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生活 > 日常保养 > 毛泽东赞颂的历史人物

毛泽东赞颂的历史人物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4-23 08:2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毛泽东赞颂的历史人物--贾谊 (2011-09-22 10:59:58)

标签: 杂谈

毛泽东一生中写过数十首(逾百首?)诗词,其中提到过许多位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魏武(曹操)挥鞭”、“轩辕黄帝”、“不可沽名学霸王(项羽)”、“无车弹铗怨冯瑗”、“(孔)子在川上曰”、“问讯吴刚何所有”、“寂寞嫦娥舒广袖”、“华佗无奈小虫何”、“六亿神州尽舜尧”、“陶令(陶渊明)不知何处去”、“今日欢呼孙大圣(孙悟空)”、“祖生(祖逖)击楫至今传”,等等。

但是,毛泽东对这些人,都只是提到1次而已,也许有极个别提到了2次;只有一个人物,毛泽东提到过他3次,并不吝赞颂。他就是贾谊。

其中一首是《七律·咏贾谊》(1954年):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前两句是说贾谊少年才气,豪爽洒脱,乃国家栋梁之才;只可惜才能还没得以施展,即被排挤出政治舞台。三四句称赞贾谊文采飞扬,有政治远见。贾谊的确是西汉时代少有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所著的政论文如《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策略和改革制度的主张,高瞻远瞩地规划了汉帝国的发展方向,犹如统军韬略能指挥百万军队。他所提出的分封推恩以削弱诸侯国力、外御强敌匈奴、重农抑商、实行仁政等政治主张,基本上被后来的汉景帝和汉武帝所采纳。五六句具体叙述贾谊“壮志未酬”的悲哀。七八句指长时期以来,人们对贾谊命运的一致评价,表达了毛泽东对谗言佞臣的痛恨之情,及对贾谊之死的慨叹和惋惜。他认为贾谊虽然在《吊屈原赋》中对屈原选择投江殉国的归宿表示不以为然,然而自己最终也没有超越屈原的愚忠,因梁怀王堕马之事而忧伤不止,过早病逝,同于屈原的投江,还是步了屈子后尘。

另一首是《七绝·贾谊》(1964年):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第一句化用李商隐《贾生》中的“贾生才调更无伦”句,赞美贾谊的才气。第二句“哭泣情怀”指贾谊在《治安策》中陈述国家境况“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等,表现出贾谊对西汉社稷披肝沥胆的忠诚。“吊屈文”指的是贾谊曾写过《吊屈原赋》。贾谊被贬为长沙太傅后,深感自己的命运和屈原类似,忠而见疏,感同身受,乃作《吊屈原赋》。毛泽东在这里将屈原和贾谊并提,即深沉地惋惜他们不得施展才华,又深切地批判了历史对杰出人物的不公对待。第三句指的是贾谊被贬为长沙太傅以后,遇到梁怀王不幸堕马而死的事情,因此百般自责,认为自己“为傅无状”,于是竟忧郁自伤而死。在第四句里,毛泽东非常赞赏贾谊的才华,认为他哀伤而死很不值得。

此外,早在1918年所写的《七古·送纵宇一郎(即罗章龙)东行》里,毛泽东曾也提到过贾谊: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此两句意思是:少年雄心怀屈原贾谊才华,山河灵气曾钟情湘楚大地。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如此欣赏贾谊,对他的评价这么高呢?

贾谊(前200—前168年),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河南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政论家、文学家。从小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并师从荀况弟子、秦朝博士张苍;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尤其喜爱屈原的著作。18岁即有才名,闻名地方;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秦朝丞相李斯同乡,又是李斯学生)收罗门下并向朝廷推荐,20余岁时被刚即位的汉文帝召为博士(最年轻),掌文献典籍;不到1年就因才学卓越而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

贾谊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提出改定历法、修正律令、整饬制度等,引起一部分老派朝臣(如邓通)的忌恨和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汉文帝对贾谊的信任;就在他23岁时,让他远远离开京城长安,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当时长沙国地处南方,离京城有数千里之遥,交通不发达,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自不必说。更使贾谊难受的,是心中的悲愤。他有满肚子学问,心中有远大抱负,本想辅佐文帝干一番大事业,如今却受谗被贬,受到这等挫折,使他深感孤独和失望。在长沙任职的几年中,贾谊的心情一直抑郁不欢。当他途经湘江时,望着滔滔的江水,思绪联翩,就写了一首《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子大夫的崇敬之心,并发抒自己的悲愤之情。

至今在湖南省会长沙市还有一座贾谊故居,位于该市太平街,已成为当地游览名胜,每天行人熙来攘往,好不热闹。贾谊故居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是长沙作为“屈(原)贾(谊)之乡”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早的名人故居,拥有现存年代最久且连续使用至今的古井,其基址已考古发掘出金砖、玉器、瓷器、陶器、银元等许多珍贵文物。

文帝七年(前173年),贾谊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他是汉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刘胜)的太傅。文帝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他,向他请教鬼神之事。文帝听得很新鲜,甚至入迷了,挪动座位(当时是席地而坐),凑到贾谊跟前,一直谈到半夜方止。事后还感叹不已地说:“我好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学问赶上了他,现在听了他的谈话,还是不及他啊!”(唐朝诗人李商隐后来对此写诗以讽刺文帝:“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此时汉文帝虽仍赞赏贾谊的博学,但对于他多次上疏陈述的政治主张并不采纳。后梁怀王骑马摔死,贾谊认为自己并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故经常悲泣自责,到33岁上即忧伤而死。

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汉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大略是实行了的;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碌的公卿们所不能比拟的。正如改革家王安石所说:“一时谋议略实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贾谊是杰出的政论家,其作品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多年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与《治安策》(又称《陈政事疏》),均载于《汉书·贾谊传》。他所说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等语,影响深远。鲁迅曾说,贾谊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