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散文 > 革命圣地井冈山游记散文,红色追忆(3)

革命圣地井冈山游记散文,红色追忆(3)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6-22 08:3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井冈山,是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是一个绿色宝库。1960年董必武访问井冈山时说:“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红根已种植,今日正繁荣”。今日井冈山,不但是红色旅游山,而且还是文化山和绿色山,“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绿色明珠流光溢彩”。从红色中走去,向绿色走去,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

——题记

这山,横出世,天欲坠,赖以柱其间。

这山,竖灯塔,擎火把,光照环宇。

这山,用红米饭、南瓜汤哺育了革命。

这山,便是革命的摇篮,红军的故乡、我的家乡——井冈山。

造物主轻轻一拨,就潇潇洒洒地将五百里井冈点缀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莽莽苍苍,浩浩瀚瀚,巍峨挺拔,逶迤磅磗。1927年秋,经过三湾改编的秋收起义队伍跟着毛委员上了井冈山,一杆红旗呼啸在井冈山头。次年,秋收起义的队伍与南昌起义的部队在宁冈会师桥汇聚,两双扭转乾坤的巨手握着中国的命运。两双手一挥,一股革命洪流汹涌澎湃,井冈山便抖开了一幅历史画卷。千山万壑,层峦叠嶂敞开了胸怀,溪涧流水,沟渠山川张开了手臂,以热血和乳汁哺育中华民族的栋梁,保卫革命的星星之火。茅坪河送来了红薯,五斗江捧上了草药,村村寨寨献上了糯米糍粑,竹篓里背来了拥军鞋……三湾的红枫,茅坪八角楼的灯光,大小五井的杜鹃花,黄洋界的云海,五大哨囗的梭子、竹签,七溪岭的红杉,龙潭的翠竹,茨坪的红军练兵场,把井冈山写成一首革命史诗。

仰望,是剑峰刀刃,雄健、峻拔,刺破青天锷未残;俯视,是大海,烟波浩淼,乱云飞渡,深沉、恢宏、壮阔,波翻浪涌,卷起巨澜。当年,旗是斧头镰刀旗,军叫工农革命军,在这里抗击反革命“围剿”,点燃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火种,倚仗这“天下第一山”,与白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任凭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任凭黒云压城,风雨如磐,八角楼的灯火不灭,五大哨囗的篝火不熄,黄洋界的青松不倒。这山,正是用特殊材料制造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头颅、胸膛、脊梁与双手支撑而成;这山,正是坚定的革命信念浇铸。红军北上后,“芳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血腥屠杀并没有使井冈山屈服。山重水复,峰回路转,大井的红墙不倒,茨坪的桂花依然香气袭人,黄洋界的红杜鹃如火如荼,映红了六盘山、宝塔山、太行山、沂蒙山、五指山和天安门。

井冈山,你养育了中国革命,革命也塑造了你。

近九十年的风雨,井冈山更加英姿焕发,仪态万千。如今,高路入云端的井冈山,到处是莺歌燕舞,欢声笑语,满山山花烂漫,争奇斗艳。五百里林海,分外郁郁葱葱。座落在“池外桃花二、三点,叶底黄鹏四、五声”的水电站早已结束了点松明、竹片的历史,松柏掩映、竹叶扶疏的水泥房取代了茅草房。历史在革命愽务馆内沉思。然而,立体声中不时悠扬岀茅区山歌,花径小路依然称颂红军与老表的鱼水深情;游客依然哼着“苏区干部好作风,带着干粮去办公……”“红米饭,南瓜汤……”等红色歌曲。如今的五百里井冈,郁郁葱葱,春意盎然。

井冈山,您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您是中国革命精神宝库中的一顶皇冠。

井冈山,您是中华儿女心中的一座丰碑!

5、《井冈山咏怀:最美杜鹃花开时》

井冈山之旅,是一场穿越时空隧道的心灵洗礼。诚如陈毅曰: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

我逐梦于井冈山,源于小学课本中那井冈山的翠竹,那八角楼的灯光,那黄洋界的炮火和朱德记的扁担,更有那漫山遍野盛开的十里杜鹃花长廊。为了夙愿这一个久远的梦,公园2012年4月的一天,我从四川嘉陵江畔的南充,一路溯江而下,问道武当山,听鸣黄鹤楼,踏花东湖岸,追忆滕王阁,乘舟侧畔进了江西,终于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正值仲春,一场新雨清晨不期而至。雨霁初晴,空气愈发清新,阳光透过云层罅隙,斑驳地映照山野,像一帧淡淡的水墨画。近看薄明的雾岚在山腰袅绕,远望轻柔的白云在山尖漫游,心情分外舒畅。汽车越过山冈,片山的楠竹林惊现视野末梢,它们笔直修长地倚立在山边崖畔,一丛丛,一簇簇,剑指云端,全然不似蜀南竹海的朦胧和幽深,把雄壮伟岸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刹那间,我的双眼为之一亮,阳光也透过车窗照进心房:只见那一座座墨绿的山峰,连绵起伏,逶迤不绝。一汪汪青翠的林海,随风摇曳,荡漾波澜。山风微微,送来些许清凉的暗香,宛如少女们的丝竹琴弦音,犹似天籁?林海漫涌,更若她们的衣袂翩翩,在云端之上婆娑起舞,用曼妙的舞姿引领着你不断向前。或许更美的风景,就在山的那一面?

翌日,怀一颗敬仰的心,我来到了井冈山博物馆。只有到了这里,你的心灵才会受到强烈的冲击,你才会猛然间惊醒:脚下的这片土地当年真实地发生过什么!其中馆藏的3000多件文物,竟然有860件是原件!一个个形象逼真的场景,一尊尊生动丰满的塑像,在声光电技术的映衬下,把一段历史真实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仿佛穿过了时空的隧道,跟着历史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黄洋界保卫战的枪声再次响起;湘赣边界党一大旧址会场中毛泽东铿锵有力演讲的声音再次萦绕;八角楼的灯光再次照亮……写满井冈山语录和井冈山歌谣的背景墙,处处让人心颤。这丰满灵活的画图塑像和真实生动的场景,有力地树立了当年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丰碑形象。毛泽东、朱德等一个个伟人,也从历史的长河中向我们走来,向世人诠释着一种伟大的革命情怀,一种坚强的意志和精神。是的,“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前往井冈山,深切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而开放发展、美丽怡人的井冈山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谁都不曾想到,在几座环绕的山林之中,在几弯水平如镜的稻田之边,在几个泥墙灰瓦的院落之后,革命旧址群竟隐卧于群山之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生活起居过。在这里,他们曾运筹帷幄,骁勇作战;曾挑灯夜读,笔耕不辍;也曾肩挑背扛,刀耕火种。他们也让这里走向世界,镌刻进历史的丰碑。看,那弹痕累累的墙壁,就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深情地述说着当年的故事和传说。人们纷纷在毛泽东故居前的读书石旁合影留恋,我想,他们留下的不只是自己的身影,更想带走的是伟人的灵魂和精神。传说故居后有两颗红豆杉,几度枯又荣回。这难道不是历经沧桑的井冈山吗?是八角楼的灯光把它照亮,从这里走向了灿烂的朝阳。与革命旧址群相望,是点缀在山间的一幢幢民房,其美观漂亮的外观,无不显示出村民的殷实和富裕。一位太婆用山涧的清泉招待走渴了的我,富裕了的井冈山人民,依然用质朴的微笑迎接着远方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