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随笔 > 诗歌大全 > 诗歌练习题(2)

诗歌练习题(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8-20 18:34 编辑: 网络 查看:

参考答案:谢诗中的“桃花”意象,作用在于引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进而表达诗人谢世拒仕的坚决态度,“怕有渔郎”逐着流水落花来“问津”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白诗中“桃花”的意象,作用在于象征春光,进而表达诗人的欣喜愉悦之情,从“长恨”“无觅处”和“转入此中来”即可以看出来。

解析:这两首诗都是看似浅显实则意蕴很深的诗。谢诗表面上是说,昔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人们避秦的好去处,现在,桃花见红,又是一年的春天来到了。今年再不要让飘落的桃花随着溪水流出境外,免得又有哪个渔郎寻着落花流水找进桃花源中来了。后两句似乎是玩笑之言,然而它却正是诗人的由衷之语,正是他忠于宋朝拒斥元朝、不愿出仕为官的真实心态的表现。白居易的诗,初看起来,似乎只是说明了“人间”(平原地带)与“山寺”(山林之中)物候的不同,细品才能感觉到诗人的情感脉络。“人间四月芳菲尽”,颇有遗憾之感;“山寺桃花始盛开”,即有柳暗花明、无限欣喜之情。诗人应该不是长居大林寺,从“山间”到“山寺”,行踪应该是游动的,见闻和感受都在比较中不断变化。三、四两句是即事抒发感慨:人们经常埋怨春光早早就逝去了,竟不知无限的春光却转移到这里来了;怎么能够怨春呢,该怨的倒应该是我们自己缺乏远足,缺少发现啊。

本题从“桃花”意象切入命题,既关涉两诗,又抓住了各诗的内容和情感,命题颇见功力。解答时虽然要紧扣“桃花”意象的作用作答,但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却是前提。唯有深入解读,才能准确答题,如果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就会不得要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    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①遗老。    浙河西面②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③宫殿,冷烟衰草。

[注]①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这里指北宋首都汴京。②浙河西面:指宋代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地方。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的形象是要表达什么内容?这一形象与下片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中国古代有“鸿雁传书”之说,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这一形象,是要带去词人对中原人民的问候,表达了对沦于金人统治的中原人民的关怀和收复失地的愿望。

鸿雁北归引发词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随着鸿雁飞向北方,去了解抗金前线和中原沦陷区的情况。没有鸿雁北归的形象,下片就与上片失去了联系。

解析:刘克庄是南宋著名词人,写过许多爱国词章。这首词借“鸿雁北归”抒发感慨,表达了沉痛的关切和忧虑之情。上片从景物写到心情。江南的梅花谢了,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解冻了,南来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词人托鸿雁带信,问候汴京遗老身陷金人铁蹄的苦难。下片是词人顺着鸿雁北飞方向的眺望和想像:抗金前线,边声悄然,南宋统治者早已没有收复中原的雄心了;淮河以北金人占领的地区,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曾经繁华一时的北宋都城汴京,现在已是冷烟点点,衰草遍地。词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情景,既是对国家衰亡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可以看出,这首词的感情沉痛而激愤。在写法上,上下两片,都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写得很有技巧。

本题第一问的解答并不困难,鸿雁传书的意象,同学们大都熟悉,南宋爱国词人关切中原失地的词章,在中学里也学过多篇。鸿雁传书的意象与下片的联系,可能会使一些同学感到困难,因为下片没有这方面的蛛丝马迹。但只要把握了这首词在写作思路和结构上的特点,以及下片运用的想像方法,解答起来也就不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