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原创散文·亲近隐珠山 (2012-02-04 14:15:40)
标签: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旅游 分类: 原创散文
(本文已发表于《散文百家》2012年01期)
亲近隐珠山
很少有哪座山像隐珠山这样富于“争议”。有人说,它的名字应该叫“隐珠山”;也有人说,它的名字应该叫“影珠山”;还有人说,它的名字应该叫“隐居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总认为,凡事有争议总比没争议好,多元总比一元强,复解总比单解妙。
说它应该叫“隐珠山”的人,拿得出手的理由是:战国末年,秦国以虎狼之师鲸吞六国,楚王深知形势比人强,预先谋求退步,转移资产,他让余王后扮成道姑,携带国之重宝——两颗夜明珠,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王宫,乘坐马车,奔逃到长沙地界。余王后精疲力竭,所幸进了群山之中,她总算暂时卸下了满心的惊恐。前路危险莫测,何不歇下脚来,将夜明珠藏匿在山中?楚人喜欢布迷魂阵,屈原死后,相传有七十二疑冢,余王后也擅长此道,他在山上建造四十八座庵堂,夜明珠究竟安放在何处?却鲜为人知。笔者认为,此说根本就不靠谱,理由很简单:余王后扮道姑是一处大硬伤,她建造四十八座庵堂也算是一个大破绽。因为战国末年道教尚未创立(直到东汉时期才由张道陵创教),道姑无从谈起。再说,余王后大兴土木兴建四十八座庵堂,绝非一日可以成功,必定惊动周边的居民,这与她秘密藏宝的初衷严重不符。如果说当年余王后扮成女巫,还算搭调,因为楚地巫风盛行,容易掩人耳目。基于以上推理,我个人认为,此山叫“隐珠山”,应属牵强附会。
说它应该叫“影珠山”的人,拿得出手的理由是:余王后在山中藏匿夜明珠的说法确实具有可信度,祖祖辈辈相传,每到满月之夜,山下的居民或行人无分远近,都能看到山上升腾出一团飘飘忽忽的白光,时隐时现,若即若离。于是乎,此山被命名为“影珠山”。清朝末年,德国人到山中开矿,珠光从此消逝无踪。我个人认为,这种神秘兮兮的说法并不可靠,但我不得不承认,传说的力量不可低估,对时间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说它应该叫“隐居山”的人,拿得出手的理由是:现代武术活动家、武侠小说名家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在《江湖奇侠传》中开门见山,见的就是这座隐居山:“从长沙小吴门出城,向东走去,一过了苦竹坳,便远远地望见一座高山,直耸云表。山巅上一棵白果树,十二人牵手包围,还差二尺来宽不能相接;粗枝密叶,树下可摆十二桌酒席,席上的人,不至有一个被太阳晒。因为这树的位置,在山巅最高处,所以在五六十里以外的人,都能看见它和伞扒一般,遮蔽了那山顶。那山横跨长沙、湘阴两县,长只六十余里……长沙、湘阴两县的人,都呼那山为隐居山,故老相传说:那山在清初,很有几个明朝的遗老隐居在里面,遂称为‘隐居山’。”虽然平江不肖生是小说家,他对那棵白果树的美化描写也是诗意的浓度远远盖过科学的精度,但他对这座山的大要和大概并无太多粉饰,更没有捕风捉影,把明朝建文帝朱允炆隐居于此山中的假“奇闻”掺和进来。清同治年间修订的《长沙县志》记载:“相传陶真人在此隐居。”《汨罗县志》也称此山为“隐居山”。因此我个人认定,此山应该叫“隐居山”才比较搭调。
“约定俗成”这四个字,谁也绕不开。虽然隐居山由来有自,但总敌不过老百姓对“隐珠山”和“影珠山”二名的特殊偏爱,这倒不是他们根深蒂固的美学意识在起作用,而是老百姓对谁在山中隐居不感兴趣,对夜明珠这样的国宝深感好奇,谁不想一夜暴富?谁不希望自家门前的大山中有个别处没有的宝贝呢?宋朝名相赵普说过两句众所周知的名言:一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二是“道理最大”。然而人情大过道理,这是中国永恒的现实,并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靠谱不靠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以原始朴素的感情认它或认他是个正宗,道理谁都可以拿出来摆一摆,能被老百姓喜欢的才算“猪肉肘子”。因此之故,此山被定名为“隐珠山”,可息众议,“影珠山”是从“隐珠山”派生而出,姑置一旁,隐居山中的秀才若不是想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也多半是本土读书人中的夜明珠。黄兴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这位长沙县的大秀才,就曾在隐居山下的开物农校讲演民生主义,一度有功成身退、造福桑梓的打算,为此赋诗一首,感慨系之:“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风歌好不如归。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入夜鱼龙都寂寂,故山猿鹤正依依。苍茫独立无端感,时有清风振我衣。”黄兴的“故山”就是隐珠山,他想归隐,但风云变幻,戎马倥偬,愿望完全落空。
凡事放宽尺度,少讲道理,多讲感情,便能皆大欢喜,何况隐珠山的妙处和胜处全在其清幽和灵秀,各种拉拉杂杂的传说只成烘托。有人说,明朝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微服巡游天下,曾到过隐珠山下,题清泰桥,改茯苓铺为福临铺,留下“民歌清泰,春至福临”的石刻对联,令后人莫辨真伪。这位正德皇帝是个摧花辣手,以荒淫无道著称,要说他微服到京城的红灯区去逛荡,不是没有可能,要说他走错了路,跑到隐珠山下的福临铺来题联赋诗,那就太搞笑了。
“隐珠山,离天三尺三,人要低头,马要卸鞍。”
隐珠山的高度无疑被极度夸张了,它的最高峰海拔高度仅有五百多米。隐珠山中原本有古树,有猛禽,有野兽,有奇花,有异卉,某个特殊时期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清人张启鹏的七言绝句《冬日郊行望影珠山》写的是秋冬之景,萧瑟之中透出些许的暖色调:
野外天空孤罄闻,霜林秋尽叶纷纷。
乱峰无数夕阳冷,知有梅花卧白云。
意态由来画不成,岂止美人如此,隐珠山也是如此。
隐珠山上最好的去处是狮子岩,由于此地的巨石突兀峥嵘,两侧石壁如刀劈斧削,“一石横悬,中圆而空,形如啸天雄狮”,狮子岩由此而得名。乱石丛中,有几个石洞,彼此勾连相通,或敞或狭,内部空间约500平方米,人称“九间房”。进去过的老辈人说,里面有石桌、石凳、石床、石炉,阴暗潮湿,寒气袭人,疑为古代陶真人修炼仙丹之处。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仍有本地人相信一个传说:谁家婚庆寿诞要借锅碗瓢盆,可到九间房去烧香借取,有借有还就行。文革期间,红卫兵认为九间房是封建迷信窝子,跑去点炮炸石,封住了正门,侧洞仍有一个出入口,由于太过狭小,终于不再有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