗兴德掏钱买来鼠药,夹于自己家里的数百公斤鲜地瓜中,每株树撂几片,不几天,仅拾到的大死兔子就有8只。长年累月,风、雨、雪再大,他越往外跑,他说:“有我郗兴德在,什么人也甭想动一棵树,一分钱不给也要干到底!”
经过郗兴德和大伙十几年刨、栽、接、种的艰苦劳动,终于在1300亩光秃秃的荒山上,种植各种用材树、经济树达29万余株,使大马陵村纯林业收入占全队总收入的24%,成为市级林业生产先进单位。郗兴德多次被评为出席省、市、区的林业模范,受到奖励。省、市党报也曾登载了他的先进事迹,1967年故世。
肖玉卿
(1908--1971)
肖玉卿(1908--1971),省农业劳动模范,淄川区双沟乡藏梓窝村人,汉族,女。
肖玉卿出身于贫困家庭,长年饥寒渡日。青年时期欲求翻身解放,在本村积极参加和帮助地下党组织搞联络活动。1938年至1947年先后任村妇女会长、妇救会长,组织妇女抗击日本侵略军,做军鞋、筹军粮支援前线,样样工作跑在前。1948年担任村长,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带领群众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率先办起了变工组。翌年参加了淄川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劳动模范大会,被奖给手摇式水车一部。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2月出席山东省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表彰和奖励。会议结束归来时,县长李仁圃亲自到淄川火车站迎接,并戴花牵马接到县政府合影留念。不久她去博山后峪参加了地市委举办的互助合作训练班。回村后,她把变工组办成了双沟地区第一个常年互助组。5月21日淄川县召开互助组评比大会,肖玉卿互助组被评为全县优胜组,受锦旗一面。是年7月她参加了淄川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会上提出民“全县妇女掀起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的倡议,激发了全县妇女参加爱国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1952年肖玉卿组织互助组对土地深耕细作。精心管理,秋后创出了亩产谷子870斤的高产记录,轰动全县,受到淄川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11月《大众日报》刊登了肖玉卿的劳动模范事迹。1953年在肖玉卿互助组的带动影响下,双沟地区13个村办起了常年性和季节性互助组26个,有254户农民加入了互助组。3月,肖玉卿带领互助组在洪山西北坡两条大沟内植树40000余株,带动洪山周围各村大搞植树绿化,创出了“深深的、浅浅的、实实的、暄暄的”植树经验,县林业科在全县推广,推动了全县的植树造林运动的发展。
1958年至1965年间,肖玉卿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大队管委会委员、妇女主任等职,1958年7月当选为淄川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她为广大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于1971年11月25日病逝。1979年5月30日中共双沟公社党委给肖玉卿作出平反结论,推倒了强加给她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
邢德 (1919-)
邢德(1919--),1919年9月出生于莱芜县雪野区邢家裕村,1937年7月在山东纵队四支队政治部自卫团训练班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任村党支部书记。1940年1月调雪野镇总支委员会组织委员。1941年3月调地委党校学习,结业后在地委组织部巡视团工作。同年8月任莱芜县组织部巡视员。1941年10月至1943年6月任茶叶区组织委员、动委会主任。1943年7月至9月到鲁中区委党校学习,任第六党小组组长,结业后回到泰山地委。1943年11月至1947年12月任淄川县胡山区区委书记,1947年12月至948年10任章丘县委组织部长。1948年11月至1949年5月南下,任南下干部大队一中队党支部组织委员。1949年6月至1951年3月先后任浙江省吴兴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团县委书记。
1951年4月至1952年5月任温州地区文成县委书记,1952年5月至1954年10月任温州地区平阳县委书记。1954年至1956年任温州地委手工合作部部长,地委委员。1956年7月至1959年4月任中共浙江省委机关党群党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部委委员。1959年4月至1970年任浙江省监委常委、审理处长。1970年至1981年任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83年离休。
许光明
(1905--1985)
许光明,原名许业正,曾用名韩其成,淄博市政协副主席,淄博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淄川区双沟乡藏梓窝村人,汉族,男。幼年家境贫寒,10岁时双亲故去,随舅父生活,后因生活窘迫,曾给地主放羊两年,15岁时不堪忍受非人生活,便到大荒地下煤窑。1925年秋,许光明又到华坞井当矿工。此时,正值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革命运动处于高潮,他投身其中,积极加入淄川炭矿工人俱乐部,并成为骨干。有名叫伊藤的日本监工,对工人异常苛毒,很多矿工遭其无故打骂,许光明暗地组织几名工友,施计将伊藤痛打一顿,并逼迫资本家将其调走,为工友们报了仇。后来,许光明又积极组织参加了党领导的罢工斗争。
“七.七”事变后,许光明几经周折,找到了党组织,于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联络一部分矿工组成了抗日游击小组,任组长,后来这只队伍不断扩大,成立了以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为骨干的“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
