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后来描写当时的情形说:“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方其战争之际,炮震肉飞,血瀑石壁,士饥将困,窘若拘囚,群疑众侮,积泪涨江,以夺此一关而不可得,何其苦也”,“余昔久困彭蠡之内,盖几几不能自克”。
可见曾国藩当年的处境是何等狼狈。
石达开在樟树镇击败周凤山军后,大可乘胜直捣南昌,活捉曾国藩。
很可惜的是,正当曾国藩在南昌城内岌岌可危的时候,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将石达开调回天京参加攻破清军江南大营的战斗,并带走大批太平军,使曾国藩得以死里逃生。
1857年3月,曾国藩接到其父的死讯,于是奏请回籍丁父忧,并且不待谕旨到来便委军而去,离开江西回到老家,借此摆脱困境。
我们都知道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整理了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五六年级,希望对你们有用!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五六年级(一)
前功尽弃
战国末期,秦国日益强盛。
秦昭王见楚王无道,国力衰微,有机可乘,立即命大将白起攻打楚国。
不久,楚国京城陷落,接着白起又在山西上党地区的长平大败赵军。
秦军军威大振。
长平之战后,白起又率得胜之师,移兵魏国,将魏国京城大梁铁桶般地围了起来。
魏国朝野一片惊慌,不知如何是好。
魏王召见苏厉向他请教。
苏厉说:“秦国早就有灭掉六国的打算,事情很难办。
不过,我愿意去见周天子,也许周天子能阻止秦国继续用兵。”
魏王听了苏厉的话,心中升起一线希望。
苏厉马不停蹄地赶到周天子住的洛邑,对周赧王说:“白起善于用兵,秦昭王派白起攻占了楚国,又连败赵国、韩国,目前又将魏国京城大梁围住。
如果大王您再不制止,只怕周朝的天下有倾覆的危险。”
周赧王觉得苏厉说得挺对,就派人对白起说:“如今将军已经立下了大功,应当马上托病退兵,急流勇退,不然一旦战败,就前功尽弃了。”
白起根本不把周朝使者的话当回事,仍然对魏国发动猛烈的进攻,结果大获全胜。
可是,白起虽然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秦昭王后来却听信谗言,不仅罢了白起的官,还逼迫他自杀。
白起果然是前功尽弃。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五六年级(二)
汗马之劳
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萧何是他的可靠助手。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任相国。
论功行赏,萧何第一,首先封为侯,食邑八千户。
对这一封赏,有些功臣不服气,便说:“我们拼死拼活,身经百战,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连战场都没上过,只会耍笔杆,发议论,封赏为什么反在我们之上?”
刘邦则回答说:“你们都打过猎,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巢穴、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
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
而萧何指挥冲杀,是‘功人’。
并且,你们虽然勇敢,却多数是单身跟随我出战,而萧何一家几十口人都参加军队作战,这你们又怎么能比呢?”
