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我心中的历史人物(6)

我心中的历史人物(6)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2-13 02:34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秦暴政,陈胜吴广大泽乡一呼百应,众壮士皆揭竿而起。被困于巨鹿的他缺衣少粮,面前,是五六万士兵的士气不振;左面,是保存实力,畏不敢前的盟军;右面,是两支精锐的人数总达30多万的秦军——名将蒙恬的边防军与杀死叔父等诸侯的章邯带领的义军。而他的后面,则是万丈深渊,已无退路可言。

“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在万分危急的关头,他开始谋划这场以自己的性命为赌注的世纪豪赌。带着剩余的主力部队渡河之后,他鼓舞士气,破釜沉舟,只带三天的干粮,以“不战胜毋宁死”的大无畏精神,大败秦军,完美地演绎了一场逐鹿中原的惊心动魄的骇人史诗!

巨鹿之战,让他在这场似乎是有败无胜的毫无悬念的赌局中成了最大的赢家!

(叁)

剑折沙尽血洗风 ,七载成败转头空。荡恨笑饮苍天泪,段韧傲刻夕阳红

                                                  ——无名

雪花依旧飘着,偌大的雪花在北风的吹抚下,拍打着军帐,散入珠帘,湿了罗幕。浓重的酒气从帘中散出,伴随着烧焦的木炭味儿,刺激着士兵的每一根神经。方桌前的他,左手拿起一罐酒,手腕旋转的同时,一股浆琼如瀑布般倾泻下来。一滴滴的酒珠在唇上溅起了一朵朵的花!花瓣四散,有的到了口中,有的顺着他宽阔的脸颊流下,滴在地上,与跳窜的火花融到了一起……

看着美人虞姬与宝马骓,他嚎笑起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吴江亭,船,宝马,将军。

“你要吗?”他指指自己的头问王翳。没人回答。“我、要——死!”三个字似乎还没人听见,他便自刎而去。只留下宝马撕心裂肺的叫着向敌人踏去。泪水与汗水交融,流进血里,铮铮的铁骨。

垓下之战,枭雄末路。魂迁霸王,生为人杰,死亦鬼雄!

评语:

一位“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豪杰,一篇大气磅礴的文章,让我领略了项羽的霸气,和你文章的才气。你挑的事件,件件典型,你选的古诗,首首恰当。你描写的细节真实大气,文章结构明晰,语言真实有力。透过项羽我看到了你霸气的一面,很好。只是文章题目还需推敲......(注:原题目为“他要”) 李雅楠

 

 

乱世斩云剑

   2008级 高一·2班   刘洋

“一龙并一凤,相将到蜀中。”千年来,人们都以卧龙来称赞你——智慧的化身,中华的军神——诸葛先生。而我认为你更像一把剑,这一剑,斩乱世层云,显文采武略。“天下三分诸葛亮,”你就是乱世中的一把斩云剑。

宝剑第一次出鞘,该是赤壁之初,你去东吴舌战群儒吧。刘皇叔亲自把你扶上了船,将腰间的配剑解下,赐予了你,而你只摆了摆羽扇,长作一揖,峭立船头。是啊,真正的猛士,何必腰悬长剑,心中必有利剑!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君臣之礼跪在吴国华殿之下,堂前的烛火被剑气激得瑟瑟发抖。“海内大乱,将军据有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好一个不卑不亢,好一个自抬身价,“曹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一句话,已扭转了颓势,足以逼得孙权喘不动气。既而,你直起了身,一股剑气冲灭了几点烛火。“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祸至无日矣!”羽扇一抖,震灭了庭前烛火,剑芒一亮,冲落了瓦片琉璃。孙权拔出了剑,是腰中的剑,一剑斫断奏案;你也拔出了剑,是心中的剑,一剑斩裂浮云。乱世大局略已定,天下至此始三分。心中的剑,早已出鞘。

再次拔剑该是刘备托孤,举兵北伐之前吧!这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你仰观晨星,吞吐罡气,自忖偏安蜀中,有违先帝遗托,感敢于后主不明不聪,亲佞远贤,应是奏上一表以明北伐之志,以谏为君之不明。你负手走到桌前,置羽扇于案前,解配剑在手边。你随手抓起狼毫一管,展纸磨砚,悬腕疾书,“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组,”写到这儿,你顿笔一怔。既而写道,“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赛忠谏之路也。”该给后主推荐那些人才呢?费祎,向宠,一文一武,可佐后主,但愿后主能亲贤远佞。下面该明己志了,“当攘除奸凶,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写到这儿,你再也止不住泪,但随即衣袖一拂,右手抽剑,左手北指。一点泪水化作七分剑气,三分豪壮,仰天长啸,将屠虎搏狼。腰中的剑,终于出鞘。

只是这一剑刺入定军山,就再也没有拔出来。将星已陨,三家归晋;剑峰已敛,浓云又合。后人曾无数次猜测诸葛亮逝后,剑埋何方。我不想对此作过多猜测,但我想其剑气已冲出蜀中,横扫中原,长存于泰山,就像泰山的那一封斩云剑,横截层云,惊风雷雨,直冲九天。

 

 诗  魂

 

   2008级 高一·2班  陈伟

千年轮回,诗歌承载着他正道直行的灵魂,随着汨罗的江水代代相传;

亘古不变,时间饱满着他怀瑾握瑜的志向,和着历史的长河世世不息。

这就是屈原,以死结束了自己作为政治家的一生,但却在九霄云外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完成了他作为诗人的理想——《离骚》。

顺着汨罗江逆流而上,寻访屈原故地,沿河两岸稻香四溢、流水潺潺,屈府院内:一少年衣着锦缎,手持经卷,口中朗朗诵读,显一身正气。此人便是屈原,乃楚之胄也。年少时博闻强志、贯古通今,又明于治乱,娴与辞令,故受楚怀王宠信,曾任职左徒、三闾大夫。为使楚国国富兵强威震与诸侯之上,屈原积极变法图强,主张联齐抗秦。当踌躇满志的屈原即将步入其政治的颠峰时期之时,其理想破灭了,楚怀王听信谗言努而疏平,而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完成者楚国的兴盛大计。

不觉已到汨罗江险峻之处,浪击崖壁,声势涛涛,只见岸边徘徊一长者,发髻梳于冠,衣着官裳,双手紧握成拳,双眸怒视这滔滔江水,熟不知泣泪已浸裳,哀叹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秦楚黄棘之盟,楚国戏谑于张仪之手;秦楚武关相会,楚怀王更是客死异地,顷襄王即为,楚国已危在旦夕。虽屈原两次逐出郢都于汉北、于江南,但他心中仍然忧国忧民,牵挂故土,虽不得志仍想尽犬马之劳,挽国于危难之中。唉!楚国灭亡已是大事所趋,非一人之力可救乎!屈原怀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愿世人明其心志,带后起之秀复兴楚业。

纵观屈原一生,其雄才伟略终化作汨罗江之水“东流到海不复还”,但其佳作《离骚》流芳百世,为诗词之祖。

汨罗之水渐流渐缓,楚国之势愈行愈衰,一老者步履蹒跚徘徊江滨,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披发行吟:

……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jì盛怒)怒。

余固知謇謇(正直)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