1938年3月,许光明调任淄川区蟠龙区区委书记兼行政委员会主任。矿区成立职工抗日联合会和武装部,许光明为领导人之一。在日伪重兵把守的矿区内,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为组织抗日武装四处奔走,使矿区基层工会组织发展到十几个。5月,中共淄川县委成立,许光明任组织部长。1939年1月任职工部部长,9月调任鲁中一地委书记。期间,他组织成立了1000余人参加的“山东工人第六支队”。
1940年8月,许光明被选为山东省职工救国总会执委常委,并领导洪山、张店、淄川北部煤井三个党支部的工作。1941年6月,许光明去山东高级党校学习,期间,刘少奇赴山东视察工作时,他受到接见。党校学习结束后,许光明被分配到鲁中区党委任群众委员会副书记,活动于济南、泰山、蒙阴、沂水、鲁中一带,发动群众,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3年10月,许光明重返淄博矿区工作,任淄博工委书记。由于侵略者残酷的压榨,加之适逢大旱之年,广大矿工生活极度困难。他来到矿区后,立即召开工委扩大会议,除发动矿工互助自救外,还请求上级专拨北海币300万元,救济淄博10万矿工。他组织武工队掩护矿工和家属截车扒煤,既破坏了敌人的掠夺计划,又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困难。当时,淄博工委还担负了每月搞100斤炸药支援前线的任务,工人采煤所需的炸药都是由汉奸队武装护送至坑下。许光明为了将这一重要军用物资搞到手,想尽千方百计,发动矿工从敌人手中搞炸药。矿工们冒着生命危险,帽里藏,衣里塞,鞋里装带到井上,月月超额完成任务受到鲁中区党委的表扬。
1948年8月至1949年7月,许光明曾先后任中共淄博特支副书记、淄博总工会主任、工委副书记、淄博特委职工部部长、淄博总工会副主席等职。任职期间,他组建基层工会,组织工人武装,创办淄博工人学校培训骨干,号崐召全省职工发起募捐支援淄博10万工人等等,被誉为淄博工人的领袖。
建国后,他曾先后任淄博总工会副主席兼劳动局局长、山东省建筑工程局处长、淄博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85年病逝。
薛玉 (1909--1973)
薛玉,1909年7月生于山东省泰安县薛庄,1917年在本村学习,1922年在本县第一小学学习,1925年到曲阜省立二师范学习。
1928年毕业后,薛玉担任了本村小学教员,1931年担任青岛李村、大水、清沟、韩哥庄等学校教员。1937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四支队并任经理部供给员,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第四支队二团供给干事、供给处长,1939年4月任四支队供给部募集队长,8月任山东莱芜县政府财政科长,1940年5月任山东泰山区专员公署财政科长,1941年9月到山东分局第二期党校参加学习,1942年6月任山东泰山专员公署财政科长兼秘书长,11月任淄川县县长,1943年5月代理淄川县委书记,1948年6月任鲁中南第一专署粮食局长,9月任鲁中南七专署粮食局长,1949年7月任山东粮食局第三分局粮食局长,1951年4月任越南顾问团财经顾问,1956年任中国粮食部采购司副司长、监察局副局长、办公厅副主任、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副校长、党委书记,1973年11月病逝。
阎康侯
(1908--1995)
阎康侯,又名阎宝玉,1908年生于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太河乡)东下册村。1923年夏考入设在青州的省立第十中学读书,在校读书期间,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于1925年6月,由顾希哲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11月,由商勤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参加两个党组织后,积极参加校内组织的各种群众性政治活动,学术活动。1927年7月,按照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学生署假回原籍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阎康侯回乡后被中共博山支部编入四乡特别党小组。1928年3月,阎康侯在东下册村及邻村发动民众成立了七区农民自治会,
1937年“七七事变”后,阎康侯回乡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于同年11月重新入党,后加入第四支队,历任直属队教导员、供给部政委、山东一纵一旅一一五师教导员、一旅后勤政委等职。1943年转业,历任鲁中行署金矿局局长、山东鲁中工商总局工矿科长、淄博矿务局监委、鲁中行署实业处长、鲁中区行政公署粮食局局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浙江省宁波专署粮食局长、宁波专署副专员,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副秘书长,温州专署专员等职。1985年离职休养,1995年12月病逝。
晏兴堂
(1902--1984)
晏兴堂,又名晏春起,1902年生于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藏梓窝村一贫农家庭。为谋生计,17岁时到大荒地下煤窑养家糊口。1924年入华坞岭煤矿做搬运工。
1926年,淄博矿区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工会组织相继建立,晏兴堂作为工人代表三次参加罢工斗争。为壮大斗争力量,他与其他积极分子一道组织建立藏梓窝村农民协会,被选为干事,带领农民同恶霸地主进行斗争。
“七七”事变后,晏兴堂组织失业工人成立了拆破队,进入日本人开办的煤矿毁井架、扒机房,并将搞出来的物资变卖,周济失业工人。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淄博矿区抗日联合会,10月调往淄川独立营三连任指导员。
1939年初,益都、博山、淄川三个独立营合编为特务大队,淄川为三中队,晏兴堂任三中队指导员兼特派员。6月,淄川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调任淄川县公安局局长兼保卫部长。在淄西抗日根据地只剩“一沟之宽,十里之长”的艰苦环境中,为保卫县委、县政府坚持斗争,多次清除暗藏在根据地内的汉奸匪特。
