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诗歌大全 > 诗歌练习题

诗歌练习题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0 18:34 编辑: 网络 查看: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①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②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③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①“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②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 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解析:①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及修辞手法的理解,律诗颔联和颈联常用对仗,如“野水与孤舟”、“渡与横”、“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等。

②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变化,必须紧扣诗作的语言和意象。诗人登楼远望,本有怀远之意,只见平静的水面,因无人渡河而舟自斜横,远处又有荒村断霭,古寺流莺,一派宁静闲适,但想到自己身处异乡,便让作者心中陡然一惊,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一情感变化扣住了诗题“怀归”二字。

③考查了对诗歌语言形象的理解与绘画艺术的联系,把文字形象转化成直观的画面。画面上只有船夫,且船夫放下竹笛,沉沉睡去,更显示出因“野渡无人”而致船夫“尽日”等待渡客的寂寞困倦。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后两句写虚景:试问《梅花落》中的“梅花”被吹落何处了呢,那色那香一夜之间遍布了边塞的关隘山川。

解析:高适是写边塞诗的高手。这首《塞上听吹笛》七绝诗,无论是景物的描写,情感的表达,还是境界的创造,都有很高的造诣。首先,诗人善于将眼见和耳闻的实景与想像中的虚景结合起来,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亦实亦幻的巨大的空间,引导读者由现实到虚幻产生美丽的想像。其次,在这苍茫而又清澈的夜境里,《梅花落》的悠悠笛声,传遍四面八方,恰如风送梅花,洒向山川大漠,吹奏者的情感也随之飘荡,这是一种悠远动人的境界。再次,塞雪刚尽,远离家乡,将士戍边,应该是很艰苦很忧愁的;但是,盛唐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他们艰苦而不怕苦,思乡而不忧愁。“雪尽”、“月明”之景,“牧马还”之事,还有乐曲如梅花的情趣,都是生动开朗的,可见诗人有感慨但不低沉。

这道题从写景切入,目的在于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以及描写手法的能力。题目要求“具体说说”“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答题时应该把虚景和实景的具体内容描绘出来,至少要把有关诗句的意思翻译出来,不能仅仅指出哪句写了实景,哪句写了虚景。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解析:古代诗歌中吟咏风的作品不少,王勃的这首《咏风》自有其特点,它赞美了一个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和不辞辛劳的精神的“风”的形象。夏末初秋,一场凉风吹来,山林和沟壑顿时显得清爽宜人。风驱散烟尘,卷走云雾,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涧边的房屋和山上的人家。它来去好像没有踪影,但吹起和停息都像充满了感情。如若不信,就在日落西山、山水静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感到倦怠的时候,它就盛情地为你吹动松涛,奏响大自然的雄浑乐曲。这样的“风”,不就像一个节操高洁、人情通达的精灵吗?

 分析“风”的形象,既要抓住“有情”这样一些直抒其意的字眼,又要善于从诗人的描写文字中去领悟概括,二者不要偏废。试题要求作具体说明,答题时应该结合诗歌词句去答,不能只说抽象概念。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诗人是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的?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形象是幽竹。诗人运用了三种方法。一是正面描写,写幽竹具有“不改清阴”的节操;二是侧面衬托,用春残时节黄莺稀少、辛夷花尽、杏花飘落来反衬幽竹;三是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幽竹富有温馨的人情味(“待我归”)。

解析: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手法却并不单一,幽竹的形象十分鲜明,诗人的感情也充分表达出来了。谷口的环境是优美的,这里本有黄莺的恰恰啼叫,有辛夷的诱人花香,有杏花的红艳耀眼。但遗憾的是,此时已是暮春,这一切“稀”了,“尽”了,“飞”了,春光逝去,空留凋零。经过这样的渲染和铺垫,“幽竹”出场了,它仍然生长在山窗之下,还是那样青翠清纯,确实姗姗可爱。更为难得的是,它似乎还在殷勤地等待我回家呢。诗人的欣喜之情、赞美之意,也就溢于言表了。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有从这首诗歌的若干形象中抓住主要形象的能力,要能够分清哪是重点,哪是陪衬。一般说来,诗人借以表达思乡感情的形象就是主要形象。很明显,这首诗主要在于赞美幽竹那种春去不残、不随流俗的高尚节操,因此,幽竹就是主要形象。第二,诗歌中表现某个形象主要靠描写,另外还有衬托、比喻等,要熟悉这些手法,再作分析比较。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隐居数年,屡拒元朝征召。

这两首诗都写“桃花”,但“桃花”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试结合两首诗的内容,作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