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方法初探 (2012-04-04 18:02:21)
标签: 宋词 分类: 学术弄潮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璀璨明珠。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而我们要想领略她的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必须要真正读懂宋词、学会鉴赏宋词,如此才能找到“通幽曲径”,看到“禅房花木”。
从词人入手,了解创作背景
明朝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中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对于宋词,我们更是需要了解词人。因为作者的经历、感情、修养等都无不影响到词的创作。所以在赏析一首宋词前,我们需要了解作者,并结合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一首词。
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以凄婉、哀怨闻名。我们眼中的易安居士也常常是“人比黄花瘦”的摸样。看一下李清照的《点绛唇》这首词:“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初读时,会感觉这首词在李清照的词中很突兀,甚至会怀疑是否为李清照所作。
在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经历后,便能理解这首词了。李清照的词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这跟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早年的李清照,跟丈夫赵明诚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其创作多写少女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和含远伤别的闺思情调。后来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李清照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风格顿变。这首词显然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词中写的是一个少女客渴望爱情,却又抑于开口,其倚门回首的娇羞摸样正与早年李清照类似。
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李煜。要读懂李煜的词,首先要了解李煜的君王经历。李煜是五代十国南唐国君,在降宋之前,他在宫廷过着诗意的皇帝生活,他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此时的词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南唐降宋后,李煜被囚禁在宫中。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早年的君王生活与而今的囚禁之苦交织在李煜心中,这个时候的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词,或抒亡国之痛,或写被囚的凄凉,或道宫中的寂寞,或写心中的愁绪。
李煜的《望江南》写在宋主入关后:“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李煜词笔,挥洒自如,以寥寥五句,写人间大悲剧,以昔日之荣盛反托今日之凄凉。凭着他的高度艺术技巧,把重温旧梦的一腔悲恨,表露得隐而实显,浅而深致。陡然“多少恨”领起全篇,令人惊悚。原来悲恨之源来自昨夜一梦,昔日繁华鼎盛在梦中重现,使梦醒后的李煜格外痛苦,乃至恨声不绝。
李煜的另外一首《虞美人》也是写在亡国之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诘问的口吻,悲愤的情怀,激宕的格调,放笔悲号,写尽亡国君主的哀愁。李煜把难以说明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成为千古绝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 。” 尼采说李煜的词是“以血书者”,在了解了李煜“故国易主”的经历后,我们便不难理解,李煜是如何将亡国之痛,囚禁之苦,写在饱含血泪的词中了。到后世,他的词人盛誉掩盖了他的君王身份。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发展到李后主那里,眼界才开始雄阔宏大,感慨也开始深远隽永,使得伶工之词转变为了士大夫之词。(“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一条是王国维对李煜词历史地位所作的评判。同样,理解了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经历后,就容易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话了。李煜的词开始抒发国破家亡所带来的深沉、现实的痛苦,他感叹凄凉的人生悲苦,走出了五代词带有浓重脂粉香气的狭隘境界,词也不再只是娱乐工具,转而成为人们表达感情的手段。即所谓“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从词的主题入手,对比赏析
赏析一首词,首先要能准确地理解词的意思,从而去明确词的主题,挖掘词人内心的情感。词的主题体现了词人创作的初衷,也直接反映作者的内心情感。赏析一首词,必须把握好词的主题。明确了词的主题,再去品味作者的情感、便事半功倍了。
宋词的主题千变万化,且因人而异。写景色、写相思、写离别、写爱情、写愁苦、写闺怨,写边塞,宋词里有大漠边关层云万里的豪情,也有江南水岸冷月梅花的清幽。词人们往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之。”但是一阕宋词终究有它的满纸的意义,也有词人们满腔的情感。
如赏析柳永的《雨霖铃》,是写离别的名篇。要赏析这首词,就要体会作者是如何来写“离别”的。先来看看这首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