1940年6月,为了坚持淄东地区的对敌斗争,上级决定成立淄川东部行署,晏兴堂任武装部长兼中队指导员。1945年3月,被派往鲁中区党校学习,结业后任淄博特区公安局侦察科科长,后又升任为淄博特区公安局副局长兼淄川县公安局局长。1947年秋,再度去省党校学习。1948年6月,担任解放后淄川县政府第一任县长。期间,他率全县人民发展生产,根治战争创作,组织安排失业工人恢复矿井生产,发动乡村兴修水利,稳定了全县的政治局势,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为了支援解放全中国的斗争,他组织全县10余万民夫,参加淮海和渡江战役,动员上万名青年参战。
1950年,晏兴堂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报名南下,开展新解放区工作。曾先后任安徽省肥东县县长、马鞍山向硫铁矿党委书记和矿长、钢铁公司副经理、向山化工厂党委书记、马鞍山市监委副书记等职。1978年离职休养,1984年病逝。
杨俊 (1905--)
杨俊,曾用名杨在藻,1938年5月滕县干校学员,8月任乡支部书记,1939年3月任中共博山县七区分区委书记,1940年1月任山东分局党校支部委员,同年10月任中共淄川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委员,1941年11月调任中共泰山地委工作团员,1942年10月任中共泰北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委员,1945年12月任淄博特委工作组长,1946年4月任淄博总工会秘书,同年11月任鲁中总工会秘书,1947年8月任鲁驻渤海病管处指导员、组织科长,1948年4月任中共鲁中南区区委委员,1950年6月任中共泰山地委书记,1952年任中共汶上县委书记,1954年6月任济宁专署副专员,1960年任中共济宁地委组织部长、地委常委,1964年省委监委驻济宁地区监察组组员,1965年济宁专区工会办事处主任、地委常委。
于占麟
于占麟,山东省历城人,高小毕业。1923年5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由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7月,中共淄博支部成立时,他是其中党员之一。1929年7月,他参加淄川炭矿工人为提高死亡工人抚恤金的罢工斗争。后脱党。生卒年不详。
翟干臣 (1907-1941)
翟干臣,又名翟所正,1907年生于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西周村一贫农家庭。
1926年,为了谋生,翟干臣跟着同乡闯关东,先后在辽宁省八道壕煤矿、抚顺老虎台煤矿下井。由于长期饥饿、劳累的折磨,身染重病,经一位老人的救助才死里逃生,回到家乡,在本村开小铺维持生计。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共淄博矿区地下党组织的教育帮助下,翟干臣走上了革命道路。1939年夏,他痛打到小铺寻衅敲诈的矿警,携妻儿投奔抗日游击队,参加了抗日武装斗争,并于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淄川二、九区分区委书记许光明的领导下,他着便衣、配短枪,经常潜入敌伪严密控制的淄川炭矿,搞炸药、物资,支援抗日游击队,惩办效忠日军的汉奸、包工柜头子,屡建战功。1941年4月,翟干臣任淄博矿区工会特务队副队长,中共淄博矿区特务队支部书记,带领特务队日夜战斗在淄博矿区和张博铁路线,破坏敌人生产,保护来往过路的干部,铲除死心踏地为敌人卖命的汉奸、特务,象一把锋利的钢刀,捅在敌人的心脏。1941年春,翟干臣带队袭击矿区附近的敌炮楼,经周密安排,率部化装成敌人的游动岗哨,里应外合一个夜晚连续破袭4座敌炮楼,俘虏32名伪军,缴获步枪32支。矿区日军闻讯大惊失色,被迫缩小了控制区。5月,翟干臣带领特务队10余名战士,配合淄川县大队、公安局到萌水一带开辟工作。有一次,在萌水南与日、伪军100余人遭遇,翟干臣带领特务队以少胜多打死打伤日伪军17余人。在转移途中与汉奸刘佩水相遇,翟干臣抓住战机,将刘佩水等6人全部击毙。1941年夏,翟干臣被上级安排到鲁中军政干部学校学习,9月中旬结业归来。此时,日本侵略军在淄西一带发动了“九一八”大扫荡,整个淄西地区笼罩着一片恐布气氛。一天拂晓,翟干臣和鲁中军区修械所的部分同志,在夹山村被敌人包围,危急关头,翟干臣和通讯员小鲁为掩护战友安全转移,与敌展开了周旋战。两人撤到一高大的石墙上,一起堵截敌人,经过激烈战斗,子弹没有了,他们便将随身携带的枪支砸毁,掀起墙上的石头与敌人决战,为避免落到敌人手中,他们从石墙上跳下,壮烈牺牲。
翟寿亭
(1919--1979)
翟寿亭,山东省博山县(现淄博市博山区)西高庄人,1938年10月入伍,任独立团一营一连班长,同年11月担任文书,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任独立团一营一连政治指导员,同年9月任五区队二中队政治指导员。翌年2月,任四支队二营五连政治指导员,1940年6月,任四支特务营分支书记,期间参加山纵一届党员代表大会。8月,任四支直属工作股股长,12月任四支一团二营政治教导员。翌年7月,任四旅十二团二营政治教导员。1942年6月,任十二团政治处敌工股长,12月任,淄川县委敌工部长。1945年5月,任淄川县大队副政委,8月任四师十二团三营政治教导员,翌年9月,任二十三师六九团政治处副主任。1947年6月,任八纵政治部干部科长。1948年2月,任豫皖苏五分区独立十团副政委。1949年2月任十八军五十四师一六二团政委。1953年1月,任西藏军区后方后勤部政治部主任,5月任副政委。1955年11月,任防空一师政治部主任。1957年2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58年9月,任高炮101师政治部主任,翌年2月任副政委。1960年9月,任高炮一师政委。1964年,任空军总医院政委。1979年12月病逝。
张德水
(1887--1939.7)
张德水(1887--1939.7)淄博矿区早期党和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淄川县(现淄川区寨里镇)邹家庄人,汉族,男。
生于世代矿工之家,17岁即随父下煤井做工。1925年张德水秘密邀集17名工友参加淄川炭矿工人俱乐部活动,被荐举为会员小组长,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工人运动处于高潮,党的活动经费非常紧缺,张德水毅然说服家人,将家中仅有的五亩地变卖,在洪山买房三间,做党组织活动的联络点,余款为活动经费。后来,炭矿中日资本家与当地反动势力勾结,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工人俱乐部被迫解散。张德水将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转移至自己家中,继续向工友宣传革命道理,留矿坚持斗争。
