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中国本身带有很强烈的民族主义,因为1962年中印战争印度失败。印度对中国的民族主义就像中国对日本的民族主义。再者,印度这个国家自身不够团结,语言有一百多种,缺少一个全国性的政治组织把国家组织起来,所以,唯一可行的就是民族主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制裁印度,必然会激发印度的民族主义,使得印度更加团结,这对中国非常不利。
如果换个角度,结果说不定就好很多:中国要不要帮助印度发展?如何帮助印度发展?如何在帮印度发展的同时消解掉印度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些问题才是需要考虑的,而不是动不动就想着制裁。并且中国也没有这个传统,去年中国和菲律宾等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关系很紧张,中国也没有动用经济制裁。
正角评论:我们留意到,中国民间对于印度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分歧,一方面是轻视,认为印度是一个脏乱差的国家;另一方面是称赞,认为印度在教育、科技、经济等方面发展迅猛。为什么会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
郑永年:很遗憾,中国对印度的了解远远不够,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印度没有像有些人认为的要超过中国,但印度也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非常贫穷、愚昧的国家。中国民众只是通过看新闻了解到印度存在治安事故、种姓制度、宗教冲突等等,却都没看到一个真实的印度。这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印度,就像以前西方针对中国一样。印度是一个文明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困境与机遇并存。另一方面,称赞印度的人接触的往往只是印度的上层人士、科学家和学者。了解到印度一些方面的发展,例如科技,就得出印度要超越中国的简单结论,这也不够客观。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术界倾向于研究中美关系,但是对美国也没搞清楚,更不用说印度了。中国现在有很多游客去印度旅游,但去研究印度的专家学者却很少。这就导年轻人对印度的了解不全面,只有一些情绪性的观点。
无论在经济还是科技等领域,中国都在追赶美国,而印度也在追赶中国。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忘了追赶自己的人,光看着前面的人,这会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正角评论:作为亚洲地区有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中国和印度未来的关系走向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最近中印边境的紧张气氛使得“中印十年之内必有一战”的观点在流传,这种推测合理吗?
郑永年:首先是冲突的规模问题。小冲突并不见得是战争。例如印巴对峙,经常导致士兵牺牲,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是战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和平崛起。不过,和平崛起并不是一点小冲突都不存在,而是意味着中国必须有能力控制区域性和世界性大战的发生。如果连一点小冲突都无法解决,那么就只能做投降者。实际上也不是这样,像对待菲律宾挑起的南海争端、日本挑起的钓鱼岛争端,双方之间均发生了小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在可控范围之内。
特别要注意的是,虽然印度国内也有很多人主张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但是印度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很强烈。他们学习中国,是为了增进印度的利益,而绝不是放弃印度的利益。当然,两边也有很多共同的利益。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对印度做的功夫还远远不够,像“一带一路”,中国和巴基斯坦、和其他国家都有实质性的联系,但印度这么重要的一个国家,我们却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印度在战略上一直对中国有警惕,近年来这种警惕性一直在提高。比如中巴经济走廊,印度一直认为这对他们非常不利。这些怀疑是有的,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在,两国的媒体只会挑起民众的情绪。如果单看两国媒体的报道,好像两国很快就要开战了,但实际并不是这样。没有人真正去做研究,就无法清楚地认识对方。如果你了解了对方,把握了对方,就能控制对方的行为。这同样也适用于中印两国关系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