这些人听了刘邦的话,心里才服气,不再发牢骚。
濮阳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还是中国姓氏的重要起源地,卢、张、范、姚、秦、顾、孟、骆等姓氏均发源于此。
濮阳历史成语故事一
从令如流
原文: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
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治于金、陶于土也。
本不坚,则民如飞鸟禽兽,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名尊地广,以至王者,何故?名卑地削,以至于亡者,何故?战罢者也。
不胜而王不败而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民勇者,战胜;民不勇者,战败。
能壹民于战者,民勇;不能壹民于战者,民不勇,圣王见王之致于兵也,故举国而责之于兵。
入其国,观其治,兵用者强。
奚以知民之见用者也?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
凡战者,民之所恶也。
能使民乐战者王。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史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又曰:“失法离令,若死,我死。
乡治之。
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
拙无所处,罢无所生。
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译文:
过去能控制天下的人一定是首先制服他的民众的人。
能够战胜强敌的人也一定是首先制服他的民众的人。
因此制服民众的根本在于控制民众,就像冶炼工人对黄金冶炼的控制,制陶工人对泥土的使用一样,这个根本不坚固那民众就像飞鸟和野兽,有谁能控制他们呢?治理民众的根本方式是实行法治。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就是用法律来遏制民众,而名声和土地就都增加了。
君主的名声尊贵,拥有广阔的土地,最后达到称王天下,什么缘故呢?名望低微,土地面积减少,甚至最后灭亡,又是什么原因呢?是因战败了。
没有打胜仗而不称王天下,没有打败仗而不灭亡的国家,这是古今也未曾有过的事。
民众作战勇敢,打仗就会获胜,反之则会失败。
能让民众专心作战的君主,民众打仗就勇敢;不能使民众专心作战的君主,民众打仗就不勇敢。
圣明的君主看见称王天下的功业只能在战功中获得,所以要求全国的民众当兵。
走进一个国家,观察这个国家的治理方法,军队被充分运用国家就强大。
凭什么知道民众被君主使用了呢?那就是民众看见打仗,就像饥饿的狼看见了肉一样,那么民众就被使用了。
一般来说,战争是民众讨厌的东西,能让民众喜欢去打仗的君主就称王天下。
强大国家的民众,父亲送他的儿子去当兵,哥哥送他的弟弟去当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当兵,他们都说:‘不能得到敌人的首级不要回来!’
又说:‘不遵守法律,违抗了命令,你死,我也得死,乡里会治我们的罪,军队中又没有地方逃,就是跑回家,我们要搬迁也没有地方可去。’
军队的管理办法是将五个人编成一伍,实行连坐,用标记来区分他们,用军令来束缚他们。
逃走了也没有地方居住,失败了没有办法生存。
所以三军的将士听众军令就像流水一样,就是战死也不掉转脚跟向后退。”
濮阳历史成语故事二
退避三舍
重耳出逃: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
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①:日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
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
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
献公十三年,以骊姬故,重耳备蒲城守秦。
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
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②。
重耳踰垣,宦者逐斩其衣袪。
重耳遂奔狄。
狄,其母国也。
谋求复国:在狄国一住12年,狄国也不提为他复国之事.于是他离开狄国,先后到卫、齐、曹、宋等国,谋求帮助复国,都未成功,且还受到不少侮辱。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
去。
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
重耳怒。
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这里的 “五鹿”是卫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南。
后撤三舍.: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適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
赵衰曰:“子亡在外十余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
遂以客礼见之。
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
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余,未知所以报。”
王曰:“虽然,何以报不穀?”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避王三舍。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打回晋国,杀了晋惠公之子公子姬圉,当上了国君,称晋文公。
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今范县濮城)之战中有这样的记载:“楚得臣怒,击晋师,晋师退。
军吏曰:“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乎!”楚师欲去,得臣不肯。
四月戊辰,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
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得臣收余兵去。”
重耳在执政期间,他修明政务、施惠百姓、奖惩分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成为世代公认的圣贤君王、春秋五霸之一。
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下面小编整理了,希望对你们有用!
英文成语故事
东施效颦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春秋时期,770-476 BC), there was a beauty in the State of Yue called Xishi (西施).
传说春秋时期,越国有一美女,名唤西施。
She often suffered from pains in her chest, and so she would often walk around doubled over and with her brows knitted.
但是西施有心口疼的毛病,所以她经常手捂胸口,皱着眉头走着。
There was an ugly girl in the village called Dongshi who envied Xishi.
村子里还住着一位丑姑娘,叫做东施,她十分嫉妒西施。
Striving to emulate Xishi, she imitated her stoop, knitting her brows at the same time.
于是东施时常效仿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
She thought that this made her elegant, but in fact, it only made her more ugly.
东施觉得她效仿西施就会变得很美丽,但是实际上,只会使她变得更难看而已。
Later, this idiom came to be used to indicate improper imitation that produces the reverse effect.
这个典故比喻不恰当的模仿,带来相反的效果。
爱屋及乌
There was a state called zhou (周) in the chinese history.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国家名叫“周”。
One day, the king of zhou asked his officials for advice on deal with prisoners of war.
一天,周王问他的官员,应该怎样处理战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