1928年4月,“淄川炭矿工会”正式成立,张德水任工会执行委员会组织委员。当中日资本家勾结“民团”副武装前往工会活动处,企图拆毁房屋,破坏工会组织的时候,他毫不畏惧,厉声斥退了民团的进攻。随后,又针对资本家裁减工人的阴谋,召开了工会全委员,研究发动罢工斗争的措施,拟定了《罢工宣言书》的《给鲁大公司执事的一封信》,并连夜印成传单,张贴于大街小巷。6月25日,组织发动了4000余名矿工参加的全面大罢工,日本人派兵镇压,张德水率领工友顽强反抗,经过十几天的斗争,鲁在公司被迫答应了工会提出的各项条件,罢工取得了胜利。
1929年,由于叛徒出卖,淄川党组织遭到破坏,张德水不幸被捕,先关押于淄川警察局,后被解往济南国民党山东省第一监狱。他受尽种种酷刑,始终严守党的机密,敌人软硬兼施,但一无所获,最后将他叛处徒刑。
1933年,在经过长达5年的苦役之后,张德水出狱来到华坞岭矿当采煤工。几经周折,终于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再次组织发动工友继续与敌人进行斗争。
“七.七”事变后,张德水组织了第一个以矿工为主体的抗日小组,被编入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参加了“黑铁山起义”。之后,他奉命回矿区从事工人运动工作,组织了600余名矿工参加矿区工会,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
1938年4月,淄博矿区职工抗日联合会成立,张德水任组织委员。矿区职工抗日联合武装部成立后,他又指挥部队与日军展开武装斗争,多次切断张博铁路线,年内即扒掉铁路100多里,炸毁桥梁6座,炸毁火车头17个,使200余名日军丧生。他们拔据点、袭军营、炸发电厂,节节取胜。
1938年10月,张德水调任山东省总工会总务部长,因长期从事革命斗争,历尽艰辛,积劳成疾,病逝于沂水县,时年52岁。
张凤翔
(1914--1986)
张凤翔,原名张继起,1914年生于山东省淄川县九区(现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大吊桥村。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织雇农工会同地主进行斗争。经张天民介绍到淄博矿区时华坞煤矿工作,并时常与张天民保持联系,秘密开展党的活动。
1937年10月张凤翔入伍,任山东八路军三支队八中队联络员、政治交通员,1938年5月任山东淄博矿区职工会秘书,1939年1月任山东泰山区职工会秘书、会长,1943年8月调任鲁中区职工会副会长、会长。1949年5月随军南下,任杭州市职工会劳保部副部长。1951年1月任中共杭州市拱墅区指导员。1952年10月任杭州市东南化工厂党支部书记。1953年3月到华东局学习,并担任支部组织委员。1954年4任杭州市市级机关党委副书记,1958年2月任杭州自来水厂党委书记,1963年3月任杭州市五云山疗养院党总支书记。1970年6月任杭州市防疫站党支部书记、副站长。1982年6月离休。1986年5月12日在杭州病逝。
张福堂 (1902-1977)
张福堂,原名张喜荫,曾用名李明乾,1902年10月12日生,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口头乡(现淄河镇)小口头村人,曾任中共昌潍地委副书记。
张福堂生于贫农家庭,9岁上学,高小毕业后随即任小学教师两年。青年时期以打短工、扛长工、干矿工维持生活。1926年组织成立农民会,发展会员40余人。1937年10月经张敬焘、蒋方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同年12月他团结60余名进步青年毅然离家参加革命,历任博莱游击队小队长、团部指导员、先遣第一大队指导员兼总支书记。1940年入山东抗大地分校学习。期间在反扫荡时蒙阴团山战斗中,曾带两个班打退了日军一个营的进攻,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1941年1月任费县独立营游击队教导员,后任蒙山独立支队组织股长兼总支副书记。1942年任益临淄博独立营副教导员,1943年任淄河县口头区委书记兼区长。他率众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力量,为解放敌占区做了大量工作。为度春荒,曾组织进行武装抢粮,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1944年至1945年先后任淄河县委组织部长、益都县抗联主任等职。在解放战争期间,张福堂任益都县县长、县委委员,组织领导了减租减息、反奸诉苦、土地改革等运动。1950年至1952年,先后任临朐县委副书记、书记、昌潍检察院检察长。1953年至1959年9月先后任昌潍专署副专员、专员、党组副书记、书记,后任中共昌潍地委书记处书记、副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7年4月5日病逝。
张国锋 (1919- )
张国锋,女,原名张莲香,1919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博山县(现淄博市淄川区)小口头村。出身于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农民家庭。父亲张希仲是乡间闻名的郎中和小学教员,早年拥护并宣传孙中领导的辛亥革命,盼望北伐成功,是一位开明绅士。他支持女儿不缠足和上学读书。抗战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带领全家参加抗日。张国锋幼年(五岁)丧母,是依偎在祖母膝下长大的。“七七”事变前,张国锋是一位身体健美、能劳动、识文断字、憧憬着幸福未来的山村姑娘。1937年秋,张国锋的家成为博山县委的秘密联络站,父亲任站长,张国锋在家里为同志们做饭、放哨、带路,晚上常和开会路过的女八路、抗日的女学生住在一起,受到革命的影响,她逐步认识了党领导的群众抗日战争,并看到了毛泽东有关抗日的革命书籍,初步提高了思想觉悟,于1937年12月由钟毅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并任妇女委员。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小口头村迅速建立起了抗日自卫团,青年救国会,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抗日群众团体,张国锋担任妇救会主任。这一时期,她兴办了青年妇女识字班,除扫盲识字,讲革命道理外,还组织广大妇女做军鞋、拥军优属活动。
