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人生故事 > [邻居到底有多远]邻里之间隔着什么-红豆今网-柳人柳事柳话讲

[邻居到底有多远]邻里之间隔着什么-红豆今网-柳人柳事柳话讲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29 04:00 编辑: 网络 查看:

 红豆今网-南国今报

易星 绘制

  核心提示:我们和邻居很近,只有一墙一门之隔;可是我们离邻居又很远——短短3天时间里,柳州就发生了两起住户死在家中数日无人知晓的事件。那么,是什么阻断了我们和邻居间的那根情感纽带呢? 

  《孟子》里有这样一段话:“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温馨的邻里和谐相处的图画。而在现今的都市生活中,这幅图景却有些难觅。“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训早已迷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邻里间日渐隔膜、冷漠的现状让人深思。

  防备:不愿邻居了解太多隐私

  曾经租住在柳州市北雀路17区某栋居民楼的李某,在出租屋去世一周后才被发现,在这期间,他的房门一直敞开着(详见本报3月21日报道),却无人过问,这是为什么?

  据邻居余先生回忆,李生前很少主动与邻居交往,还曾经酒后打老婆,所以不少邻居对他产生了一些防备心理,自然而然地对他避而远之。

  说起邻里之间的防备心理,蔡先生也遇到了类似的尴尬。他最近新搬了家,刚刚开始,他很想和新邻居接触,他说“与邻居搞好关系,以后想借东西都方便点。”可是,有时候看到面熟的邻居想打招呼,人家看都不看他一眼,所以他也不再“自讨没趣”了。

  张先生也是一个不愿意和邻居交往太多的人,深究其原因,张认为,这主要是现在的社会比以前复杂,每个家庭都想多一些隐私。比如收入、夫妻感情,甚至工作情况,许多人都不想让别人知晓。张先生说,以前大家生活差别不大,家家吃的都一样,当然可以端着饭碗到处窜,现在差别大了,把自己的生活暴露在别人眼下,对别人也不太尊重。

  家住友谊社区的许女士,他们家对门住着一家三口,有个女儿和她的女儿小雨年龄相仿。虽然两家为邻已有七八年,但很少来往,两个小孩也从没有机会在一起玩。许女士告诉记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小雨和隔壁家的孩子竟然交上了朋友。两个孩子经常隔着大门,相互传递图书看。但由于没有得到大人许可,谁也不敢迈进对方的家。

  前段时间,女儿试探着问她,能不能到对门家玩。她觉得孩子能多个玩伴是件好事情,就答应了女儿。不料,小雨的外婆却反对,说不能轻率地让小孩子去别家玩、轻信别人。并反问她“知不知道邻居家姓什么,在哪里工作,平时跟什么人来往?”还真把她难倒了。

  虽然许女士想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说服老人,但现实问题让她不得不考虑女儿的安全。最后,她接受了老人的意见,没有让女儿到邻居家串门。

  有的市民还表示,过去生活比较贫乏,到邻居家串门,相互打招呼,可以起到沟通信息的作用,现在家家有电视、有网络,加上生活节奏也快,当然没有必要像以前一样到处串门了。

  积怨:渗水纠纷“闹”了近一年

  邻里之间不仅不相往来,有的还紧张到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经年不说一句话。

  去年1月23日,家住城站路一宿舍区的A女士找到社区的综治工作人员,说她家楼上住户B女士家的卫生间水管漏水,使得她家的卫生间天花板渗水,水珠不断滴下来,就快成“水帘洞”了,影响了她的生活。

  A女士说,她已多次找B女士交涉,还请了栋长出面说理,但B女士都没有采取行动,无奈之下只好求助社区。社区综治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了B女士,但她以在住院治病为由,说过完春节再处理。

  节后一上班,社区综治人员再次找到B女士,可这次的答复却变了:“我家的卫生间装修得很好,不会漏水的,卫生间我不能动。”调解陷入了僵局,这也使得两家的积怨又加深了一层,见了面也始终没个笑脸。

  眼看着自家卫生间的天顶因长期渗水已发黑,A女士心急如焚。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双方因为一件事差点动了粗。去年9月底,A女士发现阳台有尿味。家里不会有人到阳台上撒尿,这尿味从哪来?不由的怀疑起了楼上的B,认为是她从楼上倒尿下来。A的两个儿子听说后,当即冲上楼去拍开B家大门,长久的积怨暴发,扬言要用拳头解决漏水问题。

  争吵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调解还在继续。综治人员隔三岔五就上门找B做思想工作,在路上遇到她,就拉她到路边谈心。这边耐心地劝说B,那边也不忘稳定A的情绪。

  所谓水滴石穿,综治人员的努力终于换来了B的态度转变,答应双方坐下来商议。于是双方到社区谈了6次,最终达成协议:B同意开挖自家卫生间检修水管,所需费用由双方各负担一半。去年11月初,B家的卫生间动工,经过一段时间观察,A家的天顶也不滴水了,这起闹了近一年的邻里纠纷终于尘埃落定。

  社区的工作人员说,尽管事情解决了,但这楼上楼下两家人,直到现在,仍然见面不说话。

  多疑:老妪把芳邻当“假想敌”

  影响邻里纠纷的因素其实并不少,张建是柳州市天鹅湖社区的综治协管员,从事社区工作5年,她和邻里之间婆婆妈妈那点事打了5年的交道。一年平均算下来,一个月大约要调解5起纠纷。

  天鹅湖小区里有一对老夫妻,70多岁了。老太太爱听别人说事,去年的冬天,她跑到社区办公室,对张建说她怀疑家里的老头和楼上一女孩有暧昧关系,真让张建哭笑不得。

  仔细一问才知道,为这事,这对老夫妻可没少吵。而且不仅在家里吵,老太太甚至还与楼上的女孩打过一架。“打架那回,老头上去把老太太拉开,这下好了,老太太说他帮着外人。”想起这事,张建还忍不住苦笑。

  既然老太太都“告”到社区来了,这事当然也就不能不管。张建和同事们就一起开导两老,摆事实、讲道理,倒也平息了两老的家庭战火。但直到楼上的女孩搬走,老太太和女孩即便碰见了也当仇敌。

  除了打架,这骂人的也不少。说起骂人,最难受的莫过于拐着弯来骂。

  罗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事。她所在的小区新装了两扇门,为的是给小区居民的财产安全上一道锁,可有人不太乐意了。童先生在紧挨着该小区的位置建了私房,房子出租给人住。这些租房子住的人,不少是上夜班的,常在深夜才回家,而那时,新装的门已经让保管钥匙的人锁上。为了方便租客,童先生就不让关门,并与拿钥匙的人产生了摩擦。

  就在这时,罗女士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说为了安全得把门锁上。也许在气头上,童先生就把矛头指向了罗。张建说:“那天她来我们办公室,说童的家人看见她路过,就‘呸’她,还吐口水,有时还对其家里的狗说,‘回来,疯狗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