1939年?月,顽军秦启荣部占领了博山七区。当时的抗日民主区政府和区中队被打散,许多革命志士被杀害。二区区委书记张希仲病重,在家中被敌人迫害牺牲,张国锋侥幸逃出虎口,躲藏在村外的庄稼地里,仅凭放羊群众口中的饭食,坚持了十五六天,等八路军打回来,七区又获解放。时称“淄河惨案”。
1939年9月,张国锋离开家乡,到土泉(峨庄)任区妇救会主任,开始了职业革命者的一生。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任区妇救会主任。1940年6月至1942年春,担任博山县妇救会副会长,驻博山五区池上村一带。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动员、组织妇女积极参加做军鞋、募捐、慰劳伤病员,组织妇女识字等活动。1941年春,到鲁中区党委党校学习了半年。对党的基础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还读了不少毛泽东主席的著作,认识到革命要推翻压在中国头上的三座大山,要消灭日本帝国主义。
1942年春,张国锋在博(山)、益(都)、临(朐)、淄(川)县委任县委妇委会主任。1943年,我军解放峨庄区,县委派张国锋担任区委书记。张国锋首先通过除奸、诉苦,发动组织群众,恢复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众恢复生产,区委提出了“生产救灾,消灭荒地”的口号。张国锋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上级的任务。
1945年夏天,张国锋参加鲁中区党委党校中高级干部学习班,学习半年。学习结束后,凋区党委妇联工作,多次参加了区党委的工作队和基层试点工作。1946年夏,参加莱芜、益都的双减(减租减息)和增资工作。1947年秋,参加博山的土地改革工作。1947年冬,参加区党委工作队到沂源做整顿基层组织和生产救灾工作。
1949年春,张国锋作为鲁中南的妇女代表,组成山东省妇女代表团,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会上两次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
1949年12月,张国锋调青岛市工作,先后在山东省纺织工会、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青岛市妇联、青岛市计划生育办公室、青岛市卫生局等单位工作。1982年12月,离职休养。
张天民 (1914-1997)
张天民,原名韩庆善,又名韩连升、韩元亭、韩洪业,1914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是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淄博和山东工人运动创始人之一。
1926年,考入平原县立中学。翌年3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任青年团平原县立中学支部书记。1932年8月,张天民在滕县当小学教员时加人中国共产党。1933年初,到淄博华码煤矿做工。以当煤矿工人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他先后在华坞、西河(斩龙剑)、八陡(黑山煤矿)下煤窑干撅头、筐头、拥车工等,他积极结识工人,联络感情,发展党员。10月,他在斩龙剑井建立了中共淄博特别支部,发展党员10余人,并任书记。1934年2月,他为寻找上级党组织离开淄博,特支停止活动。
1936年7月,张天民受中共山东省委委派,到淄博矿区恢复建立党组织。他经工友介绍到淄博炭矿袁家庄10号井干拉煤工,和矿工一同劳作,同住窝铺,结识了许多情同手足的朋友。他从中发展了4名党员。秋天,建立了中共洪山矿区支部,并任书记。此后,他又建立了中共佛村支部。随着各党支部的建立,张天民发动党员骨干,在工人中建立了抗日救国会,在北工厂小学开办了工人夜校,在小学教员中组织了小学教员联合会。在佛村一带农村中,仍沿用过去组织过的雇农工会、贫农团,把贫雇农组织起来。
1937年10月,中共淄博矿区工委建立,张天民任书记。抗日战争初期,张天民参加领导了创建淄博矿区抗日武装的工作。12月底,国民党的党政官员纷纷南逃。张天民等人利用这一时机,在南沈马庄学校召开了洪山抗日后援成立大会,以各支部的党员和积极分子为骨干成立了游击小队,并参加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被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四中队。1938年1月,四中队奉令进驻淄川县佛村,受到佛村“铁板会”的袭击,四中队的六七个人和工委书记张天民被扣压。张天民经一农民救出后,立即赶到河东村与会首张荣修说理交涉,迫使其全部放人,交还了枪支。事后,矿区工委在土湾村召开了会议,总结经验教训。会后,在大鸾桥村、瓦村一带恢复了四中队。2月,第五军第十四中队建立,张天民兼指导员。
1938年2月,张天民被党组织推荐为国民党第五战区职工抗日联合会常务委员。5月,徐州失守,该会迁驻淄川佛村并恢复建立,邹光中任主任,张天民任副主任。同时,成立了淄博矿区职工抗日联合会和职工抗日联合会武装部。7月,他领导组织了袭击淄川、炸毁张店车站发电所、攻打淄川炭矿(洪山镇)等战斗。在胶济、张博铁路三角地带开展了广泛的铁路破袭斗争。11月,第五战区工会迁沂水,在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领导下,领导发动山东全省的职工抗日运动。五战区工会成为山东省抗日职工运动的领导中心。
1939年10月,张天民作为中共“七大”代表赴延安。1940年8月,他被选为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总会常委、职工救国会(山东省总工会前身)会长。1945年至1950年,历任冀热辽军区后勤供给部部长、驻东北办事处主任、东北总工会生产部长。1950年12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五分部政委、党委书记。 1954年2月,任中国建筑工会主席、党组书记。1962年12月至1980年5月,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铁路工会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顾问等职。1982年,离职休养。1997年,因病去世。
张希仲
(1897--1939)
张希仲,字仲甫。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小口头村人。张希仲少时读书勤奋,高小毕业后,专心学医,为群众送医上门。后认识到治病不能从根本上解救民难,摆脱愚昧落后状况,便弃医办学,辛勤耕耘,培养出许多思想进步之人才,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山区条件艰苦,他与家属日夜为党派到山区工作的同志操劳。1938年春,他率领30余名革命青年赴莱芜参加山东抗日游击纵队第三中队并任队长。不久返回口头村开展党的工作,为中共博山县七区区委负责人。1939年春,他任二区区委书记,在染病回家治病期间,被敌人发现,家人将他藏在烂草堆中,敌人惨无人道地摧残凌辱其家属,他气愤难忍,欲与敌人决一死战,都被家人阻拦,终因气愤过度,含恨溘逝,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仲翊
(1919--1984)
张仲翊,曾用名曹明远,1919年1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济南市委城工部从事地下交通员工作。1937年11月任洪山煤矿特委宣传委员,1938年3月任中国人民抗日救国军三支队司令部秘书,1939年1月任中共淄博特委青工部部长,1939年11月任中共二地委委员兼青委书记,1940年6月任中共山东分局组织部干事,1941年1月到中共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1941年8月任中共鲁南区党委组织科、宣传科科长,1945年1月任鲁南时报部总编辑,1945年8任济南市委组织科长。1946年12月任鲁中区党委城工部科长,1948年3月任华东建设大学大队主任,1948年9月任济南市一区区委书记兼区长,1949年3月任济南市总工会秘书长,1949年8月任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驻自来水厂军代表。1951年7月任青岛实业党委书记,1953年10月任青岛市委工业部副部长,1954年6月任辽宁阜新发电厂厂长,东北电业管理局劳资处处长,1957年12月任水利电业部办公厅政策研究室主任,1958年9月任天津西郊电厂筹建处主任,1962年7月任天津电业局副局长。1984年5月30日病逝。
张子琴 (1914-1983)
张子琴,原名张风桐,别名中英、赵长胜,1914年6月生,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千峪村人,大连水产专科学校副校长。
张子琴生于贫农家庭,1937年目睹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于1938年参加自卫队,同年10月参军入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淄川县独立营三连司务长、中共淄川县委情报科科长、淄川县大队参谋、淄川县九区区中队队长、淄川县九区副区长、山东鲁中军区教导营教导员、益临淄博四县联合办事处司法科长、淄河工委敌工部敌工员、淄博工人支队中队长等职。他发动群众扩大武斗力量,抗击日军,经常深入虎穴搞情报、搞策反、劫军火、炸敌堡,是出了名的“张天爷爷”,搅得敌人慌乱不安,闻风丧胆。1941年秋,敌人将其母亲抓到大荒地日本宪兵队部进行审讯,并以其作人质,妄图使张子琴屈服。张子琴面对现实,巧妙而立场坚定的书信一封,义正辞言地警告汉奸、日军:你们杀我母亲容易,为了解放广大人民群众,我是不饶恕你们的。此言给敌人很大震慑,只好将人放还。1948年10月,张子琴在华东军政大学毕业,后任华东四纵十一师三十三团营长、浙江军分区警备一团副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率部转战南北,在淮海战役中,他担任战时攻击指挥,率一个连的兵力与敌作战。继而参加渡江战役,立下战功。建国后,先后任浙江第一警备团参谋长、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四团副团长、重庆警备司令部军训科长。国防部曾授予他少校、上校军衔和国家二级解放勋章、国家独立章。1965年8月转业于地方,任大连水产专科学校副校长。“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1983年离休,同年9月21日病逝。
赵一川
(1905--2001)
赵一川,原名赵润川、赵浩,曾用名赵清溪。1905年8月生于泰安郊区东良庄,1938年1月入伍,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司令部四科科长时接到中共泰山地委指示,于3月初到淄川县任县长。为便于开展工作,由所在部队的用名赵浩改为赵一川。当时淄川县委机关驻地在淄东千峪村,县府驻地在太河镇对岸益都县的一个小村里。到淄川后,赵一川首先来到县委所在地,与当时担任副书记并主持工作的李治祥取得联系后,到太河找到县政府机关。当时县府开展工作异常困难,连吃饭问题都保证不了。赵一川到后,立即展开工作,许多问题得到解决,但其县长身份也暴露了,敌伪军加紧了对淄河流域的“扫荡”。赵一川带领县政府全部机关人员赶到田庄,在田庄召开300余人大会,讲明民主政府政策,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号召全区人民团结起来,打击日军。同时宣传我对敌伪人员的政策,提高了群众的认识,消除了群众顾虑,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
1940年6月,按照中共泰山地委、泰山专员公署和泰山军分区的联合通知,中共淄川县委、县政府迁往淄川西部,创建抗日根据地。淄西山区从抗日战争起一直是国民党顽固派所盘距的地方,他们对广大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压迫,限制人民抗日活动,人民生活困难,广大群众日夜盼望共产党和八路军来领导他们抗日救国。淄川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在淄西山区开展宣传抗日活动,得到淄西山区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不到一个月,各级抗日组织,特别是民兵组织相继建立,并开展工作。9月,县委领导班子调整后,县委一班人根据上级党委指示,组织力量,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同时发动群众,努力搞好农业生产,为开辟巩固这块根据地打好了基础,各级政权机构相继建立。这时,淄川全县境内除敌占区外,我抗日民主政府的政令在全县大多数地方能够贯彻执行。由于执行了“敌进我进”的方针,形势迅速好转,扭转了被动的局面,不少敌伪人员也主动与我方联系,秘密建立关系,有的送钱、送粮支援抗日。
1941年底,赵一川离开淄川,后历任章丘、章历县县长及华东支前司令部运粮指导站党委书记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四川省涪陵专署专员、涪陵地委副书记。1966年离职休养,1972年离休,2001年6月病逝。
赵玉杰
(1921--1989)
赵玉杰,1921年11月生于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东坪镇)东庄村。1938年6月参加革命,被选派到山东八路军军政大学参加学习,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山东博山抗日民主区公所工作员,1939年10月任博山县青年救国团宣传委员。1940年6月到山东抗大一分校学习,1941年5月任山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工作团巡视团团员,1942年3月任益都县蓼河区副区长,
1942年
10月任山东淄河县淄河区区委书记兼区长,1945年8月任淄川县洪山区区委书记兼区长。1947年10月任山东淄川县独立营副教导员,1948年3月任山东淄川县政府建设科科长,1948年11月任山东新海连市锦屏区区委书记兼区长,1949年9月任山东新海连市合作推进社社长。1950年1月到华东党校学习,1950年10月南下福建后,历任福建省闽侯县土改工作队组长,省农委科长,省林业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福建森林工业局副局长,省林业厅党组成员、木材生产局局长,省森林工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省林业局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副局长,省林业厅副厅长,福建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八个基地审议委员会委员等职。1983年8月离休,1989年1月病逝。
赵豫章
(1904--1975)
赵豫章(1904--1975),又名赵宗淦,后改名赵秉秋,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博山区)李家庄人,淄博地区早期党员。1918年考入济南市第一中学,后考入长山中学,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1922年毕业,担任邻村红庙子小学教员,半年后担任县立模范小学教员,结识了到矿区传播马列主义启蒙知识的邓恩铭,并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政治局势。1924年8月经邓恩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淄博矿区早期党员之一,在洪山矿区一带宣传党的政策,同年12月到县立图书馆任馆员。1926年2月在邓恩铭安排下到青岛以教员身份常住青岛做地下工作,在苍口地区担任文书期间,发展了部分党员,后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出狱后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75年2月病逝。
甄化章 ( --1940)
甄化章,江苏省沛县河口村人,1933年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1935年毕业于沛县县立中学师范班,任家乡小学教员,1937年转中共正式党员,因为是总盟员没有后补期。同年10月到山东分局在岸堤(沂蒙地区)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38年12结业后到淄博特委工作,任淄川县委宣传部长。1939年下半年原淄博特委宣传部长燕遇明调走,甄化章接任宣传部长,1940年底以托嫌被杀。1986年12月中共临沂地委组织部为其平凡昭雪,恢复党籍,恢复名誉。
周鹏斋
(1907--1965)
周鹏斋,又名周天来,1907年8月生于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南铺村。
周鹏斋自幼家贫,没上过学,因生活所迫,14岁下煤窑。1938年6月参加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四支队,先后任战士、班长、排长、中队长,他作战机智果敢,英勇顽强。1941年8月18日,上万名日伪军对淄川西部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当县委发现敌人时,已处在四面包围之中。情况十分危急,为保卫县委县府机关,周鹏斋带领县大队掩护县机关干部向敌后突围,经过与敌周旋和激战,于次日巧妙地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1943年1月任淄川县大队副队长。1945年1月任淄川县人武部主任,带领地方武装深入敌占区,扒铁路、劫火车、摸岗哨、炸炮楼,曾立二等功一次。1946年先后任淄川县独立营副营长、营长。1947年1月任山东一军分区司令部侦察股长、副科长。1948年至1949年2月任十六纵四十六师司令部三科科长,在解放济南战役中立四等功一次。1949年3月任三十五军一0四师司令部三科科长,在淮海战役中立三等功一次。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浙江十军分区人武部副部长、浙江卫生厅第二康复医院副政委、浙江医院副院长、浙江省煤炭工业厅生产技术处副处长、浙江省冶金煤炭工业厅生产技术处副处长等职。1965年10月27日病逝于浙江杭州。
朱光旭 (1917-1947)
朱光绪,原名孙在峻,曾用名朱光绪、高仁谦。1917年生于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淄城镇)朱家庄一农民家庭。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我国土,杀我人民,激起了无数爱国志士的强烈义愤,此时朱光绪在本村读完高小考入青岛李村中学。为了解国家时局,他节衣缩食,自费订阅报纸,发誓做一名抗日英雄,保卫中华民族。“七七事变”后,李村中学的广大师生也奋起投入了抗日斗争的洪流之中,组织了抗日游行示威,朱光绪走在队伍前面,协助进步教师组织宣传活动,成为李村中学学生运动的“小领袖”。不久,该校的抗日活动受到国民政府的阻击,学校被迫停办,即将高中毕业的朱光绪满怀义愤,返回家乡。回乡后母亲见他面带愁容,便问他为何临近毕业回家,他沉痛地诉说了学校停办的原由,并表示决心参加抗日队伍。
1938年春经过多次寻找,朱光绪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十四中队,在部队,他协助中队长李光祥拟文件、撰布告、编材料、印传单、写标语,开展抗日活动,由于他进步较快,被组织选派到费县抗日军政干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淄川东部形势恶化,县委、县政府迁至淄西镇门峪、山王庄一带活动,日伪军封锁了淄川城关和张博铁路沿线。担任淄川县城区区委书记的朱光旭,白天在县委研究作战方案,编印宣传材料,夜晚就与同志们一起深入淄城到处散发传单,张贴标语,袭击日军,并在我秘密活动点部署战斗任务,发展党组织。为便于开展工作,朱光绪在其家乡建立了朱家庄支部,经常召开全村党员会和抗日积极分子联系会,对群众进行形势教育,消除敌伪的反动宣传。 1944年在朱光绪任淄川县参议会副参议长时,为了团结不同派别的有名之士一起抗日,几次深入山区找绅士名流开会,宣传抗日。1944年秋朱光绪任淄城工委书记,1945年10月任淄川县委组织部长,1947年春任县委副书记。同年下半年,国民党反动派疯狂进攻我解放区,上级党组织决定进行战略转移。我县委和地方武装干部转移时,萌山区武工队与县委失掉联系,县委决定由朱光旭去西山一带寻找。1947年8月18日,他与警卫等3人由马棚向萌山一带寻找,当行至邢家村时,与济南还乡团狭路相逢。双方展开激战,朱光旭被敌弹击中大腿,警卫员背起他躲进庄稼地里,由另一名同志掩护撤到范阳河滩。敌人尾追而来,朱光旭命令警卫员火速撤退,向县委报告敌情。警卫员在撤退时,不幸中弹牺牲,朱光旭又身中数弹,敌人喊着“抓活的”向他包围过来。当敌人步步逼近时,他想起身上带有记事本,记有区县干部转移的名单,他将有关部分撕碎吞入口中,敌人接近时,他已壮烈牺牲,年仅30岁。
宗树坤
(1942--1968)
宗树坤(1942--1968),王杰式英雄,淄川区查王镇查王村人,汉族,男。幼年虽身单力薄,却天资聪敏。1961年初中卒业后应征入伍,安排到防化连,他勤奋学习,训练刻苦,很快掌握了军事技术。1963年在学雷锋的热潮中,他事事以雷锋为榜样,工作中专捡重担挑。是年冬,一个严寒的深夜,团里让防化连派6名同志到码头卸船,宗树坤知道后立立刻找上班长请战。领导看他年小力薄未同意,但在他的再三请求下,只好答应了。在作业现场,他咬着牙,凭着自己的倔劲,克服船晃、头晕、活重的困难,一直坚持到完成卸船任务。宗树坤入伍四年,思想觉悟、文化技术进步很快,196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日记中写道:“成绩中是前进的起点,不断进步才是攀登共产主义高峰的希望,我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1965年部队掀起向王杰学习的热潮,宗树坤在日记中写道:“生要象英雄人物那样生,死要象英雄人物那样死。”他用自己的言行努力实践着这一豪迈誓言。打井修池,帮助群众救火,他样样工作跑在前,受到部队首长的赞誉,被提升为防化连二排排长。他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战士们都很敬佩他。有一次,他听到驻地一社员治病急需输血,医生看他身体瘦弱拒绝了,他遂恳求说:“我的身体很好,又是O型血,人民子弟兵应该为人民输血。”鉴于他的迫切请求,医生只好抽了他200cc血,他要求再抽,医生婉言谢绝。回到连队,大家都劝他休息,可他照样施工、练兵,参加支农和连队生产劳动。
1968年9月19日,宗树坤率领全排战士训练投弹时,一战士不慎失误,在万分紧急的时刻,为了15名战友的安全,他毫不迟疑地扑过去,手榴弹爆炸,战友们得救了,宗树坤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所在部队誉他为“雷锋式的战士,王杰式的英雄”,并为其追记一等功,号召全体指战员向他学习。
宗锡宝
(1918--1979)
宗锡宝,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18年生于淄川区城南镇查王村人,汉族,男。
宗锡宝早年家境贫寒,靠打短工度日,20岁时参加民兵组织,走上革命道路,1948年3月他积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渡江、解放舟山等战役,并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他复员回到家乡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发动群众,成立了由12户农民参加的初级农业合作福,并任社长。1956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又带头在查王村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他与大家一起研究,制订了查王村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与大家一起研究,制订了查王村发展水利、林业和科学种田的规划,并身先士卒,带领群众修建了蓄水10000立方米的文峰山水库,治理绿化荒山1000亩,载种花椒、桑树200亩,使昔日的荒山秃岭换上了绿装。他还率领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设施,共修水渠2000米,打机井6眼,农业生产连年取得大丰收,使查王村成为淄博市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宗锡宝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57年春,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58年宗锡宝担任了淄川钢铁厂运输组长、排长、中队长。1962年回家务农,翌年,任查王大队队长。宗锡宝当干部24年,清政廉洁,克已奉公,被群众誉为:“我们的好带头人”1968年麦收季节,一天晚上下大雨,为保护集体小麦,他不顾年老体弱,爬到3米多高的仓库梁上取草苫子盖小麦,不慎摔伤,患脑震荡并全身瘫痪,1979年10月24日去逝。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中共淄川地方史》第四编 中共淄川地方组织在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10月)
后一篇:“太 河 惨 案”简 介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中共淄川地方史》第四编 中共淄川地方组织在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10月)
后一篇 >“太 河 惨 案”简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